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双港镇尧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双港镇尧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双港镇尧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个题组,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读下列四个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省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省区 B.②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
C.③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D.④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2.图中四省区行政中心的纬度位置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④①②
3.图②、图④的省会分别是( )
A.广州、哈尔滨 B.昆明、广州 C.昆明、武汉 D.黑龙江、武汉
4.图①、图③的简称分别是( )
A.粤、滇 B.滇、鄂 C.黑、滇 D.鄂、黑
5.如果外国朋友想参观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风情,你建议他们最好去图中哪个省区( )
A.③ B.② C.① D. ④
读部分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省区轮廓与省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山东省-晋-济南 B.②-黑龙江省-黑-大庆
C.③-贵州省-黔-昆明 D.④-广东省-粤-广州
7.图中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 )
A. ① B. ② C.③ D.④
下表为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资料,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普查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亿)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 重(%) (%)
第六次(2010年) 13.4 16.60 70.14 13.26 49.7
第七次(2020年) 14.1 17.95 63.35 18.70 63.9
8.从2010年至2020年,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少儿人口比重上升 B.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
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D.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9.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三孩”生育政策及优化配套措施
②鼓励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镇
③完善教育、住房、医疗等公共服务
④推行提前退休政策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如图为某地蜂农东线放蜂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下题。
10.蜂农转场过程中,奔波于各地,有机会品尝各地美食。我国食材丰富的气候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大陆性气候强
C.以热带气候为主 D.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11.为了充分利用外地蜜源,蜂农需要频繁转场放蜂。影响蜂农迁移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气温 D.市场
12.蜂农放蜂线路经过的区域( )
A.主要是我国河流的外流区 B.地形以盆地高原为主
C.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上 D.经过高原山地气候区
下图为我国32°N附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特点是(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中部低四周高
14.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
A.四川盆地 B.横断山脉 C.巫山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结合下图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四个省区中,夏至日有阳光直射现象且濒临海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中省区代号,简称与省级行政中心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甲-滇-昆明 B.乙-桂-广州 C.丙-黑-长春 D.丁-鄂-长沙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进一步凸显快递业的澎湃活力和强劲动力,折射出我国经济正延续恢复性增长、回升向好的态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快递业务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 )
①增加就业岗位②造成交通拥堵③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A.②③ B.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18.秋天是吃螃蟹的季节,为把江苏大闸蟹第一时间送达石家庄消费者手中,应该选择运输速度快且能送货上门的交通运输方式,首选运输方式组合为( )
A.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B.航空运输+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铁路运输
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往往还是重要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经过图中四座山脉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B.②地雪山连绵,冻土广布
C.③地辽阔坦荡,油气资源丰富 D.④地沃野千里,黑土土层深厚
2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岭”最有可能是( )
A.秦岭 B.大兴安岭 C.小兴安岭 D.南岭
暑假期间,小明跟随爸爸从内蒙古锡林浩特出发,沿途驾车和骑行,最终到达了新疆乌鲁木齐。下图为旅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小明和爸爸旅行途中,主要跨越了我国地势的( )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三级阶梯均跨过
23.小明和爸爸到达银川后,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A.维吾尔族 B.壮族 C.回族 D.蒙古族
24.在敦煌,小明见到了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色彩绚丽,栩栩如生。该地区壁画色彩得以长久保存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古人绘画技艺高超,颜料特殊 B.现代技术对壁画的修复效果好
C.当地对文化遗迹的精心保护 D.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25.“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受环境、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御膳、粤菜广博、苏菜鲜甜、川菜麻辣、湘菜美馍、闽菜海鲜、浙菜清鲜、徽菜浓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8分)
(1)各大菜系与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搭配正确的是( )
A.e-苏菜-浙江省 B.c--粤菜--福建省
C.a--徽菜--吉林省 D.h--鲁菜--山东省
(2)台湾同胞想享受我国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所在地区,离台湾省最近的是______菜系(填菜系名称)。
(3)靠海吃海,e省有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该省濒临的海域是_____;该省的行政中心_____,是第19届亚运会的举办城市。
26.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春降水少,春旱严重。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大,淡水供应紧张。
材料二:图1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图2为“华北平原气候资料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中解决西北缺水问题的是______工程,东线工程利用______运河输水。
(2)南水北调工程中能惠及石家庄的是______工程,这解决的是水资源______分配不均问题,石家庄本地的岗南水库能解决当地水资源______分配不均问题。
(3)据图2分析华北地区容易发生春早的自然原因。
(4)说说华北地区缺水的社会经济原因。
27.读中国疆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约________平方千米,陆上邻国有________个,海上邻国有________个。其中陆上邻国A是________,B是________。海上邻国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我国四大海域中的E是________,F是________,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3)我国南北跨纬度约50度,导致南北________差异大,东西跨经度约62度,东西________差异大。
28.苹果喜光、耐寒,喜较冷凉及干燥的气候环境。脐橙喜温和、湿润及无霜期长的气候环境。近年来,延安和瑞金踏上脱贫发展奔小康的新长征。图1、2分别示意延安、瑞金的位置和气候资料。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表的空格处填写适当内容。
温度带 地形 气候特征
延安 位于暖温带 位于②______(地形区) ③______
瑞金 位于①______ 位于武夷山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延安地区的耕作制度为______;瑞金附近的耕地类型为______。
(3)苹果和脐橙,延安更适合推广种植______,考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4)两地发展农业的共同优势气候条件是______,从地形角度说明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______。
(5)从自然方面分析两地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的好处是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A 4.B 5.C
【答案】6.D 7.C
【答案】8.B 9.B
【答案】10.A 11.C 12.A
【答案】13.A 14.C
【答案】15.B 16.A
【答案】17.C 18.B
【答案】19.D 20.A 21.D
【答案】22.B 23.C 24.D
25.【答案】(1)D
(2)闽
(3)东海 杭州
26.【答案】(1)西线 京杭
(2)中线 空间 时间
(3)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导致蒸发量大,所以容易发生春旱。
(4)人口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等。
27.【答案】(1)960万 14 6 俄罗斯 蒙古 日本 菲律宾
(2)东海 南海 台湾岛
(3)气候 时间
28.【答案】(1)亚热带 黄土高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水田
(3)苹果 气候
(4)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地面崎岖
(5)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