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端午安康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目录1234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由来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由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节日起源:起源于上古时代纪念人物: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端午节由来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端午的“午”字本义为“中”端午节传说离骚天问九歌渔父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端午节传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祖国被侵略写完绝作投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百姓捞救失败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吃粽子习俗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伍子胥,楚国人,父亲和哥哥都被楚王杀害了。后来伍子胥投向吴国,帮助吴国打赢了楚国。当时,楚国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但伍子胥心中有恨,他挖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下,以示报仇。吴王死去之后,他儿子夫差继位,吴国攻打越国,越国的勾践来求和,夫差同意了,但伍子胥建议灭掉越国,夫差不听他的。另一个大臣收了越国的钱,故意陷害伍子胥,夫差就把伍子胥赐死。端午节传说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纪念孝女曹娥,即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曹娥不管白天晚上,都沿着江嚎啕大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但是她没死,反而在五日后抱出父亲尸身。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习俗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是遗俗。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习俗一:扒龙舟/赛龙舟端午节习俗习俗二:挂艾草习俗三:吃粽子习俗四:放纸鸢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端午节习俗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这天洗草药水,可以洗去晦气,带来好运。习俗五:洗草药水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习俗六:拴五色丝线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古人把午时水视为大吉水,因为阳气最盛,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习俗七:打午时水端午节习俗8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习俗八:铸铜镜9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习俗九:浸龙舟水10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端午节佩饰主要有: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挂荷包、拴五色丝线,都有着驱邪避凶、保平安的意思。11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习俗十一:贴午时符习俗十:佩豆娘端午节习俗王习俗十二: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习俗十四:躲端午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习俗十三:薰苍术苍术是一种草药,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习俗十五:饮蒲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药料包括雄黄、蒲片、艾叶等,洒墙壁角落,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端午节习俗习俗十六:避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端午节习俗习俗十七:射柳习俗十八:打马球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端午节饮食特色饮食一: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少数民族的粽子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瑶族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傣族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畲族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毛南族端午节饮食雄黄酒特色饮食二: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端午节饮食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高邮等地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指油爆虾、炒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3吃五黄、十二红江西南昌地区,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河南、浙江等省农村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4吃茶蛋、大蒜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特色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福建晋江地区流行吃煎堆,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5吃打糕、吃煎堆国外的端午美食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粽子/槲叶糕+菖蒲酒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吃娘惹粽赛龙舟、吃粽子,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感谢祖先的恩惠,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诗词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诗词《端午》唐·文秀《和端午》宋·张耒《己酉端午》明·贝琼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诗词《乙卯重五诗》宋·陆游《端午》唐·李隆基《浣溪沙》宋·苏轼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节谚语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145632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叫我去睇龙船。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关于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关于传承与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节日本身,更是与屈原一般的爱国之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感谢聆听端午节节日介绍·爱国主义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