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教科科学三年级上册3.压缩空气第二单元 空气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2.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3.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了解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2支)。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你用过注射器吗?它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活塞刻度针筒探究: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实验步骤:①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探究: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步骤:②把你的初始刻度、预测画下来;(用横线表示)黑色代表初始,蓝色代表预测。注射器内的物质可以用○表示。探究: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步骤:③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描述现象:刻度的变化和力的感受。)探究: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步骤:④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探究: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步骤:⑤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⑥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填写“实验现象说明”。黑色表示初始蓝色表示预测红色表示实测。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向下压向下压向上拉向上拉实验小结根据刻度的变化,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压缩和扩张。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虽然可以压缩和扩张空气所占空间,但都会感受到一个相反方向的力在阻止空气的压缩扩张。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表示了空气微粒。仔细观察空气微粒间的空隙,你发现了什么?压缩时:间隙减小;扩张时:间隙增大。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表示了空气微粒。仔细观察空气微粒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微粒的数量没有变化。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表示了空气微粒。仔细观察空气微粒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塞的推拉前后,间隙会发生变化,但分布是均匀的。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空气压缩的性质?风镐篮球车轮小游戏:制作空气压缩枪制作步骤:①在注射器内吸入一些空气。②将橙子皮堵在注射器管口。③用力压活塞,橙子皮就会像子弹一样弹出去。小试牛刀用注射器抽进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会( )。A.推不动B.被推到底C.被推到一定程度后推不动C小试牛刀空气被压缩是因为微粒间的距离增大了。( )×小试牛刀小明用手按充满气的气球,气球会凹陷,松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状。这说明( )。A.空气可占据空间B.空气是无色无味的C.压缩的空气有弹性C课堂总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压缩空气》教学设计课题名 压缩空气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证实空气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用微粒解释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2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谈话: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思考。 3.教师导入新课: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探究空气和水的不同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注射器。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包括: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再介绍实验步骤。 3.学生观看视频《空气能否被压缩》,回顾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动手操作。 4.教师小结: ①根据刻度的变化,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压缩和扩张。 ②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虽然可以压缩和扩张空气所占空间,但都会感受到一个相反方向的力在阻止空气的压缩扩张。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对比实验设计的过程,意识到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其他条件才可更有效的进行比较。将学生的预测展示在黑板上并说出理由,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空气压缩的认识情况,是否真正的掌握空气可以被压缩,同时还可和后面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微粒的秘密 1.展示图片——空气微粒。 2.教师讲授空气被压缩时,空气微粒的三个特性: ①压缩时:间隙减小;扩张时:间隙增大。 ②微粒的数量没有变化。 ③在活塞的推拉前后,间隙会发生变化,但分布是均匀的。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典型观点呈现在黑板上,可以很好的引发学生思考。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我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他是怎么想的?他解释的对吗?都是需要学生通过交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微粒数量是否变化,如何解释?学生会反思实验过程,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在黑板上利用固定大小的圆圈表示空气微粒,可以简单的规避学生关注微粒大小的变化引起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而更多的关注微粒的数量、间隙和分布,进而接近更为真实的解释。当然,如果有学生提出微粒大小的变化导致空气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我们应该予以表扬,因为这个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解释的通的,我们还没有可见的证据证明是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 四、延伸拓展 1.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空气压缩的性质? 2.出示图片——风镐、篮球、车轮。 3.介绍小游戏:制作空气压缩枪。 五、课堂练习 1.出示练习题。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公布答案。课堂总结 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 可以被压缩 和扩张 水 不可被压缩 和扩张课后作业 1.用注射器抽进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会( )。 A.推不动 B.被推到底 C.被推到一定程度后推不动 答案:C 2.空气被压缩是因为微粒间的距离增大了。( ) 答案:× 3.小明用手按充满气的气球,气球会凹陷,松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状。这说明( )。 A.空气可占据空间 B.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C.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答案:C教学反思 在本节《压缩空气》中,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空气被压缩的过程,增强了实践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互动积极,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压缩空气原理时,部分学生的理解尚显浅薄,需要我更加深入地解释和举例。此外,实验操作中,部分细节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建议未来教学中,加强原理的详细解释,并通过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实验操作前,应更细致地说明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教案(表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课件.pptx 空气和水的比较.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