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八年级上册)课标导航核心素养 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健全人格) 2.关心社会,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责任意识) 3.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道德修养)主题教育 1.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2.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法治教育)学业质量描述 具有亲社会行为。(健全人格)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1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 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4 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5 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6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考点一 感受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教材P4)(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考点二 个人与社会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材P4~7)(1)个人是社会的一员。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怎样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个人在社会中成长。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教材P5)血缘关系 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地缘关系 如同乡、邻居等业缘关系 如同学、同事等考点三 亲社会行为1 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教材P8)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2 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和意义。(教材P8)(1)必要性: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2)意义: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②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③有利于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④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P8)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1)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3)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亲社会行为的实例。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动参与街道清扫;义务植树;去敬老院帮扶老人;给灾区捐款捐物;参加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等。1.人与人之间都是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正确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血缘关系,还有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2.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无关。(×)正确说法: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1 (2024·天津)学校定期组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这可以帮助我们 ( )①学会合作共享,增强劳动观念 ②丰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 ③走进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 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 (2024·河北赵县期末)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佩尔曾独自住进一个地下溶洞。一年中,蒙佩尔在设备优越、起居舒适却封闭的环境中,看了100部录像片,在健身车上骑了1 600多千米。一年后,当走出溶洞时,他脸色苍白,情绪低落。尽管他渴望热闹、渴望与人相处,但已经丧失了交际能力。这说明 ( )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B.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C.人需要在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D.参与社会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发展成就自己的过程3 (2024·河北保定期末)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下列句子反映的社会关系类型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 (2024·宿迁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形容自己的假期居家生活往往用“宅”和“懒”:“(我)不怎么出去玩,要么就是和同学互相串门打游戏”“在家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视,出去活动太累了”“我太懒了,只想待在家里玩手机玩游戏,就是很宅”……“无社交”正在成为一些中小学生的童年缺憾。社会生活需要交往。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才会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请简要阐述“无社交”缺憾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C 解析: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校定期组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合作共享,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能够走进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中的说法夸大了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故选C。2.C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关系。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佩尔独自住进一个地下溶洞,一年后的变化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C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3.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的类型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同乡、邻居属于地缘关系,①④属于一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属于血缘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属于业缘关系,②③不属于一类。故选B。4.①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导致青少年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得不到锻炼和提升。②长期缺乏社交可能导致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③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视野和思维局限,难以全面了解社会。④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缺乏社交可能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无社交"正在成为一些中小学生的童年缺憾→可链接导致社交能力下降、心理健康问题、视野和思维局限、自我认知不足。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1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2 网络是把双刃剑。 3 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5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考点一 网络改变世界1 网络的积极影响。(教材P10~12)(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2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网络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教材P10~12)(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3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教材P12~13)(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①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②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实例。经济:网络直播带货等。政治:网络问政等。文化:网课、云演出、云博物馆、云音乐会、空中课堂等。4 网络的消极影响。(教材P15~16)(1)在网络时代,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会误导大众,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1)扰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破坏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互联网的健康发展。(3)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秩序。(4)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等。考点二 合理利用网络1 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青少年应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教材P17~19)(1)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学会“信息节食”。(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2 如何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材P19)(1)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2)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等等。3 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教材P19~20)(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2)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请你就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网,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依法取缔非法网吧;③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2)学校: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③开通校园绿色网站,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3)家庭: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和监督,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抵制不文明上网行为,履行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义务。1.互联网扩大民主权利。(×)正确说法: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但没有扩大民主权利。2.网络无限,我们可以任性而为。(×)正确说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在利用网络时,不能任性而为,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1 (2019·河北)在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智能高铁建设中,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铁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这表明( )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②科技创新改变生活 ③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 ④我国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 (2024·天津)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机”,直播成了“新农事”。可见,网络能 ( )A.快速消除城乡差距 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C.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3 (2024·重庆B卷)净化网络生态。以下对“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部分要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不正确的是 ( )要求 甲: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 乙:“自媒体”发布涉国内外时事等相关信息时,必须准确标注信息来源 丙: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以身份证件号码等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丁: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预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视情暂停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增长影响 ①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消费者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 ②平台虚假信息被依法依规清理干净,造谣传谣账号不会再出现 ③“自媒体”主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按照相关要求上传合法合规视频 ④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有效甄别信息真假,及时惩治违法行为A.甲→① 丙→①B.甲→② 丁→②C.乙→③ 丁→③D.乙→④ 丙→④4 (2023·河北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某在小区微信群中,对不文明养犬人进行了评论。林某对李某的言论感到不适,在群里制止李某并呼吁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李某情绪失控,随后在群里发表了林某就是不文明养犬人的不实言论,并使用侮辱性语言贬损林某,导致争论升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林某在与各方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将李某起诉至当地人民法院。法院判决李某在小区微信群向林某赔礼道歉。经过执行法官审定,李某在小区微信群向林某赔礼道歉。至此,小区微信群里的风波平息。上述案例对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C 解析:材料表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科技创新改变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我国正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④错误。2.D 解析: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材料表明网络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D符合题意;A错误,网络虽然对乡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能消除城乡差距;B、C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选D。3.B 解析:本题考查对合理使用网络相关知识的认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有利于入驻平台的“自媒体”诚信带货,能一定程度保障消费者财产权,故甲→①正确;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也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故丙→①正确;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采取限制措施,能促使“自媒体”主播规范行为,故丁→③正确;“自媒体”准确标注信息来源,有利于执法机关快速锁定信息来源等,故乙→④正确,丙→④正确。A、C、D正确。采取措施清理虚假信息并不能绝对地说虚假信息被完全清理干净且造谣传谣账号不再出现,甲→②,丁→②的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选B。4. 合理调节情绪;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依法维权。解析: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材料告诉我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学会依法维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