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原因、措施
3、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4、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温故知新
视频导入
思考:如何通过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高质量发展
目标
要求
社会公平
效率:做大蛋糕
公平:分好蛋糕
3.1贯彻新发展理念
3.2推动高质量发展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4.2我国的社会保障
基础
促进
知识框架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科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分析居民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明确国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增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收入,合法劳动致富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措施。
1、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按劳分配的地位、性质、基本内容和要求、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因
3、按要素分配的内容(形式)、意义
4、我国居民收入的来源
5、劳动的作用、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结合书本,自主预习以下内容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为十年来第一个重点探讨经济改革的全会,并将开启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从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会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情境探究
思考: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如此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名词点击】P45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1、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原因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给谁?
政府收入主要用于财政支出
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
(2)为什么
(1)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P44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制度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
生产力
决定
决定
决定
(决定性作用,核心)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某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情况
普通工人工资2000元
技术工人工资5000元
管理人员工资8000元
结合课本,分析:
1、他们的工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高低不一?
2、实施这样的分配方式有什么好处?
情境探究
(1)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形式: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但福利不是;农村经济中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劳动所得。
分配范围
分配结果
分配尺度
分配主体
3、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中,但是公有制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②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③工资收入≠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④农民的收入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所得。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出租房屋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所得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
关于按劳分配的易错点
拓展延伸
情境探究
思考:现阶段,我国能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吗?为什么?
看法1:平均分配
看法3:按劳分配
看法2: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干多干少一个样,滋生懒汉
束 缚
生产力
普遍贫困
按需分配
前提:人们素质极大提高,物质极大发展,能满足人民各种需求。
按劳分配
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生产力发展
否定不劳而获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人们劳动的性质
与特点存在差异
情境探究
(1)必要性: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必要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高且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谋生手段,劳动能力存在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2)重要性
①提高效率: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是对人类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补充: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性质地位 范围 基本内容和要求 决定 因素 现实的 经济条件 前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意义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处于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中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注意:平等分配≠平均分配
归纳总结
基本工资 岗位补贴 考评奖 医疗补贴 实发
许(工人) 3350 120 350 3820
李(技术顾问) 3350 520 350 4220
王(经理) 4000 550 600 350 5500
刘(老板) 50000 某公司2024年12月职工工资收入单
劳动
技术
管理
资本
情境探究
思考:他们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形式?来源有何不同?
劳 动
资本
管理
知识
数据
生产要素
土地
技术
(1)内容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
5、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积极作用: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②消极影响:会导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如不加以调节会出现社会不公平问题。
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拓展延伸
类别 对应形式 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土地承包所得。 公有制经济
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 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知识要素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绘画等获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拓展延伸
四种方法判定分配方式
1、依据范围(所有制)判断: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属于其他分配方式。
2、依据分配尺度判断: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公有制中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中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凭借资本、管理、技术、数据等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依据形式判断: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4、依据所处阶段: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初次分配中,再分配中的社会保障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均不属于按劳分配。
小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李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李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餐厅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李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小李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社会福利、保障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资本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随堂小测
(2)主要途径:
(1)多样化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和财产性收入,还有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性 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
财产性 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
经营性 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比如开饭馆、摆小摊的收入等
转移性 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6、我国居民收入来源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注意:转移性收入具有无偿性质
小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李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李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餐厅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李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小李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途径?
随堂小测
知识拓展:“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三权: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经营权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其收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土地转包收入。
(5)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
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
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
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
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
造性劳动致富。
7、弘扬劳动精神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大
情境探究
思考: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1、原因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我国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3)有利于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2)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1)根本途径
做大蛋糕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2、做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3)坚持两个“同步”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率。它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表示。个人收入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
2、做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企业
(4)在初次分配方面
①提高两个比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增低扩中: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③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企业内部
2、做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以下属于初次分配:
人们的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
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分红);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如个人经营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存在于企业部门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在再分配方面
2、做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国家政府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名词点击
社会结构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技巧:凡慈善、公益,都属第三次分配。
(6)在第三次分配方面
注意:慈善的主体是政府之外的组织和个人。
2、做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社会成员
类型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力量
手段 【无形的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有形的手——宏观调控发挥作用】 【温柔之手(社会力量)——社会机制发挥作用】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举例 关键词:企业利润、工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 关键词: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低保、企业所得税、个税、房产税、财产税、遗产税、救助金等 关键词:慈善事业、捐赠、志愿行动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归纳总结
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体是企业,再次分配主体是国家。
三看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等手段进行。
四看关键词:体现初次分配的有:工资、劳动报酬、生产要素等;体现再分配的有: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
知识拓展:“四看法”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小吕双休日去看姑姑,姑姑和姑夫都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姑夫业余时间还搞小发明,通过转让发明专利获得一笔收入。姑姑还有个女儿叫小丽,在城里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一万多呢。小丽和小吕说,因为个人所得税改革了,她的工资比原来又多了一点,姑姑的公公也是农民,现在退休在家养老,每月都有养老金,姑姑的婆婆是个残疾人,每月政府都发残疾人补贴,看病还有新农合医保报销。疫情爆发后,村里为武汉灾区捐款捐物。平时节假日,小吕和小丽积极参加学校单位组织的志愿公益活动。
初次分配
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
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材料中涉及哪些分配方式
随堂小测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为什么
措施
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按劳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弘扬劳动精神,劳动致富
为什么(原因+意义)
地位、内容、形式
构成
意义
两个同步
第三次分配
再分配
根本措施、总体要求
初次分配
课堂小结
1、(2024·全国·高考真题)以下是某县关于如何盘活本地闲置耕地的讨论。
农户:家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了,耕地闲置了,不如流转给村集体吧!
村集体:可是我们不擅长经营!不如把闲置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三方按合理比例分红。
专业合作社:这个咱在行!咱把流转的这 800多亩耕地整治后,进行规模种植和管理。
县政府:这个经营模式好!谁种植就补贴谁!
该经营模式好在( )
①让农户闲置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②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运用初次分配机制,调动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④增强村集体的经营能力,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2023·浙江高考)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并提出帮扶的各种具体措施。这将有助于( )
A.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B.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
课堂练习
3、我国分配制度建设正呈现出新亮点。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下列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③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
④提倡奉献精神回报社会,提升社会责任与公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B
4、202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个,净资产合计近2000亿元;慈善力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乡村振兴、应急救援、科教文卫、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
①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②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分配体系的需要
③能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分配格局中的作用
④是国家意在通过再分配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5、我国不断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列关于收入分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初次分配主要增加的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②)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③第三次分配是改善民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求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