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八年级下册 第04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学案(含解析)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专题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八年级下册 第04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学案(含解析)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专题复习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课标导航
核心素养 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法治观念)
学业要求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1 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2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3 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考点一 自由
1 自由的内涵及价值。(教材P99~100)
(1)内涵: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价值: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 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自由的真谛)(教材P99~100)
(1)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3)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3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为什么说“无法治不自由” )(教材P100)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1)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4 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教材P104)
(1)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考点二 平等
1 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及重要性。(教材P101)
(1)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2)重要性: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2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材P102~103)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平等地适用法律)
3 践行平等的要求。(教材P105~107)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落实平等原则。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4 特权的表现及享有特权的代价。(教材P105)
(1)表现:①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②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③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
(2)享有特权的代价: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
 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方法和途径。
(1)国家:①国家要加快经济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人尝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人们才会平等地、更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②还要靠法律和各种机制,故必须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来约束人们,这就要靠法律工作者和国家机关的共同努力。
(2)公民:①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②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
1.自由是法治的保障。(×)
正确说法: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2.平等就是每个人获得相同的机会,享有相同的权利。(×)
正确说法:平等就是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3.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只能选择隐忍。(×)
正确说法: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1 (2020·河北)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面对患者,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贫富性别年龄一视同仁,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这其中包含的价值追求是 (  )
①自由 ②平等 ③生命至上 ④生命永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2019·河北)“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无论是维护权益,还是表达诉求,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其表达的理念是 (  )
①崇尚自由 ②崇尚法治 ③权利重于义务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 (2018·河北)某地执勤民警发现一驾驶员没有随车携带灭火器,依法对其开具处罚决定书。此时,被罚驾驶员发现并指出警车同样没放置灭火器。次日,当地交警支队发布“知错能改”通告,对警车驾驶员也依法进行了处罚。以此事件作为论据,能够证明的观点是 (  )
①公民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执法者应成为守法的标杆  ④法律的权威只能靠警察维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2016·河北)平等观念,是照亮现代文明的一道亮光,让我们与之同行。当今社会生活中,与这一要求相符的是 (  )
①尊重从事脏活、重活、苦活的人  ②盗版者与版权所有者收益相同 
③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④保证农村考生都能被大学录取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 (2021·河北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以上材料启示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1. C 解析: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患者一视同仁,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②正确;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体现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③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2.D 解析:认真研读材料发现,材料表达了两点理念,一是“崇尚法治”,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见,②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错误,公民的权利义务相统一。
3.B 解析:当警车驾驶员没有依法行事时,当地交警支队对警车驾驶员也依法进行了处罚,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应成为守法的标杆,②③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只能”说法绝对,法律的权威不仅需要警察维护,更需要全体公民维护。
4.A 解析:从事脏活、重活、苦活的人与其他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①符合题意;③属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符合题意;②④本身错误。
5. 宪法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解析:材料中的“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体现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等。据此回答即可。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1 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2 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坚守公平需要个人维护公平,制度保障公平。
  3 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 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5 守护正义需要个人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
考点一 公平
1 公平的内涵及要求。(教材P109~110)
  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1)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2)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3)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 公平的重要性/意义/价值。(教材P110)
(1)对个人: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对社会: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①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②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3 怎样坚守公平 (维护公平的举措或途径有哪些 )(教材P115~116)
(1)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公平的环境。
(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平,国家采取的其他方面的举措。
(1)法治方面:制定或修改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等司法救济制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2)收入方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
(3)均衡发展方面: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考点二 正义
1 正义行为的内涵及表现。(教材P111)
(1)内涵: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2)表现: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
2 正义的价值(重要性)、要求及意义。(教材P111~113)
(1)价值(重要性):①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②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③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2)要求: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②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③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3)意义:①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3 如何理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教材P113)
(1)正义和制度的关系: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2)正义的制度的作用: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3)正义对法律的要求:作为社会制度中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4 守护正义的必要性。(教材P116)
(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
(2)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
(3)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5 如何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的方式)(教材P117~118)
(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①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
(2)司法维护正义。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正义对司法机关的要求)
6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教材P108、P119)
(1)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
(2)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3)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7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关系。(教材P97)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2)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
(3)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
 国家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国家助学金制度等正义制度有何意义
(1)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有利于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提供条件、帮助,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
(3)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4)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社会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维护公平。(×)
正确说法:有了公平,整个社会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不懈努力。
2.只要建立正义的制度,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正确说法:坚守公平,离不开正义的制度。但要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
1 (2024·河北)我国持续推进良法善治,为未成年人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这让我们体会到 (  )
①法治的力量 ②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③民主的价值 ④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2021·河北)全国模范法官胡国运时常对同事们说:“我们的每一次审判都连接着社会的神经,关系着法治的进步。法官不仅要做好每个案件的裁判,更要通过司法的力量去激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从中我们感悟到 (  )
①司法维护公正 ②政府应依法行政 ③检察权受制约 ④法治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 (2022·河北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围绕“保护英烈”这一话题,大海发言表达了看法。
  结合大海的发言,简要说明法治维护正义。
4 (2021·河北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以上材料启示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
5 (2020·河北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疫情防控期间,小刘被公司派到外省出差回来后,被社区告知需隔离14天,于是他向公司报告,第二天公司却要求小刘3天内到岗。因需要隔离,小刘没能如期到岗,随后公司通知其已被开除,理由是旷工3日。事件发生后,小刘准备申请劳动仲裁。
相关链接(一)
   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者被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的隔离措施,用人单位不得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关链接(二)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提出,用人单位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为由主张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体会到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6 (2018·河北节选)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
图一 图二
法律连线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交通安全法》
材料二 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
  据以上材料,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
7 (2015·河北)解析公正事件。
【事件一:新政出台】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学生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小华看到报道后认为这一政策是公平的。
【事件二:应聘维权】小华的表姐大学毕业后应聘多家单位都被告知“限招男性”,她将这些单位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业权,小华的表姐胜诉。小华感慨道:表姐总算得到了公正对待。看来,宪法里的男女平等、劳动法中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绝不只是漂亮的口号!
【事件三:拍照义举】因非机动车道被私家车占用,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这辆私家车,随后引来车上4名成年人的指责。小华和网友都为这名有正义感的初中生点赞,谴责不守规则的4名成年人。
(1)由小华表姐的经历看法律对社会公正的作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为促进社会公正,事件三中这名初中生的表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3)以上三个事件给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请归纳出两点。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1.A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法治的力量;人民法院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我们体会到司法维护公平正义。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2.B 解析:材料中“通过司法的力量去激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体现了司法维护公正和法治的价值追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干内容不符。
3.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是非正义行为。司法机关依法惩处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犯罪,惩恶扬善,保障英雄烈士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彰显了法治维护正义。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作答。材料中人民法院审结多起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犯罪案件,维护了英雄烈士的荣誉,惩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正义。回答时从司法维护正义方面作答即可。
4.宪法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解析:材料中的“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体现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等。据此回答即可。
5.维护公平正义。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体现的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维护公平正义。
6.促进社会和谐(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解析:解决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和公众对室内无烟环境的诉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言之有理即可。
7.(1)法律保障(维护)社会公正或社会公正需要法律的保障(维护)。
(2)示例一:促进社会公正,人人有责。示例二:促进社会公正,要求我们敢于维护正义。示例三:促进社会公正,需要我们维护规则。(言之有理即可)
(3)让人们感受到公正的力量;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彰显了法律权威;唤起人们的良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