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6.2 (演唱)蒙古小夜曲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6.2 (演唱)蒙古小夜曲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音乐课湘艺版(2012)二年级上册《(演唱)蒙古小夜曲》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演唱)蒙古小夜曲》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材分析
《蒙古小夜曲》是一首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民歌。其旋律简洁流畅,如潺潺流水般自然,仿佛将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与宁静祥和展现在眼前。歌曲为羽调式,节奏上的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乐句的主要节奏与特定打击乐器完美适配,如第一乐句以四分音符为主,恰似沉稳的马蹄声;第二乐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仿若欢快的羊铃响;第三乐句的节奏型如悠扬的牧歌回荡;第四乐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运用,营造出深邃的草原夜色。歌词宛如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描绘出傍晚时分牧羊姑娘驱赶羊群归来的生动场景,使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浓郁的草原风情,领略蒙古族音乐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对音乐充满热情,且经过一年多的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和音准基础,能够跟随简单的旋律哼唱。他们对故事充满好奇,形象思维活跃,易于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故事理解音乐。然而,此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演唱技巧尚不成熟,在多声部演唱时可能出现节奏不稳定、声音控制不佳等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蒙古族文化了解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帮助他们感受和理解歌曲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演唱和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蒙古小夜曲》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节奏以及宁静祥和的意境,体会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知音乐所传达的草原之美。
艺术表现
学生能用轻柔、甜美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熟练掌握各乐句的节奏特点,通过歌声生动地表现牧羊姑娘放牧归来的情景,同时合理运用表情、动作等增强演唱的表现力。
创意实践
学生能积极参与歌曲演唱和相关音乐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打击乐伴奏,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表演,提高创新和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习俗和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情,理解歌曲中蕴含的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轻柔、甜美的声音准确演唱《蒙古小夜曲》,熟练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体会歌曲意境,生动表现牧羊姑娘放牧归来的场景。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在演唱中准确把握二声部的和谐,通过歌声、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提升音乐表现力,同时深入理解蒙古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蒙古族服饰道具(如头饰、披肩等)若干。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展现蒙古大草原风光的视频,视频中有蓝天白云、广袤草原、成群的牛羊和奔驰的骏马,同时伴有悠扬的蒙古族音乐。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营造出浓郁的草原氛围。
教师接着说:“在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每当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火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牧羊姑娘就会唱起动听的歌曲。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蒙古大草原,聆听一首美妙的《蒙古小夜曲》。” 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感知
教师播放歌曲《蒙古小夜曲》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想象歌曲所描绘的画面,如牧羊姑娘放牧的情景、草原夜晚的宁静等。
再次播放歌曲,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如四分音符的沉稳、八分音符的活泼等,体会歌曲强弱规律(如第一乐句强 - 弱 - 次强 - 弱的感觉)。
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它让你们感觉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如 “歌曲速度较慢,让人感觉很宁静、很惬意” 等。
探究
教师结合歌曲,介绍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如独特的节奏型、羽调式的旋律风格等,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典型节奏,感受其韵律,如模仿第一乐句的节奏(X X | X X |),体会其与草原生活的联系(如像马蹄声等)。
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歌词,提问:“歌词里都描写了哪些场景和人物?你们觉得牧羊姑娘是怎样的心情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如 “牧羊姑娘看到小羊都回家了,她很开心” 等。
教师范唱歌曲的前两句,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起伏,提问:“你们听,这两句旋律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的?这样的旋律给你们什么感觉?” 让学生通过哼唱感受旋律的走向,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如 “旋律缓缓下行,感觉很温馨、很舒缓” 等。
示范
教师坐在钢琴前,边弹边唱歌曲《蒙古小夜曲》,用轻柔、甜美的声音和富有感情的演唱,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节奏把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在唱到高音时,引导学生运用头腔共鸣,轻轻提起笑肌,使声音更加明亮、圆润。
逐句教唱歌曲,重点示范唱准带有装饰音和变化音的部分(如果有的话),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如在唱一些长音时,提醒学生保持气息的平稳和声音的连贯。
教唱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唱准音高,如唱 “6” 时,手掌心向内,手指向右上方伸展;唱 “3” 时,手掌心向下,手指向右平伸等,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提高音准能力。
环节三:巩固延伸(10 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和蒙古族舞蹈特点,发挥想象力,如模仿牧羊姑娘挥鞭赶羊的动作、小羊吃草的动作等,提示学生动作要舒展、优美,体现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
分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评价时可以从动作的协调性、创意性、与歌曲的契合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如 “这个小组的动作很有创意,小羊吃草的动作特别可爱,而且和歌曲的节奏配合得很好” 等。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种乐器适合表现牧羊姑娘的脚步声?哪种乐器可以模仿小羊的铃铛声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确定各乐器的伴奏节奏型,如舞板演奏第一乐句(X X | X X |)模拟牧羊姑娘的脚步,串铃演奏第二乐句(XXXX | XXXX |)模仿小羊铃铛声等,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再进行合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合作能力,演奏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整体效果,控制好力度和节奏。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蒙古小夜曲》的演唱技巧、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同学们的创编成果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音乐能够带我们领略不同民族的风情,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感受音乐的魅力。
作业
回家后,为家人演唱《蒙古小夜曲》,并向他们介绍蒙古族的文化习俗。
搜集其他蒙古族歌曲,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蒙古大草原风光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感受歌曲的情绪、意境做好铺垫。初次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闭眼感受,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感知音乐的要素,发挥想象力构建音乐画面,初步体验音乐的美感。
探究音乐环节
介绍蒙古族音乐特点并引导学生模仿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其韵律,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与草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结合歌词提问和分析旋律走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巩固延伸环节
组织学生分组创编舞蹈动作和用打击乐器伴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根据歌曲特点进行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板书
蒙古小夜曲
歌曲情绪:宁静、优美、温馨
节奏特点:
第一乐句:X X | X X |(四分音符为主)
第二乐句:XXXX | XXXX |(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合)
第三乐句:(根据实际节奏特点书写)
第四乐句:(根据实际节奏特点书写)
演唱技巧:
发声方法:轻柔、甜美
装饰音(如果有):(举例说明)
音准控制:柯尔文手势辅助
文化内涵:蒙古族风情、草原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在小组活动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对于学生在演唱技巧、节奏把握和情感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应给予更多耐心和针对性的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同时,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1—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