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Period 3 Grammar Focus-4c说课稿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对人教版九年级英语 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的第三课时 Grammar Focus-4c 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围绕“习俗与礼仪”展开,而这一课时重点聚焦于语法知识——be supposed to 结构的深入学习与运用。通过对该语法的系统讲解和实践练习,学生能够更加准确、自如地描述不同文化场景下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为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对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本单元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 教学内容 Grammar Focus 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了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其回答,让学生对该语法的基本形式有直观的认识。 4a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情境,用 be supposed to 的正确形式填空,旨在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该结构,强化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4b 是一个对话补全练习,通过一段关于在不同国家参加派对的对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be supposed to 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篇理解和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4c 则是一个开放性的口语和写作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国家,介绍其在特定场合(如婚礼、毕业典礼等)的礼仪习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语法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语言创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对基本的语法概念和简单的句子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他们也接触过一些类似的表示“应该”含义的词汇或结构,如 should 等。然而,对于 be supposed to 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准确运用,尤其是在描述复杂的文化习俗和社交礼仪场景时,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熟练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在语法细节(如时态、人称变化对结构的影响)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此外,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这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与文化相关的语法练习的理解和完成质量。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其回答形式,如:“You are supposed to...”, “You aren’t supposed to...”, “Are you supposed to... ”及其相应回答。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be supposed to 结构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尤其是在描述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时的用法,并能运用该结构对各种场景下的行为要求进行正确描述。 学生能够完成与 be supposed to 结构相关的各类练习,包括填空、对话补全、口语表达和写作等,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提升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 Grammar Focus 中的例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语法规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借助 4a 4c 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运用技巧,提高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如在 4c 练习中让学生分享不同国家的礼仪习俗信息,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通过成功完成各项语法练习和语言创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基本形式(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其回答)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描述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技巧,提高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对该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 be supposed to 结构与其他类似表达(如 should)在语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并能在实际语境中准确选择和运用。 引导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进行自然流畅、富有逻辑性的表达,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的表述,同时能够结合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使语言表达更具内涵和深度。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各种与文化习俗相关的情境,如不同国家的节日庆祝、社交聚会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实际运用,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 任务驱动法 :设计一系列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如 4a 的填空任务、4b 的对话补全任务、4c 的口语和写作任务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 4c 练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国家的礼仪习俗,并共同完成口语汇报或写作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复杂用法和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语法难点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 Lead in(5 分钟) 播放一段不同国家人们在各种场合(如婚礼、商务会议、家庭聚会等)的行为表现视频,视频中包含一些符合或不符合当地礼仪习俗的行为。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What did you notice in the video Were all the behaviors appropriate Why or why not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词汇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语法结构——be supposed to,解释其含义为“应该;被期望”,用于描述在特定文化或情境下人们应该做的事情,自然地导入新课。 2. Presentation(10 分钟) 展示 Grammar Focus 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并朗读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其回答形式的例句,如:“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when you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You aren’t supposed to eat with your hands in a formal dinner.” “Are you supposed to bring a gift when you visit someone’s home ”等。 详细讲解该结构的语法构成,强调 be 动词的形式随主语的人称和时态变化而变化,以及 to 后面接动词原形的规则。同时,结合例句解释在不同语境中 be supposed to 所表达的含义和语气,与学生之前学过的 should 进行简单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造句练习,使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描述一些常见的校园或家庭生活场景中的行为规范,如:“We are supposed to wear school uniforms on weekdays.” “You are supposed to clean your room every week.”教师巡视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和用法。 3. Practice(20 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 4a 练习,根据所给的情境,用 be supposed to 的正确形式填空。学生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核对答案,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重点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如 be 动词的形式选择、动词原形的运用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语法结构的掌握。 组织学生进行 4b 的对话补全练习。先让学生通读一遍对话,了解对话的大致内容和语境,然后根据上下文和所给的选项,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使对话完整、通顺。学生完成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选择理由。教师请几个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答案,并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注意在对话中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运用以及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开展 4c 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然后讨论该国在特定场合(如婚礼、毕业典礼、生日派对等)的礼仪习俗,并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进行记录。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口语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所选择国家的礼仪习俗。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提问或补充。在口语汇报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家的礼仪习俗,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Summary(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重点内容,包括其基本形式、语法规则、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以及与 should 的区别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描述文化习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Homework(5 分钟) 让学生完成课后配套练习册中与 be supposed to 结构相关的练习题,通过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选择另外一个国家,运用 be supposed to 结构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的一种独特文化习俗,字数不少于 100 字。短文要包括习俗的具体内容、在什么场合适用以及人们为什么要遵循这种习俗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文化交流分享活动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 1. 形成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在小组讨论和口语汇报环节,对积极参与讨论、表达清晰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参与度不高或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注和指导。 在练习环节,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如 4a 和 4b 练习的正确率、4c 口语汇报和写作的质量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辅导。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 be supposed to 结构的时态运用上存在较多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强化练习。 2. 终结性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从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 be supposed to 结构及其在描述文化习俗中的运用,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板书设计 我将采用主板书和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设计。主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语法知识——be supposed to 结构的相关内容,包括: be supposed to 结构 肯定句:Sb. is/are supposed to do sth. 否定句:Sb. isn’t/aren’t supposed to do sth. 疑问句:Is/Are sb. supposed to do sth. 回答:Yes, sb. is/are. / No, sb. isn’t/aren’t. 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句和与 should 的简单对比: be supposed to:强调客观上被期望或要求做某事,常与社会习俗、规则等相关。 should:更多表示主观上的建议或义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