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八年级下册)课标导航核心素养 1.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法治观念) 2.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法治观念)主题教育 1.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法治教育) 2.认识主要国家机关,理解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受法律的约束。(法治教育) 3.了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革命传统教育)学业要求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学业质量描述 1.能够结合实例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2.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1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4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5 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6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考点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教材P3)(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 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制度。(教材P4)(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3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根本组织原则以及领导机关)(教材P4)(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4)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5)党的领导机关:①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②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4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教材P4)(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 党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如何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教材P5)(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2)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考点二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教材P5~8)(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不等同于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范围大于人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都属于公民。2 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宪法如何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教材P5~6)(1)确认国家性质: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5)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3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目的和要求。(教材P7)(1)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要求: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4 最大的人权、我国人权的主体、特点及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教材P8)(1)最大的人权:人民幸福生活。(2)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人权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3)特点: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4)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5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因。(教材P8~9)(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6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国家机关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材P8~10) 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1)立法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2)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3)监察方面: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4)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5)普法方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1.权力≠权利。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多用于国家政权方面,如:国家权力。 权利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利益,与义务相对应。2.我国尊重保障人权的举措。我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考点三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 宪法如何明确各级国家机关的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我国国家机构的产生/宪法如何设置国家机构 )(教材P13)(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3)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 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教材P14)(1)宪法通过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2)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 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及其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体现。(教材P15)(1)原则:民主集中制。(2)主要体现:①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②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③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4 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宪法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教材P16~18)(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重要性:①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②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5 宪法如何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职权 )(教材P16~18)(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法无授权不可为)(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法定职责必须为)(3)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权力行使按程序)(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国家公职人员违法被处罚印证了哪些观点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3)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4)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严格执法。(5)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1.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正确说法: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2.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正确说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3.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保障公民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相统一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正确说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4.规范权力运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消除懒政、怠政。(×)正确说法:规范权力运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减少腐败、懒政和怠政。1 (2021·河北)2020,非凡之年,非常成就。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由此我们体会到 ( )①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③中国从此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④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 (2020·河北)《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符合 ( )第七条 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依法决策原则,严格遵守法定权限,依法履行法定程序,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摘自国务院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的要求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要求 ④依法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 (2019·河北)2019年3月5日至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近3 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适宜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政治生活的是 (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 (2022·河北节选)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班级开展“回望百年史,奋进新征程”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图一 1978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图二 1978年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作用。(2)学史明理。综合以上探究内容,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请写出两条。5 (2018·河北节选)话说宪法,感悟法治。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回答权大还是法大,并说明理由。【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B 解析: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①②④是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也是这些成就带给我们的体会和感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③错误。2. C 解析:《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一方面要求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要求行政机关要依法规范权力运行,②④符合题意。《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是针对行政机关制定的,①③不符合题意。3. B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1)适时提出阶段性奋斗目标,作出正确决策。(意思相近即可)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意思相近即可)(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分为两部分。回答第一小问要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阶段性奋斗目标,作出正确决策。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能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第(2)问在解答时需要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中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回答时要结合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地位、党的目标等知识组织答案。5.法比权大。权力由法律赋予,权力受法律约束(或权力要依法行使);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解析:材料中法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体现了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要求学生认识到法比权大,理由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1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2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3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4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6 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考点一 坚持依宪治国1 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教材P20)宪法2 我国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教材P21)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3 宪法的地位。(教材P2、P21~25)(1)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材P2)(2)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3)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6)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4 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教材P24~25、P48)关系 宪法 其他法律区 别 规定内容 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法律效力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制定和修改程序 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制定遵循特定的制宪程序 只需依一般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联 系 ①都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②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④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教材七下P91~92)5 维护宪法权威的原因及做法。(教材P22)(1)原因:①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2)做法: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②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③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6 宪法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意义。(教材P25)(1)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2)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7 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材P25)(1)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3)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宪法与公民、国家机构和民主的关系。(1)宪法与公民:宪法赋予(保护)公民权利;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2)宪法与国家机构:宪法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3)宪法与民主:宪法体现和反映民主的内容和进程,规定和保障民主的实现;民主促进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考点二 加强宪法监督1 宪法监督的主体和主要内容。(教材P26~27)(1)主体: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②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2)主要内容:合宪性审查和监督,即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使其与宪法不抵触;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违宪行为,追究其违宪责任,维护宪法权威。2 加强宪法监督的原因。(教材P26~27)(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原因)(2)宪法监督制度在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3 如何加强宪法监督 (教材P27)(1)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2)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推进合宪性审查体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4 增强宪法意识的必要性(原因)。(教材P27、P29)(1)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更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5 为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教材P27~28)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建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建设宪法主题公园、开展宪法诵读及宪法宣传活动等。6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教材P29~31)(1)学习宪法。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2)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3)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7 为什么要推动宪法的实施 (教材P31)(1)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1.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2)有利于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勇于并善于同一切违宪行为作斗争。(3)有利于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尊严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2.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1)积极参加宪法宣传日、宪法宣传周活动。(2)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3)机智勇敢地与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所有/一般性/核心问题。(×)正确说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其他法律规定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2.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宪法与其他法律内容相近。(×)正确说法: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3.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正确说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4.增强宪法意识,中学生要制定宪法。(×)正确说法:增强宪法意识,中学生要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中学生无制定宪法的权利。1 (2024·河北)备案审查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宪法法律监督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应注重审查有关规范性文件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的内容,及时督促纠正与宪法相抵触或者存在合宪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由此可见,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 ( )A.描绘法治蓝图 B.保障宪法法律实施C.确认公民权利 D.解决各种社会矛盾2 (2023·河北)某区人民政府举行宪法宣誓仪式,30多名区政府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列队站立,右手举拳,面向国旗,向宪法许下庄严承诺;某中学举办“宪法晨读”活动,学生们一起唱国歌、诵读宪法部分条款,齐唱宪法主题歌曲《宪法伴我们成长》。这两个场景共同教育我们要 ( )①维护国家尊严 ②规范权力运行 ③加强宪法监督 ④增强宪法意识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 (2022·河北)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制度、法律解释制度。其目的是 ( )A.丰富宪法内容 B.惩治违法犯罪C.保证宪法实施 D.实行依法行政4 (2021·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1)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出该公民对宪法有什么认识。(2)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如何对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建议 (3)以上材料及问题启示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 5 (2019·河北节选)走进法治生活。近年来,北京市数量庞大的超标电动自行车如脱缰野马,成为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社会各界要求对电动自行车加强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经充分调研论证,凝聚共识,2018年9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需登记挂牌才可上路,凡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能上路行驶。《条例》的出台不仅让车主有了合法身份,也让政府的交管部门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尴尬。从宪法的法律效力看,《条例》能够审议通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6 (2018·河北节选)话说宪法,感悟法治。材料一 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相关链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第五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材料二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材料三 几年前,我进驻旭日村普法。当时,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族势力渗透,拉票贿选、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我便从宣讲宪法开始……经过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向辉(1)用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安排。(2)据材料三推断旭日村发生变化的原因。(3)概括上述材料及问题共同体现出的法治要求。【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B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宪法监督。材料中的备案审查制度的实施是加强宪法监督的表现,旨在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说法错误,排除D。2.B 解析:材料中的宪法宣誓、“宪法晨读”活动都是为了教育我们要维护国家尊严,增强宪法意识,①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宪法监督,②③不符合题意。3.C 解析:材料中这些举措都是坚持宪法至上、践行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的行为,C项符合题意;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丰富宪法内容,其他举措无法丰富宪法内容,A项错误;司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拥有惩治违法犯罪的权力,B项不符合题意;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使行政职权,D项不符合题意。4.(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2)遵照执行。(3) 宪法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解析:第(1)问,合宪性审查即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使其与宪法不抵触。合宪性审查体现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从这一角度分析,回答出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即可。第(2)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违背了宪法的平等原则和精神。据此分析可知,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遵照执行。第(3)问,材料中的“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体现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等。据此回答即可。5.依据宪法,不得与宪法原则和精神相违背。解析:《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从宪法的法律效力来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因此,《条例》的审议通过需要依据宪法,不得与宪法原则和精神相违背。6.(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监察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因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要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再审议监察法(草案)。(2)通过普法,村民法治观念增强,做到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3)有法必依;维护宪法权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材料一其他法律必须依据宪法制定,不得与宪法相违背,表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第(2)问,材料三中的旭日村通过普法发生变化,表明法律既规范了公民的行为,也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可以从村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等方面回答。第(3)问,此问需要在整合材料和问题的基础上作答,三则材料都和宪法有关,材料一修改宪法,材料二遵守宪法,材料三宣讲宪法,因此可以从维护宪法权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角度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