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8.1 (演唱)锣鼓歌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8.1 (演唱)锣鼓歌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演唱)锣鼓歌教学设计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锣鼓歌》是一首流行于河南沁阳一带的儿童学习锣鼓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曲调为宫调式,音域在五度以内,适合儿童演唱。歌词中的 “咚” 代表鼓,“锵” 代表大锣,生动形象。全曲共八个乐句,旋律由 “do、re、mi、sol” 四音构成,通过反复等手法,将演奏锣鼓的方法融入其中,并用声势模仿象声词配合,展现了儿童学锣鼓时热闹欢快的场景,使学生能在演唱中感受民族童谣的风格特点,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音乐充满好奇和热爱,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经过一年多的音乐学习,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简单的节奏型、音符等,但在音准、节奏把握和二声部演唱上仍有待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锣鼓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且生动有趣的歌曲,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节奏不稳定、声音控制不好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纠正,逐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锣鼓歌》,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体会其中蕴含的喜庆氛围,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把握好节奏,通过歌声和声势动作生动表现歌曲的热闹场景,展现良好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歌曲的演唱形式创新,尝试用不同的乐器或身边物品为歌曲创编节奏伴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河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理解锣鼓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准确把握节奏,尤其是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描绘的热闹场景,能生动表现。
教学难点
通过声势模仿和律动参与,准确表现出锣鼓的节奏特点,增强歌曲演唱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锣鼓等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替代品)、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热闹的锣鼓表演视频,画面中人们欢快地敲锣打鼓,充满喜庆氛围,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场景?”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简单介绍锣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途,如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锣鼓歌》,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期待。
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5 分钟)
教师播放《锣鼓歌》音频,学生安静聆听,同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整体节奏和情绪,提问:“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觉?” 鼓励学生分享感受。
再次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提问:“歌词里都有哪些象声词?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乐器?” 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与锣鼓声音的对应关系。
探究(10 分钟)
教师展示节奏卡片,上面写有 “x x x x | x x x x | 咚咚咚锵 | 咚咚咚锵” 等节奏型,引导学生模仿拍打,感受锣鼓节奏的韵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样的节奏,锣鼓还可能有其他节奏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编简单节奏。
分小组讨论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如 “咚 锵”,教师通过示范对比,让学生体会其与普通八分音符节奏的不同,提问:“附点八分音符的加入让歌曲节奏有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奏。
示范(10 分钟)
教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简单的手势和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直观感受演唱技巧和歌曲风格,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和声音变化,提问:“老师在演唱时,声音是怎样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逐句教唱歌曲,对于较难的乐句,如 “敲起那个鼓儿咚咚咚锵”,教师放慢速度,反复示范,让学生模仿跟唱,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唱。
巩固延伸(10 分钟)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一组同学演唱,另一组同学用自制打击乐器(如用小鼓棒敲击桌面、拍手等)模仿锣鼓节奏为其伴奏,然后交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声音和谐统一,避免过于吵闹,强调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加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变换演唱形式(如领唱、合唱等),展示表演后,师生共同评价,重点评价演唱技巧、节奏把握、创意表现等方面,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锣鼓歌》,总结歌曲特点、演唱技巧和节奏型,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进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作业
回家后为家人演唱《锣鼓歌》,并尝试用家中物品为歌曲创编新的节奏伴奏;收集其他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歌曲,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锣鼓表演视频,营造热闹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聆听和观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和歌词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
探究音乐环节
利用节奏卡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锣鼓节奏特点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培养节奏感和音乐分析能力。鼓励创编节奏,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巩固延伸环节
分组演唱和伴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演唱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创意表演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自信心,拓展音乐学习空间。
板书
锣鼓歌
歌曲信息
地区:河南沁阳
类型:儿童学习锣鼓时的童谣
节奏型
x x x x | x x x x | 咚咚咚锵 | 咚咚咚锵
附点八分音符:咚 锵
歌词象声词
咚:鼓
锵: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锣鼓歌》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节奏把握和演唱技巧上有了一定进步。但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声音控制不够好,后续应加强声音训练。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有些创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节奏不稳定等问题,今后应给予更多指导和练习机会。总体而言,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1—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