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大单元复习课件02: 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情境-穿越化学史,探物质构成(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化学备考大单元复习课件02: 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情境-穿越化学史,探物质构成(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情境-穿越化学史,探物质构成
策划思路简介
一、设计理念
为提高中考复习阶段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大概念教学设计出本课件。
基于大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单元复习,并以真实情境为主线串讲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应用
二、适用时间
总复习阶段一轮复习时使用
单元知识结构图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元素符号书写、含义、元素周期表
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
学科大概念
次级大概念
基本概念
基础知识
分子
原子
离子
主题情境
穿越化学史,探物质构成
情境线
问题线
知识线
基于宏观-元素角度认识物质
你同意亚里士多德和波义耳对于元素的观点吗?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水不是元素吗?
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
基于微观-原子、分子角度认识
物质
你认为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复杂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微观粒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微观粒子和物质的关系及转化
建立宏微观联系——化学元素与原子概念关联
碳元素的三种原子有什么异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元素、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元素和微观粒子的关系
目 录
情境导入
2
情境串知识
3
构建知识体系
4
学习目标
1
1.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波义耳、拉瓦锡提出的近代元素概念,知道物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
2. 通过了解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知道物质微观上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并能够总结归纳出原子、分子、离子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
3. 通过了解索迪发现氢元素的不同原子实验,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并建立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同时能从宏观、微观角度全面认识物质组成和构成
学习目标
扫描隧道显微镜
通过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文字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I)和银原子(Ⅱ)的图像
现在的科学家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情境导入
在这些仪器设备出现之前,科学家们是怎么探究物质构成的呢?
提出“四元素”学说,认为万物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
将元素定义为“某种原始的和完全纯净的简单物体”。认为金、银、铁、硫、水、空气等都是元素。
基于宏观——元素角度认识物质成分
你认为波义耳提出的元素与我们现在所定义的哪类物质的特点相似?
单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国-波义耳
情境串知识
结合你目前的所学,你同意亚里士多德和波义耳对于元素的观点吗?
不同意,元素不是物质。水、土、空气、火是物质不是元素
一百多年后,空气组成的发现者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给元素下的定义是:“元素是用任何方法都未能分解的物质”。
能否再分解
拉瓦锡元素定义的意义在于他建立了一个元素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2H2O 2H2↑ + O2↑
氢元素
氧元素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H2 + O2 2H2O
氢元素
氧元素
电解水实验
H2
氢气燃烧
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水不是元素吗?
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
亚里士多德、波义耳、拉瓦锡的观点均指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限于当时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元素的认识还不准确。
亚里士多德
波义耳
拉瓦锡
基于微观——原子、分子角度认识物质成分
限于当时技术的发展,他们的观点停留在哲学层面和思辨而非科学研究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原子(atom)”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
哲学家
墨子提出了“端”的观点,认为不断分割物质,直到无法再分时便得到“端”。
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原子学说,将元素的定义引向了原子。元素概念由宏观向微观转变。
资料卡片 原子论
(1)化学元素由都是由看不见的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其本性保持不变;
(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是不同的;
(3)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相互结合,构成复杂原子,复杂原子再构成化合物。结合物的质量等于所含原子的质量之和。
道尔顿
根据你目前的所学,你认为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复杂原子”指的是什么?
分子
资料卡片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他认为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可以由多个原子构成。
阿伏加德罗
观察电解水反应的微观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不变的是氢、氧原子。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2)说一说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从微观上看,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可以构成物质
微观上:
原子
分子


构成
物质
构成
分子、原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分子、原子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1. 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动: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 间:分子之间有间隔,如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在加压、降温时可以使气体液化;
4. 同: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现象
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
解释: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小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分子进入小烧杯A中,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地
探究
,溶液为无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小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
01
02
1897年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
03
04
1911年
卢瑟福通过α散射实验证明原子中有一个原子核
1919年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发现原子核中的质子
1932年
查德威克通过云室实验证明了原子核中中子的存在
可以!
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带正电)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1)原子的构成
2
+11
1
8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层
电子层
电子层
原子核
该电子层上
的电子数
原子核带
正电荷
最外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
原子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8(He为2)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一般<4 不稳定,易失电子
一般>4 不稳定,易得电子
=4 能失去电子也能得到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标准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计算式:
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除了分子、原子,还有什么?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质子数<电子数)
Mg2+
表示2个镁离子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
“2Mg2+”中符号前的“2”和右上角的“2”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铜(Cu)、铁(Fe)、铝(Al)等金属;
金刚石(C)、硅(Si)等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等
氯化钠(NaCl)、氯化镁(MgCl2)、硫酸铜(CuSO4)等
原子
物质
构成
物质
构成
物质
构成
分子
构成
分成
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资料卡片 1910年,英国化学家索迪在实验中发现同种元素存在不同质量的原子,比如碳元素就有三种不同的原子
元素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元素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碳元素的不同原子
碳元素的三种原子有什么异同?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建立宏微观联系——化学元素与原子概念关联
从索迪的观点出发,你能给元素下个定义吗?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并不一定只对应一种原子,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原子
宏观 宏微关联 微观
一类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
按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排序,这个编号就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该元素原子中的质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
分子、原子、离子及元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原子
物质
构成
物质
构成
物质
构成
分子
构成
分成
离子
元素
组成
微观
宏观
意义(以Fe为例)
宏观意义:1. 表示一种元素,如Fe表示铁元素;
2. 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这种物质
微观意义:1.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表示一个铁原子
2. 表示一种原子,如Fe表示铁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你能写出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吗?元素符号的意义是什么?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书写原则:
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质量分数)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氧、硅、铝、铁、钙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前五位的元素是哪几种?
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实际上是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化学史!
波义耳
拉瓦锡
提出近代元素概念:化学方法不可再分的物质
道尔顿
提出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提出分子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可以由多个原子构成
阿伏加德罗
汤姆孙、卢瑟福、查德威克等
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探索,提出现代元素概念
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部分历程:
物质构成的奥秘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
符号
元素周期表
含量
分类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性质:
小、动、间、同
分子运动
现象的探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分类
离子符号的书写
阴离子
阳离子
原子
分子
离子
组合
分解
宏观
微观
构建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