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政治认同:通过合作探究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从而明确并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科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分析居民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明确国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增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收入,合法劳动致富的观念。
公共参与:通过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增强社会公共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积极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并积极为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1.为什么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
什么是国民收入
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为什么:
① 直接原因: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根本原因:生产力状况决定
3.按劳分配
①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②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提醒: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如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所获得的收入。
拓展(按劳分配收入):
①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但福利不是)
②公有制经济中(国企、央企)的工资、奖金、津贴 (但福利不是)
③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 如:种植、饲养、承包山林、鱼塘等 (土地流转收入不是)
(1)看范围。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中的分配形式不属于按劳分配。
(2)看尺度。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进行的分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无论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都是如此。
(3)看标准。按劳分配的标准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如国有企业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而国有企业职工所发的福利则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因为它体现不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特点。
判断按劳分配的“三看法”
4、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重要性)
①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重要性(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要素 表现 适用范围
劳动要素 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
资本要素 储蓄利息、股息和红利、债券利息(钱生钱)、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直接投资) 不受所有制限制,既可以存在公有制经济也可存在非公有制经济
土地要素 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和转让金,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经理年薪)
知识要素 知识付费、稿酬所得等
数据要素 数据提供者、收集者、挖掘者、决策制定者,凭借掌握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获得的收入。
5.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要素分配: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 、管理、知识、数据等要素。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小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李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李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餐厅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李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重点突破:材料中涉及哪些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社会福利、保障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资本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6.居民收入的途径
(1)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p46第一段+相关链接
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等。
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助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2)主要途径
(3)弘扬劳动精神:
①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②要求: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小政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政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政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政是私营企业的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政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重点突破:小政一家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为什么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p47第二段
(1)必要性: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重要性: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②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③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2.完善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②制度保证:必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③两个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④在初次分配方面:
A.提高两个比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分配秩序: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C.增加要素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⑤在再分配方面:
①加大调节: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②规范秩序: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p48第三段
⑥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p49第一段
(1)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2)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3)三看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等手段进行。
“三看法”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个人、企业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
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津贴等劳动收入及非劳动收入,都属初次分配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及各种补助;农产品价格补贴和转移支付(如财政教育支出、扶贫支出等 ),最低生活保障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希望工程)、公益事业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
判断初次分配 、再分配
1.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4.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
6.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收入
7.提高个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8.疫情发生后,博大集团捐给一线医院等急需防护物资的地方,总计捐款捐物1300余万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1、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解析】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任意决定的。
【解析】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3、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解析】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
4、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解析】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5、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解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或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先经济增长,然后居民收入再增长。
【解析】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易错纠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 收入分配
为什么
措施
按生产要素分配
居民收入的途径
按劳分配
决定因素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原因
地位、内容、形式
内容
意义
根本举措
制度保证
两个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内容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1、以下是某县关于如何盘活本地闲置耕地的讨论。
农户:家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了,耕地闲置了,不如流转给村集体吧!
村集体:可是我们不擅长经营!不如把闲置耕地外包给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三方按合理比例分红。
专业合作社:这个咱在行!咱把流转的这 800多亩耕地整治后,进行规模种植和管理。
县政府:这个经营模式好!谁种植就补贴谁!该经营模式好在( )
①让农户闲置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②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运用初次分配机制,调动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④增强村集体的经营能力,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中,合理的是(  )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资本收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B.压缩落后产能—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共享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D
3、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仅直接帮扶了贫困群众,而且提高了市场机制的益贫性,201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国农村高2.3个百分点、分析表中各类帮扶政策,对实现市场机制益贫性路径描述正确的是( )
帮扶 政策 产业 帮扶 就业 帮扶 健康 帮扶 教育 帮扶 最低生活保障 残疾人帮扶 生态
帮扶
帮扶 数量 1465.8万户 1390.6万户 1476.6万户 807.1万户 1109.0 万人 338.3万户 1111.3万户
①初次分配注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②通过再分配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③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④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