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课时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理解民法、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了解民法的作用,理解民法基本原则。(重点) 3.在生活中自觉学民法用民法,树立法治意识。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与民法典
(1)重要性: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________,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2)调整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关系。
(3)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__________。
2.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______关系和______关系。
(2)构成要素:______、客体和______。
①主体: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______和非法人组织。
想一想:自然人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______。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③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________和承担的______。
想一想: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______与______相结合。
(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____和______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目的: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______、履行______,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____________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________、守法和__________、绿色等基本原则。
想一想: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有效行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政府机关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法治社会,人们只要遵守法律,社会就能够和谐。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则。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愿原则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生活离不开民法——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情境]
张某21岁,在某公司上班,每月有2 8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某小区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欲花2万元从李某处买一台二手汽车,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开走汽车。
任务1 小组讨论:张某向李某购买汽车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合作: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1.全面把握民事法律关系
含义 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要素 主体 自然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客体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所有权关系 物
债权关系 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人身关系 人身利益
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阐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年龄、智力 民事活动 代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独立进行民事行为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可以进行与他的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补充: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接受奖励、无条件的赠与)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可以进行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行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议题2:调整民事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情境]
李某的父亲生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去世后留下不少邮票。李某对邮票从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他都觉得这些邮票不好处理。2022年的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无意间发现了这些邮票。刘某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他当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以5 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全部买走。李某对这一价格也比较满意。此后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处得知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五枚相当珍贵,可能每枚都价值5 000元以上,同时,他得知刘某正在寻找买主。李某立即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的5 000元,拿回邮票,但刘某坚决不同意。李某于是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刘某返还邮票。
任务1 独立思考:刘某的做法违背了民法的哪些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讨论:运用民法基本原则的知识,分析李某与刘某买卖邮票行为的效力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全面理解民法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绿色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考向一 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1 (2024·淄博高二下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贾某与孤儿院达成了收养一名孤儿的协议
②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
③王某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200元
④小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2 (2024·内蒙古高二下期中)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下列关于民事主体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均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②自然人的民事义务受其年龄和智力状态的制约
③企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自法人成立时起到破产时止
④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民法基本原则[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3 (2023·南阳高二月考)周女士通过网约车App为其父老周预约了一辆网约车,途中老周发出鼾声并伴有抽筋症状,司机陈某停车并打电话给周女士询问老周的身体状况。周女士回复称父亲身体很好,今天起床早,可能是睡着了,并让陈某呼喊“老周”。司机呼喊无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全程鸣笛快速行驶至医院,但医院宣布老周已经心源性猝死。周女士认为陈某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最终延误救治导致其父死亡,应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对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
①陈某未能及时发现并送医,存在疏忽,应承担轻微赔偿责任
②不能扩大对“过错”的解释,让陈某担责违背民法公平原则
③乘客不能随意转嫁风险,司机对乘客身体健康无法律责任
④人民法院应当肯定陈某对老周尽力救助的行为,以弘扬公序良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精析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不可或缺 (2)人身 财产 (3)合法权益
2.(1)人身 财产 (2)主体 内容 ①法人
想一想: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对象 ③权利 义务
想一想: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在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1)法治 德治 (2)法律 道德
二、
1.权利 义务
2.民事活动
3.诚信 公序良俗
想一想: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的作用,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无效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易错矫正
1.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政府机关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因其年龄和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3.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并没有违反民法的平等原则。
5.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自愿原则不是指不受限制,而是指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还应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则。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1)此行为有效。
(2)因为购车行为发生时张某已满18周岁,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不需要征得其父母同意。张某车祸死亡是在购车行为成立之后发生的,这不影响他在此前所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任务2 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张某和李某。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标的物汽车。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父亲和李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议题2 任务1 刘某在李某不知邮票真实价值的情况下,低价购买李某的邮票,违背了民事法律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
任务2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在李某与刘某买卖邮票这一交易过程中,虽然双方当事人是平等自愿的,但是李某缺乏对邮票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行情的了解,导致他对买卖标的物的价值有严重的误解,而刘某应该知道这些邮票的价值,但仍以较低价格换取,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诚信原则。权利人李某要求撤销合同,收回邮票,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D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贾某与孤儿院达成了收养一名孤儿的协议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不符合题意。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这里的市工商局作为市场主体与自然人甲是地位平等的,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②不符合题意。王某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200元,王某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③符合题意。小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这种纠纷不在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④符合题意。]
例2 D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①说法错误。企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③错误。]
例3 D [司机陈某反应迅速,并未耽误抢救时间,已经履行了尽力救助的法定义务,不存在过错,无须承担轻微赔偿责任,①错误。民法典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疾病、分娩、遇险的乘客,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共39张PPT)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时1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理解民法、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了解民法的作用,理解民法基本原则。(重点)
3.在生活中自觉学民法用民法,树立法治意识。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1.民法与民法典
(1)重要性: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_________,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2)调整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_____关系和_____关系。
(3)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_________。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不可或缺
人身
财产
合法权益
2.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_____关系和_____关系。
(2)构成要素:_____、客体和_____。
①主体: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_____和非法人组织。
人身
财产
主体
内容
法人
想一想
自然人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吗?
提示 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_____。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③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_____和承担的_____。
对象
权利
义务
想一想
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在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_____与_____相结合。
(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___和_____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治
德治
法律
道德
1.目的: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_____、履行_____,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_________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_____、守法和________、绿色等基本原则。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权利
义务
民事活动
诚信
公序良俗
想一想
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有效行为吗?
提示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的作用,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无效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1.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政府机关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纠正: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政府机关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纠正: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因其年龄和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3.在法治社会,人们只要遵守法律,社会就能够和谐。
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则。
纠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纠正: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并没有违反民法的平等原则。
5.自愿原则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纠正: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自愿原则不是指不受限制,而是指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还应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则。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张某21岁,在某公司上班,每月有2 8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某小区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欲花2万元从李某处买一台二手汽车,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开走汽车。
议题1:生活离不开民法——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情境
任务1 小组讨论:张某向李某购买汽车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提示 (1)此行为有效。
(2)因为购车行为发生时张某已满18周岁,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不需要征得其父母同意。张某车祸死亡是在购车行为成立之后发生的,这不影响他在此前所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任务2 小组合作: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提示 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张某和李某。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标的物汽车。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父亲和李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全面把握民事法律关系
含义 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要素 主体 自然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要素 客体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所有权关系 物
债权关系 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人身关系 人身利益
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阐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年龄、智力 民事活动 代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独立进行民事行为 ——
民事行为能力 年龄、智力 民事活动 代理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可以进行与他的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补充: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接受奖励、无条件的赠与)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民事行 为能力 年龄、智力 民事活动 代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可以进行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行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李某的父亲生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去世后留下不少邮票。李某对邮票从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他都觉得这些邮票不好处理。2022年的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无意间发现了这些邮票。刘某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他当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以5 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全部买走。李某对这一价格也比较满意。此后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处得知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五枚相当珍贵,可能每枚都价值5 000元以上,同时,他得知刘某正在寻找买主。李某立即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的5 000元,拿回邮票,但刘某坚决不同意。李某于是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刘某返还邮票。
议题2:调整民事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情境
任务1 独立思考:刘某的做法违背了民法的哪些原则?
提示 刘某在李某不知邮票真实价值的情况下,低价购买李某的邮票,违背了民事法律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
任务2 小组讨论:运用民法基本原则的知识,分析李某与刘某买卖邮票行为的效力如何。
提示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在李某与刘某买卖邮票这一交易过程中,虽然双方当事人是平等自愿的,但是李某缺乏对邮票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行情的了解,导致他对买卖标的物的价值有严重的误解,而刘某应该知道这些邮票的价值,但仍以较低价格换取,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诚信原则。权利人李某要求撤销合同,收回邮票,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全面理解民法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绿色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2024·淄博高二下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①贾某与孤儿院达成了收养一名孤儿的协议
②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
③王某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200元
④小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一 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贾某与孤儿院达成了收养一名孤儿的协议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这里的市工商局作为市场主体与自然人甲是地位平等的,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王某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200元,王某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③符合题意。
小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这种纠纷不在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④符合题意。
考向二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2 (2024·内蒙古高二下期中)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下列关于民事主体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均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②自然人的民事义务受其年龄和智力状态的制约
③企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自法人成立时起到破产时止
④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①说法错误。
企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③错误。
考向三 民法基本原则
[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3 (2023·南阳高二月考)周女士通过网约车App为其父老周预约了一辆网约车,途中老周发出鼾声并伴有抽筋症状,司机陈某停车并打电话给周女士询问老周的身体状况。周女士回复称父亲身体很好,今天起床早,可能是睡着了,并让陈某呼喊“老周”。司机呼喊无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全程鸣笛快速行驶至医院,但医院宣布老周已经心源性猝死。周女士认为陈某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最终延误救治导致其父死亡,应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对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①陈某未能及时发现并送医,存在疏忽,应承担轻微赔偿责任
②不能扩大对“过错”的解释,让陈某担责违背民法公平原则
③乘客不能随意转嫁风险,司机对乘客身体健康无法律责任
④人民法院应当肯定陈某对老周尽力救助的行为,以弘扬公序良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司机陈某反应迅速,并未耽误抢救时间,已经履行了尽力救助的法定义务,不存在过错,无须承担轻微赔偿责任,①错误。
民法典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疾病、分娩、遇险的乘客,③错误。
②④符合题意。
返回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达标检测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分值:50分)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典的规范。下列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是(  )
①节假日期间,市场监管局对违规涨价的商家处以罚款
②赵某因游泳馆场地湿滑摔伤,遂要求游泳馆进行赔偿
③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
④甲、乙约定周末一起去看电影,之后甲反悔,乙要求赔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甲镇政府为建造图书馆向该镇乙银行贷款400万元,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到期未能清偿,于是乙银行以甲镇政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中(  )
①法律关系的客体是400万元人民币
②甲乙是不平等主体间的行政诉讼关系
③甲乙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④此案涉及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甲在某商场购买服装,在甲到收银台交款时,因地面太滑而摔伤,于是甲找商场经理要求赔偿。该商场的安保人员误认为甲在购货中有盗窃行为,强行将甲带入办公室。本案中存在的法律关系有(  )
①因买卖服装而发生的买卖关系
②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③因地面太滑摔伤而发生的监护关系
④因被强行带入办公室而发生的人身伤害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年3月,浙江一位28岁女孩陪伴父母逛商场,该女孩买了一双200元的鞋,被父母拒绝,退还商场,女孩崩溃大哭,要求商家返还鞋子。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女孩购买行为无效
B.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这双鞋
C.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这双鞋
D.女孩的经济行为需要父母的监护
5.(2024·河北高二下期中)民法基本原则与普通法律条文同样可直接适用。根据民法典,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以下行为与其违背的民法典基本原则一致的是(  )
①A饭店出售以猪肉、马肉为原料的假驴肉火烧——违背诚信原则
②某商家强行要求跟团游的刘某购买其玉石产品——违背自愿原则
③甲公司以“地域”为由拒绝了某大学生的面试——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④一对夫妇给他们出生的孩子起名为“北雁南飞”——违背绿色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这体现了我国民法(  )
①强调为了国家利益需要个人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
②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
③坚持平等原则
④坚持诚信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一名男子在火车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人员各种胡搅蛮缠。视频发到网上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被人称为“霸座哥”。“霸座哥”的行为违背了(  )
A.自愿、公平和诚信原则
B.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C.平等原则
D.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原则
8.在杨某的以下行为中,无法律效力的是(  )
①7周岁时,从亲戚那里受赠了儿童自行车一辆
②10周岁时,在父母陪同下购置了千元手机一部
③11周岁时,用压岁钱购买了千元国外品牌鞋一双
④16周岁辍学打工维生,17周岁用工资购买了二手汽车一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马某向好友黄某借钱。2022年2月21日,黄某向马某的账户分两次转入6万元和5万元。一年期满后,黄某多次要求马某还款未果,遂诉至人民法院,要求马某归还11万元借款及利息。在这起诉讼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黄某与马某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
②11万元借款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③马某向黄某借款的行为和黄某主张还款行为是民事客体
④11万元借款及利息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下列案例中不能成为其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
①甲与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商品房
②乙与某银行的贵金属保管合同纠纷中的保管行为
③天津某蛋糕店未取得相关授权许可制作并销售的“冰墩墩”
④某影楼未经丁许可利用其照片开展商业活动时使用的照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9周岁的王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某游戏平台用自己的压岁钱充值购买游戏装备,共计支付人民币5 780元。王某父母发现后,及时与游戏平台客服人员联系,表示对王某用于购买游戏装备的付款行为不予追认,并要求退款。客服人员不同意,王某的父母将游戏平台告上人民法院。本案中(  )
①家长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而造成损失,应该由家长承担
②王某购买游戏装备的行为与其年龄、智力较相适应,行为有效
③王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游戏装备的行为必须经家长追认才有效
④游戏平台不应以“王某购买游戏装备的行为合法且意思表示真实”为由拒绝退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在A城市中心,张某拥有一套不挡光的房子,当他得知房子前面有一栋高层将要建设,以后将遮挡阳光时,就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下列行为与张某行为违背的民法基本原则相一致的是(  )
①马某在商场试穿一件米白色外套之后,店长强迫其购买
②王某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字画是赝品,但当作真品卖给姜某
③赵某经常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
④付某在某市场卖菜,经常将缺斤短两的蔬菜卖给顾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年5月12日,我国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启动。此次宣传月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重点宣传关于产权保护、合同履行、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等内容。下列宣传案例与民法基本原则对应正确的是(  )
①某出版社未经许可、未付报酬,将小杨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发表——违反了公平原则
②某公司因为小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拒绝小刘在该公司就职——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
③李某以离婚后孩子改随母姓为由,拒绝向其未成年儿子支付抚养费——违反了自愿原则
④某光电公司因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违反了绿色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节选)
  审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保障民生工程顺利进行,促进邻里团结和睦……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审理高铁霸铺案,判决曝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不需要担责。对长期霸占已售房屋、耍横抗拒执行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搬迁措施,决不让“赖而不决”大行其道。通过一系列司法判决,鼓励崇尚英模、邻里相助、助人为乐、志愿服务、舆论监督,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让广大群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说明人民法院审理时遵循了哪些民法基本原则。(6分)
(2)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恶习陋俗,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运用所学知识,就如何治理恶习陋俗,提出两条建议。(5分)
答案精析
1.C [市场监管局对违规涨价的商家处以罚款,涉及了地位不平等的行为主体,不属于民法调整范围,①不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③均属于民法调整范畴,正确;“甲、乙约定周末一起去看电影,之后甲反悔”属于道德范畴问题,不属于民法调整范围,④不选。]
2.D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本案中的借贷双方是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①排除;本案中,甲乙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而是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故甲乙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②错误。]
3.A [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本案不涉及监护关系,③错误。被强行带入办公室无法体现是否发生人身伤害,④错误。]
4.B [女孩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合法,因此该购买行为有效,A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B正确;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C错误;材料中的女孩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经济行为不需要父母的监护,D错误。]
5.A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甲公司以“地域”为由拒绝了某大学生的面试违背了平等原则,③错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对夫妇给他们出生的孩子起名为“北雁南飞”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④错误。]
6.C [材料侧重公民利益的保护,不是国家利益的优先,①不符合题意;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②正确;“征收、征用”是国家以平等的身份对公民进行的购买活动,体现了平等原则,③正确;材料未体现诚信原则,④不符合题意。]
7.B [材料中的男子霸占他人座位,这是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差的表现,违背了公序良俗,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自愿、公平、诚信和平等原则,也未涉及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原则,A、C、D不选。]
8.B [②中的行为得到父母认可,有效;满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④中的行为有效。故选B。]
9.A [黄某与马某是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①正确;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11万元借款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②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本案属于债权关系,其客体是行为,因此马某向黄某借款的行为和黄某主张还款行为是民事客体,③正确,④错误。]
10.D [商品房、贵金属保管行为都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①②不符合题意;未取得相关授权许可制作并销售的“冰墩墩”侵犯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③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未经丁许可利用其照片开展商业活动,属于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④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1.D [从案例信息得知,王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游戏装备的行为无效,造成的损失不应由家长承担,①错误;王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游戏装备的行为必须经家长追认才有效,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12.C [张某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违背了诚信原则。王某明知字画是赝品,仍当作真品卖给别人,付某卖菜缺斤短两,二者都违背了诚信原则,②④符合题意;店长强迫马某购买外套违背了自愿原则,①不选;赵某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③不选。]
13.B [某出版社的做法没有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反了公平原则,①符合题意;某公司因为小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拒绝小刘在该公司就职,属于就业歧视,违反了平等原则,而不是公序良俗原则,②错误;李某以离婚后孩子改随母姓为由,拒绝向其未成年儿子支付抚养费,违反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而不是自愿原则,③错误;某光电公司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了绿色原则,④符合题意。]
14.(1)①遵循了公平原则,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②遵循了诚信原则,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断案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③遵循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断案维护公序良俗,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
(2)①加强立法,为治理恶习陋俗提供法律依据。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