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静海六中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2.5分)
1.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田忌赛马”, “围魏救赵”等,这些故事都包含着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这表明哲学智慧( )
A. 源于成语故事 B. 源于古代文献 C. 是人与生俱来的 D.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 )
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辩证法 ④形而上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 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 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 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就是各种各样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Nature》杂志头版刊登: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升空整整10个月之后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中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卫星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近百年前使爱因斯坦百思不解的“量子纠缠现象”。这表明( )
A. 意识并非人类特有 B.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人难以真正认识客观世界
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 )
A.、意识就是物质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决定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
8. 日本政府强行启动核污水排海计划,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此举对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等方面贻害无穷,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反对。上述材料表明联系具有( )
A.、间接性 B. 直接性 C. 普遍性 D. 偶然性
9. 蓟州区挖掘特有资源优势,依托片区特色,形成了马伸桥蓝莓、出头岭食用菌、罗庄子红香酥梨、桑梓西瓜、下营山楂、盘山磨盘柿等多个特色农业小镇,农民收入显著提升。上述材料体现了( )
A. 人们改变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10.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 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是我的知识,这两个圆的外面就是无知的部分,所以我接触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广。芝诺的说法蕴含的哲理是( )
A、无知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 B. 无知是相对的,有知是绝对的
C. 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D. 无知和有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1. 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
A. 坚持辩证否定观 B. 发展的观点 C. 联系的观点 D. 矛盾的观点
12.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太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 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3. “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全是人生!”是说,初读不识书中意,待历经千帆少年不再,再读已识得其中的世味辛酸。才终于真正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清凉月夜、知己难遇,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再读语文课本之“变”是基于( )
①感性认识经过岁月沉淀发展为理性认识 ②人们的生活实践推动了对语文课文理解的深化
③真理是具体的,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才能体会文中之意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 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到逐步深入的视觉检测,再到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发挥作用都是缘于切实解决了行业痛点。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表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人工合成糖是近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向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上述材料表明实践具有( )
①主观能动性 ②社会历史性 ③主体差异性 ④循环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上述法律修改的哲学依据是( )
A. 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 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17.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①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②人和自然的矛盾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北京市一批退休医学专家走进远郊深山,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百姓送健康; 全国有数以万计的退休教师,自愿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到西部去、到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去,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奉献……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这说明( )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自身才干是实现人身价值的前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随着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许多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完全能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逐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表明( )·
A. 矛盾具有普遍性 B.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C.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 矛盾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0.202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保障妇女权益的通知》。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妇女保护的专门法律规范,是国家人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通过调整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人民立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简答题(21题12分, 22题13分, 23题12分, 24题13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群众饮食需求,守护“舌尖上的幸福”。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活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发展现代种业、栽培技术,创新食物品种生产方式,让产出食物更优质,让更多食品种类形成生态产业,丰富粮仓、菜篮、油瓶和果盘,优化食品供给结构布局,让人们吃得更好。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分析党如何满足人民饮食需求,守护人民舌尖上的幸福。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班同学就深圳“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进行热烈讨论。
甲同学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就在创新。深圳要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关键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以创意先行,引领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乙同学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系统工程,先进的文化创意需要诸多条件。深圳要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必须通盘考虑,加强对外合作、发展创意学院、积极引进、打造品牌和对外创意展出这些事情都必须努力做好。
请结合材料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的知识与此完全吻合的原理发表你的见解。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构建以图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多次调整。发展格局调整的本质是基于国际国内矛盾和中国发展现实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改革开放后,在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我国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增加,我国适时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正确性。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一样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升华人生境界。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青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024————2025学年静海六中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答案
一、选择题
1-5 DADCB ; 6-10 BBCBC
11-15 DACBA ; 16-20 CBAAB
二、简答题
21.
①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党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科学把握我国国情,为破解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科学指南。
②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把“树立大食物观”的观念变成现实。
③尊重客观规律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党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饮食需求,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22.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是深圳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的关键,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主要矛盾。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深圳要以创意先行引领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创意文化产业与数字产业、对外合作、创意学院、引进、打造品牌和创意展出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数据、资金、人才、产品、市场,都是创意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条件。任意一项内容出现严重短缺,都会上升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能忽视数字文化产业和资金、人才、产品、市场的培育。(每点4分,共12分)
23.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建国以来,在不同阶段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格局。
②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格局,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此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发展格局调整是基于国际国内矛盾和中国发展现实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
24.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青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的过程中升华人生境界。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小我融人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帮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③要在纸砺白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