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2课 蜗牛的坚持 说课稿(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2课 蜗牛的坚持 说课稿(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 2课《蜗牛的坚持》说课稿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 2 课《蜗牛的坚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蜗牛的坚持》是一节充满童趣与教育意义的美术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以蜗牛这一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运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同时借助蜗牛坚持不懈的形象特点,启发学生理解坚持的品质内涵,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领悟到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他们对小动物有着天然的喜爱之情,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绘画技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手部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较弱,绘画表现往往较为简单和稚拙。在认知方面,他们开始逐渐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但对于抽象的“坚持”这一品质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包括螺旋形的壳、柔软的身体、触角等,并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蜗牛及其生活环境,提高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 掌握基本的画面构图方法,能够合理安排蜗牛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和造型表现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蜗牛的形象和生活场景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绘画蜗牛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奇妙与美好,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和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蜗牛坚持不懈的爬行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蜗牛的外形结构和色彩特点,能够准确地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简单的构图知识,创作一幅以蜗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画面主题突出、布局合理。 2.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在绘画中体现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特质,将抽象的品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或情节。 指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来表现蜗牛的形态和质感,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五、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蜗牛的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蜗牛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绘画创作提供形象依据。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进行绘画示范,直观地向学生演示绘画的步骤和技巧,如如何画蜗牛的壳、身体、触角等,让学生更易掌握绘画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蜗牛相关的情境,如讲述蜗牛在草丛中艰难爬行的故事,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富有童趣的蜗牛生活场景图片等,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情感的艺术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蜗牛的坚持精神。 3. 启发式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如“蜗牛的壳像什么形状?”“它在爬行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可以用哪些颜色来表现蜗牛的可爱?”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创作,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完成绘画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产生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蜗牛爬行视频,视频中蜗牛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缓慢而坚定地爬行,同时播放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小动物是什么呀?它爬得快不快?它在爬行的时候有没有放弃呢?”引导学生回答出蜗牛,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特点。 3.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这只可爱又有毅力的蜗牛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蜗牛的坚持》。 (二)观察与认知(8 分钟) 1. 教师展示一只真实的蜗牛(放在透明盒子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壳、身体、触角、眼睛等部位,并鼓励学生用手轻轻触摸盒子,感受蜗牛的爬行。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仔细看看蜗牛的壳是什么形状的?像不像一个螺旋?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3. 教师展示多幅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蜗牛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蜗牛外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在不同环境中的样子,如在树叶上、在花朵旁、在草丛中等,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4. 教师简单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喜欢吃植物的叶子等,让学生对蜗牛有更全面的了解,为绘画创作中的背景设计提供依据。 (三)绘画技巧讲解与示范(7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蜗牛,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首先画蜗牛的壳:用一个大大的螺旋线来表示蜗牛的壳,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地往外画,注意线条要流畅、圆润。 接着画蜗牛的身体:在壳的下方画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形状,这就是蜗牛的身体,身体的一端要稍微尖一些,用来表示蜗牛的头部。 然后画蜗牛的触角和眼睛:在头部上方画出两条细长的触角,触角顶端画两个小圆点表示眼睛。 最后给蜗牛上色:教师选择一些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等,为蜗牛的壳和身体上色,同时向学生讲解色彩的搭配原则,如对比色、邻近色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2. 教师示范完后,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画纸上尝试画一个简单的蜗牛轮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绘画姿势和线条运用问题。 (四)创作实践(15 分钟) 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一幅关于蜗牛的画。可以画一只蜗牛,也可以画很多只蜗牛,它们可以在草地上、花园里或者森林里,别忘了要表现出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哦!” 2.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鼓励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构图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形象不准确等,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引导学生在构图时,要把蜗牛作为画面的主体,可以画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或者稍微偏上一些,背景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示草地、花朵、树木等。 提醒学生在色彩运用上,要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同时注意画面的整体协调性,可以先从大面积的颜色开始涂,如背景色,再涂蜗牛的颜色。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蜗牛的故事添加一些情节,如蜗牛在比赛、蜗牛在搬家等,使画面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 分钟) 1.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内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首先让小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如“我的蜗牛在努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峰,它虽然爬得很慢,但是它一直没有放弃。” 3.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形象塑造、故事性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觉得这幅画的蜗牛画得很可爱,颜色也很漂亮,但是如果背景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教师给予总结和肯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蜗牛的外形特征、绘画技巧、构图方法以及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希望:“小朋友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蜗牛一样,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到底,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在绘画创作中较好地表现出蜗牛的外形特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特质。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演示法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感受蜗牛,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小组合作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仍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评价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此外,在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蜗牛的形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手工制作、绘本创作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