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课标导航核心素养 1.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责任意识)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认同) 3.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政治认同)主题教育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法治教育)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革命传统教育) 3.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革命传统教育) 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国情教育) 5.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情教育) 6.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法治教育)学业要求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能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成就,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学业质量描述 1.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2.能够结合实例阐明“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4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6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考点一 中华民族大团结——河北特色1 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民族大团结》P2~5)(1)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厚重,文明绵延5 000多年而不绝,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中华民族有辽阔的疆域。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今天的中国,陆地领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3)中华民族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滋养、熏陶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还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流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的优势。各民族丰富的多元特色,融合于大一统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2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P10) 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经过古代的自在发展、近现代以来的自觉发展,中华民族日益成为心灵相通、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3 简要说说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开发建设共同家园的。(《中华民族大团结》P31~32)(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先民最早开发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2)东北各民族的先民不仅在草原游牧,驯化、养殖动物,发展畜牧业,还在森林河谷狩猎、打鱼、种植谷物,发展农林渔业。(3)西北各民族的先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艰苦劳作,开发了水草丰美的草场和宜于垦殖的绿洲农田。(4)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那里劳动和生活,发展农牧业。云贵高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台湾岛等地各民族的先民,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开辟成梯田,把一片片荒滩泥沼开发成稻谷飘香的鱼米之乡,把一条条大江大河疏浚引流,对沿海的岛屿礁滩进行开发和经营,服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4 举例说明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团结》P32) 在开拓疆域、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与共同进步。5 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的 (《中华民族大团结》P38) 当祖国遭受外敌入侵时,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分裂势力兴风作浪时,各族人民坚定反对分裂主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6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哪些具体要求 (《中华民族大团结》P49~50)(1)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2)依法保障民族团结、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维护法律尊严、增强法治意识,确保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和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7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中华民族大团结》P56~59)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取得了以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科学成就,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勇于探索实践,在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1)光辉灿烂的发明创造。①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国家。②工程建设方面: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等。③天文历法方面:我国各族人民根据季节变化创制了农历、藏历、傣历、彝族十月太阳历等历法,对推动我国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数学方面:《九章算术》、圆周率等。(2)造福人民的中医药。①《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名著,影响古今中外。②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苗医药、壮医药、傣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背景,对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百花齐放的思想宝库。①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古代的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丰富、形式多样,如白族的李元阳,回族的刘智、王岱舆等。②我国传统史学高度发达,蕴含着古代史学家观察历史所形成的深邃智慧。“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贤者喜宴》《蒙古源流》等典籍,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宝贵财富。“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宋史》就是由元代少数民族史学家主持编修的。8 中华文化中的文化艺术包括哪些 (《中华民族大团结》P65~68)(1)悠久多样的语言文字。①汉语言文字功能完备,是全国最主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信息载体。(汉语言文字的作用)②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外,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各民族语言文字作为记录、保存、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推动中华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中华文化)(2)各具魅力的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作品形式丰富多彩,以独特的魅力流传于世,为各族人民所共同欣赏。①《诗经》《楚辞》以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丰碑,由历代中华儿女创作。②《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③《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④维吾尔族先民古典长诗《福乐智慧》、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彝族长诗《阿诗玛》等,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⑤各民族还有许多美丽传说,如汉族的《白蛇传》、壮族的《百鸟衣》、白族的《蝴蝶泉》等。(3)多姿多彩的歌舞戏剧。①我国各族人民能歌善舞。例如,西北地区流行的信天游是汉族的一种典型民歌;山歌“花儿”是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喜爱的艺术形式;蒙古族的长调、壮族的壮欢、瑶族的盘王大歌、侗族的大歌等异彩纷呈。各民族的舞蹈也别具风采: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西南地区的苗、侗、壮、水、彝等民族喜爱芦笙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木鼓舞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②我国各族人民还创造了各种融歌唱、舞蹈、对白于一体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曲、藏戏、壮剧等。许多歌舞戏剧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兼收并蓄的产物。(4)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①中国传统绘画凝结着各民族画家的智慧。国画别具一格,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莫高窟的壁画、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藏族的唐卡等,风格独特。②中国雕塑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例如,汉、回等民族的砖雕精致细腻,汉、傣等民族的木雕匠心独运,毛南、白等民族的石雕形象生动。③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精美实用。例如,汉、哈萨克、傣等民族的刺绣作品各具特色;汉、畲、壮等民族的竹编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苗、瑶、布依等民族的蜡染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措施及意义。(《中华民族大团结》P90~91)(1)措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边疆和民族地区,与当地人民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②改革开放后,各族人民通过求学、务工、经商、旅游等途径密切往来、深入交流,相互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2)意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和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0 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举措有哪些 (《中华民族大团结》P92)(1)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实施精准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1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大团结》P91~92)(1)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4)要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各民族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12 如何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事业兴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华民族大团结》P9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3 为什么说“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大团结》P99~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考点二 民族团结1 我国的民族概况及分布格局。(教材P91)(1)民族概况: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2)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材P91)(1)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亲如一家)(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3 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宪法规定。(教材P91~92)(1)表现:①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平等)②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法律地位平等)(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4 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教材P92~96)(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3)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5)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学习相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积极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3)在学校与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增进友谊。(4)不说和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5)了解民族文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积极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5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教材P93~95)(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3)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6 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教材P94~95)领域 国家举措 成效经济 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民生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文化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团结的做法。①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②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③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④要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⑤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⑥要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考点三 祖国统一1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原因及做法。(教材P97~99)(1)原因:①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②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③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做法:①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③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定义。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就是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不允许任何人分裂、破坏或者危害国家政权;不允许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2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教材P99)(1)原因: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形势: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3)做法: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3 “一国两制”的内涵、基本内容、重要性及“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教材P99)(1)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2)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3)重要性:“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4)“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4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何重要(实践)意义 (教材P100~101)(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5 如何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教材P100)(1)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2)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3)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4)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5)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6 为什么一定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教材P102)(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7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教材P102~103)(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3)要求:①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②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③两岸同胞要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都将以失败告终。1.“一国两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正确说法: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2.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的基本权利。(×)正确说法: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的基本义务。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完成1~2题。1 (2024·河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御外辱。在东北,汉、满、朝鲜等各族同胞组织起东北抗日联军;在西南,侗族等少数民族组成抗日军;在海南岛,黎族、苗族和汉族同胞建立了海南琼崖抗日纵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充分说明,我国各族人民 ( )A.共同开拓祖国疆域 B.共同保卫伟大祖国C.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D.共同繁荣民族经济2 (2024·河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1 500余件文物古籍,展开一幅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华民族一家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留言簿上的这些感言让我们体会到,举办此展有利于 ( )①促进我国各民族实现同步富裕 ②确保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内,是1951年元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普洱区26个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代表在宁洱红场歃血盟誓、刻石铭志建立而成。回答3~4题。3 (2023·河北)“民族团结誓词碑”铭刻着跨越时空、激动人心的誓言:我们26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可见,“民族团结誓词碑”是 ( )①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②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保障 ③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见证 ④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见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2023·河北)宁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展“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诵读民族团结誓词、讲民族团结故事、跳民族团结舞蹈……这一主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 )A.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格局 B.通晓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C.熟知各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是一个有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等11个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如今不同民族间真正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其乐融融。回答5~6题。5 (2022·河北)当初,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苗族同胞不会种稻谷、甘蔗,其他民族踊跃相助,手把手地教。后来,苗族同胞将砂糖橘产业发展起来后,也回过头来帮助其他民族脱贫致富。我们从中体会到陈双村的各民族 ( )①生活上同步富裕 ②经济上互帮互助 ③情感上相互亲近 ④风情上基本相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 (2022·河北改编)每逢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村里都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啰嗨山歌”在这里竞相表演。举办民族民俗展演 ( )①解决了民族间语言不通的问题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有“两把钥匙”,一把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差异,一把是物质层面的缩小差距。这两把钥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内容。回答7~8题。7 (2021·河北)下列体现尊重民族差异的是 ( )①庆祝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②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③国家成立少数民族古籍出版研究机构 ④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 (2021·河北)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一项项改革惠及民族地区,一批批干部、专家帮扶民族地区,一笔笔扶贫资金注入民族地区……我们从中认识到 ( )①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②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③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④各民族同步发展、同步富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回答9~10题。9 (2020·河北)新疆阿克苏市王三街上的“一家亲”餐厅,是由7个民族的88位股东出资创办的。“大伙儿都上心,餐厅生意越来越好。”发起人娄建波说:“有劲一起使,有钱一起赚,我们的信任和感情也越来越深。”由此我们感受到各民族 ( )①风情一致 ②习俗相同③同心同德 ④亲如一家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0 (2020·河北)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年实现14.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57万减少至2019年年底的1.6万,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0.11%。全区57个贫困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9%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②促进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③保证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 ④实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这条网上热议的帖子引起大家对广西的关注。回答11~12题。11 (2018·河北)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 )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 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③实现了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12 (2018·河北)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 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 (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各民族风情一致③各民族相互影响 ④民族团结的珍贵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B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民族团结。材料中我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御外辱”“团结一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充分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保卫伟大祖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2.D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民族团结。从材料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等感言可知,举办此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④符合题意;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①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3.B 解析:“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这体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说明了“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见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4.D 解析:开展“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主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5.C 解析:材料中苗族同胞和其他民族互帮互助,实现脱贫致富,说明陈双村的各民族经济上互帮互助,情感上相互亲近,②③正确;①错误,应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④错误,我国各民族各有各的风情,而不是基本相同。6.D 解析:村里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是对各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宣传,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②④正确;①错误,举办民族民俗展演并不能解决民族间语言不通的问题;③错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已经确立。7.D 解析:尊重民族差异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②③④体现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的尊重,符合题意。①与尊重民族差异无关,排除。8.A 解析:我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①②③符合题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发展、同步富裕,④错误。9.D 解析:材料中娄建波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同心同德、亲如一家,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各不相同,①②错误。10.A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这些成就,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促进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排除。11.B 解析:“壮族三月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表述错误,排除。12.D 解析:12个世居民族欢度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说明各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弥足珍贵,以及各民族相互影响,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排除。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考点一 中国梦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教材P10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 个人梦的实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促进个人梦的实现。2 中国梦的内涵。(教材P106)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教材P106)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教材P111)(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 实现中国梦的原因/重要性。(教材P106~107)(1)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6 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材P107、P114~115)(1)国家: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公民: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为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4)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考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教材P1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教材P109)(1)对中华民族来说: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对科学社会主义来说: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对整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 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P109)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地位。(教材P110)(1)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地位: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③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5 中国式现代化。(教材P110)(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 新时代需要奋斗者的原因。(教材P115)(1)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2)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考点三 自信的中国人1 中国人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 (教材P116)(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2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教材P117) 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3 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教材P118~119)(1)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2)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做自信的中国人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否定一切外来文化。(×)正确说法:做自信的中国人也要学习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与个人无关。(×)正确说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 (2023·河北)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这些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A.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B.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C.确立了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D.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国际环境2 (2022·河北)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一名儿童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中国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56个民族的代表,用双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传递到体育场升旗区,交付礼兵手中。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场景 ( )①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尊严 ②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 ③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④激发起我们强烈的文化优越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2024·河北节选)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材料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一个个红色故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故事一 在物质匮乏的60年代,铁人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用生命找石油,“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新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作出了突出贡献。故事二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28载隐姓埋名,带领科研团队,在氢弹技术上打破西方垄断,为我国氢弹的成功试爆作出了卓越贡献。故事三 决战脱贫,不满30岁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扎根大山,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材料二 红色纪念地和当地学校积极互动、以红色课堂为依托,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镜头一 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采取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菜园体验种植,为他们讲述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故事,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镜头二 李大钊纪念馆讲解员和馆内志愿者小讲解员在校园课堂上共同表演情景剧《继承先烈志,共筑强国梦》。同学们在致敬英雄、缅怀先烈中得到精神洗礼,立志做大钊精神的传承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承载光荣梦想,自信成就美好未来。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红色文化与自信的中国人的联系。4 (2022·河北节选)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班级开展“回望百年史,奋进新征程”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图一 1978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图二 1978年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1)据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信息,概括指出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作用。(3)学史明理。综合以上探究内容,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请写出两条。【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A 解析:材料中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2.B 解析:北京冬奥会上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旋律,传递国旗,升国旗,高唱国歌,这一幕幕场景都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尊严,激发起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给出的场景,与科技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④错误。3.红色文化是自信的中国人的底气;自信的中国人要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做自信的中国人等知识,属于联系类试题。从材料中的“红色承载光荣梦想,自信成就美好未来”可以得出红色文化是自信的中国人的底气;自信的中国人要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4.(1)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 适时提出阶段性奋斗目标,作出正确决策。(意思相近即可)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意思相近即可)(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第(2)问分为两部分。回答第一小问要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阶段性奋斗目标,作出正确决策。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能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第(3)问在解答时需要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中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回答时要结合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地位、党的目标等知识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