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音乐课湘艺版(2012)二年级上册《(听赏)老虎磨牙》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听赏)老虎磨牙》课时1 课时 40 分钟教材分析《老虎磨牙》是我国民间打击乐的经典之作。乐曲巧妙运用大堂鼓、大锣、大镲、圪塔钹、组木鱼、双云锣和拍板等多种乐器,通过独特的演奏技巧和组合方式,生动地塑造出老虎的各种形象。乐曲以锣的喧嚣声营造出壮阔的背景,仿佛山林中风声呼啸、松涛阵阵。锣鼓声与刮奏声的连续不断,精准地表现了老虎抖动皮毛、磨牙、欢跃等细节动作。全曲结构紧凑,演奏方法新奇,采用多织体配器手法,将老虎从睡觉、下山、发怒到磨牙的四个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给学生带来极具震撼力的听觉体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听故事,且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想象力。经过前期的音乐学习,他们对音乐的节奏和声音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抽象的音乐表现手法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在欣赏音乐时,他们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引导、动作模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教学目标审美感知学生能够专注聆听《老虎磨牙》,感受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节奏和力度变化,体会其营造的生动音乐场景,感知民间打击乐的独特魅力,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模仿老虎的动作、表情等方式,生动表现乐曲中老虎的不同形态,增强对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培养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创意实践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大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乐器声音为乐曲创编简单的伴奏,或根据乐曲情节创编小故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理解学生了解民间打击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乐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理解音乐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理解其在表现老虎形象和场景中的作用,通过聆听和体验,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变化和音乐情绪。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多样化的方式表现乐曲所描绘的场景,如用肢体语言细腻地模仿老虎的各种动作神态,用自制乐器或声音模仿为乐曲增添创意,深入理解乐曲的文化内涵,提升音乐素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乐曲音频、视频、相关图片等)、大堂鼓、大锣、大镲、圪塔钹、组木鱼、双云锣、拍板等打击乐器(或模型)、自制打击乐器材料(如纸盒、筷子、豆子等)、老虎头饰若干。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老虎的视频,视频中展现老虎的各种形态,如行走、奔跑、咆哮等,引导学生观察老虎的动作、神态,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觉得老虎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营造出与老虎相关的氛围。教师充满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片神秘的森林,去听听老虎在森林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听赏的乐曲《老虎磨牙》。环节二:讲授新课(25 分钟)感知教师播放《老虎磨牙》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想象乐曲所描绘的画面,如老虎在山林中的活动场景等,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乐曲,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想象。再次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教师适时介绍乐曲中主要乐器(如大堂鼓、大锣等)的音色特点,如大堂鼓的声音低沉、有力,大锣的声音响亮、清脆,提问:“你们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吗?它们的声音给你们什么感觉呢?”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乐器音色的感知。探究教师结合乐曲,介绍乐曲所描绘的老虎睡觉、下山、发怒、磨牙四个场景,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每个场景中乐器的演奏特点和节奏变化。在老虎睡觉场景中,提问:“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乐器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很安静、很缓慢?这像不像老虎在睡觉呢?” 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缓慢和音色的柔和;在老虎下山场景中,引导学生观察节奏的加快和乐器声音的增强,提问:“现在音乐变得怎么样了?老虎好像在做什么呢?”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中的场景,如用拍手、跺脚表示节奏,用身体动作模仿老虎的姿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展示,提问:“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我们的身体来表现老虎下山时的威风呢?”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示范教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为他们戴上老虎头饰,播放乐曲片段,教师示范如何用肢体语言模仿老虎的动作神态,如在表现老虎走路时,膝盖微微弯曲,脚步缓慢而沉重;表现老虎发怒时,瞪大双眼,挥舞手臂等,引导台上的学生跟随音乐模仿,台下的学生观察并评价,提问:“同学们,看看他们模仿得像不像?哪里还可以改进呢?” 通过示范和评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用动作表现音乐。教师拿起大堂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或模型),示范演奏乐曲中的部分节奏型,如大堂鼓在表现老虎磨牙时的快速敲击节奏,大锣在老虎下山时的强烈敲击,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奏动作、力度和节奏变化,鼓励学生模仿练习,提问:“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敲鼓和敲锣的,你们也来试试,感受一下节奏的变化。” 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乐器演奏与音乐表现的关系。环节三:巩固延伸(10 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自制打击乐器材料(如纸盒、筷子、豆子等),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节奏和场景,用自制乐器创编简单的伴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材料,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用身边的材料来为老虎的故事增添一些声音吧,想想在老虎下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节奏来伴奏呢?”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小组合作完成创编。每个小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评价时可以从节奏的合理性、与乐曲的契合度、创意等方面进行引导,如 “这个小组的伴奏很有创意,用筷子敲纸盒的声音模仿老虎的脚步声,和乐曲配合得很好” 等。最后,全体学生一起跟随乐曲,用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结拓展、布置作业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听赏《老虎磨牙》的过程,总结学生在感受乐曲情绪、理解音乐场景、表现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强调民间打击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新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持续热爱。作业回家后,给家人表演用肢体语言模仿老虎在乐曲中的动作,分享乐曲的故事。搜集其他民间打击乐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环节通过播放老虎视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视觉刺激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感受乐曲的情绪、意境做好铺垫。初次聆听乐曲时要求学生闭眼感受,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构建音乐画面,初步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分享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音乐环节介绍乐曲场景并分段播放引导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的结构和音乐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分组讨论和表现乐曲场景,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巩固延伸环节组织学生用自制乐器创编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小组展示和评价环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音乐素养。板书老虎磨牙乐曲场景:老虎睡觉:节奏缓慢,音色柔和老虎下山:节奏加快,声音增强老虎发怒:节奏强烈,音色尖锐老虎磨牙:节奏快速,声音细碎主要乐器及音色:大堂鼓:低沉、有力大锣:响亮、清脆大镲:宏大、响亮圪塔钹:清脆、明亮组木鱼:轻快、短促双云锣:清脆、悦耳拍板:清脆、有节奏音乐表现:通过乐器演奏表现老虎的动作、神态和情绪变化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耐心和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乐曲。在小组活动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沟通效率。同时,应不断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和体验民间音乐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升音乐教学质量。—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