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课时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1.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重点) 2.明确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学会用相关知识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重点) 3.明确树立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_________、从同一_________、对同一_________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_________的;如果是假的,就是_________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4.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或“_________”。
5.同一律的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_________或判断。
想一想:①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构”。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主要是艺术虚构”呢?
②“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
上述议论是否违反了同一律?请说明理由。
二、矛盾律与排中律
1.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_________,其中必有_________。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_________断定它们都_________。
(4)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
议一议: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不是一样?
2.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_________,其中必有_________。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_________断定它们都_________。
(4)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
想一想:“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对,“如果要马儿跑得好,那么就要马儿吃草”也不对。请分析上述说法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并阐明理由。
3.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
(1)区别: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_________;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_________。
(2)意义: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内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重要意义
①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_____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②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_________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的说法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逻辑思维不要“偷换概念”
[情境]
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丙与反方乙在寝室里模拟辩论,可谓是唇枪舌剑。
丙:“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任务1 独立思考:丙与乙的对话中的“你们”“别人”分别什么意思?
任务2 小组讨论:两人的对话有没有存在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归纳提升 准确理解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通常用公式表示为“A是A”,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思维对象的同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概念的同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判断的同一 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团)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判断必须保持同一
(2)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来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3)在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
议题2: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
[情境]
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甲的观点是ChatGPT的使用能解放人,让人有更多精力去从事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工作。反方乙的观点是ChatGPT的使用会异化人,甚至导致人创造力的毁灭。辩论会结束后,甲乙在寝室发表辩论感触。
甲:这几周的辩论集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乙:ChatGPT的作用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时,生活委员丁回寝室问丙: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
丙:谁说我不去?
丁:你去,请登记吧!
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丁:那么,你是不去呀?
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任务1 独立思考:正方观点“ChatGPT的使用能促进创造力”和反方观点“ChatGPT的使用不能促进创造力”有没有逻辑问题?
任务2 小组讨论:甲、乙两人的观点有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任务3 小组讨论:去不去春游,丙说清楚了吗?
归纳提升
1.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 “自相矛盾” “两不可”
作用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项目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考向一 同一律[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4·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
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矛盾律[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3·天津高考)“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考向三 排中律[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临沂高二期中)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考向四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4·濮阳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某应聘者时,三位面试官有不同的结论:
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
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
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
答案精析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确定性 
2.A是A 时间 方面 对象 真 假 
4.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5.(2)概念
想一想 依据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第一则材料中“允许有”和“主要是”含义不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第二则材料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时间变化,小张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去年的“小张是学生”,今年的“小张是教师”,是正确的。
二、
1.(1)一致性 (2)A不是非A 同真 一假 (3)不能
成立 (4)自相矛盾 
议一议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2.(1)明确性 (2)A或者非A 同假 一真 (3)不能
不成立 (4)两不可 
想一想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都加以否定,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上述说法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马儿不吃草”和“马儿吃草”都作出了否定,这种“是非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
3.(1)一假 一真 (2)逻辑思维 
4.(2)①社会实践 ②科学的 
易错矫正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哲人的名言”与“人的话”都是人的话,“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的说法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这句诗中的“蝉噪”和“林静”不是同一对象,“鸟鸣”和“山幽”也不是同一对象。
6.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从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丙所说的“你们”是指“辩论的人”,“别人”是指“除了辩论之外的人”;乙所说的“别人”是指“除了辩论和丙之外的人”。
任务2 存在逻辑问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议题2 任务1 没有逻辑问题。正方辩题与反方辩题是辩证矛盾而不是逻辑矛盾。
任务2 甲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乙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 “无限”与“有限”是对立统一的。
任务3 丙没有说清楚。丙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D [小明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拿的所有食物吃完,而小红说的“吃完”指的是吃好了,可以结束“吃饭”这一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小红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对应的是排中律),故①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前后矛盾指的是违背了矛盾律,既肯定“A”又肯定“非A”,而小红违背的是同一律,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例2 B [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故本题选B。]
例3 A [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正确,C错误。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谁是罪犯,B、D不符合题意。]
例4 (1)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刘姓面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要录用”与“又不能录用”是自相矛盾的。
(2)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田姓面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录用”与“也不能不录用”是相互矛盾的,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丁姓面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该应聘者,而他却提及应聘者曾经迟到的记录。课时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分值:50分]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3·湖北高考)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2.(2024·青岛高二统考期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小王实现了就业,因此完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一论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于(  )
A.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
B.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
C.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
D.违背了思维的统一性
3.(2024·铜仁高二期中)小张问老师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老师既不能肯定有,也不能肯定没有。于是老师说:“我不清楚,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老师的这一回答(  )
A.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
B.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C.骑墙居中,违反排中律
D.是其对问题认识的真实表述
4.(2024·连云港高二统考期末)在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中,美方就台湾问题向中方作出严肃政治承诺,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不久后,美方却违背承诺,介入台湾地区选举。美国的做法违反了(  )
①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②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④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4·浙江1月选考)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6.新刷的白墙被大剌剌地涂上四个大字:“不准涂画!”下列各项中,出现与前述案例相一致的逻辑错误的是(  )
A.顾客问:“你这有好酒吗?”卖家答:“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馊的酒。”
B.妈妈对孩子说:“面条要从头上开始吃!”于是,孩子把面条放到了头上。
C.小明对小红说:“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
D.甲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乙问:“拿什么盛放它呢?”
7.(2024·天津高二期末)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不能说传统存在于现实中,也不能说传统不存在于现实中。以上说法(  )
A.违背排中律,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B.违背辩证否定观,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C.符合矛盾律,体现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D.符合同一律,体现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8.(2023·开封统考一模)课间休息时,两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对话。甲:下周运动会你参加吗?乙:谁说我不参加?甲:你参加就报项目吧。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项目了。上述对话中乙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要求
9.(2024·十堰二模)生活中的对话也会犯一些逻辑错误。比如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下列与乙同学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
①“这次战争死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
②“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③“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小睡了一会,我没有睡觉。”
④“老板,有新鲜的羊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日照高二期末)早在1971年,美国就曾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近年来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再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美国上述行为(  )
①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
④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河南高三期末)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甲说:乙是三好学生;乙说:丙不是三好学生;丙说:乙不是三好学生。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描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甲和丙不是三好学生,乙是三好学生
②丙是三好学生,甲和乙不是三好学生
③根据矛盾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武汉高二期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以下语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沈君在大课间遇见政治老师:政治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会儿又遇见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③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历史老师: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4·浙江一模)经过调查,这次做好事的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当老师问他们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这件好事是乙做的。
乙:这件好事是丁做的。
丙: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丁: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做了好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11分)(2024·衡水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F公司主营药品销售业务。为宣传某款治疗严重皮肤疾病的新药,F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表商业推广文章,使用了一张对知名原创歌手甲某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可见标志性的发型特征。文章开头引用甲某成名曲部分内容,并声称本次活动影响巨大,迎来一名神秘“蓝朋友”以亲身经历说明本款药品的疗效。文章评论区与网友有大量类似互动。
网友爱甲甲:居然真是我们甲甲!
作者回复:我可没说就是你的他哦(龇牙)。
网友qqq:这种小公司不可能请得到甲甲,骗人的!
作者回复:怎么不可能,小看咱们公司啦(得意)。
甲某得知后将F公司诉至人民法院。F公司辩称,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神秘“蓝朋友”就是甲某的表述,且涉案文章刊载时间短,活动影响范围小,未给原告造成事实上的损失,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F公司构成侵权。
F公司的言行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哪些基本要求?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加以说明。
答案精析
1.A [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
2.B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小王实现了就业,因此完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该论断中两个“就业”的概念不同,这一论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于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B符合题意,A、C不选。逻辑思维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没有统一性要求,D排除。故本题选B。]
3.D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材料中老师的回答并没有自相矛盾,没有违反矛盾律,A不符合题意。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中老师的回答并没有混淆概念或是转移话题,B不符合题意。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材料中老师的说法并不是骑墙居中,没有违反排中律,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A [美方就台湾问题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美方却违背承诺,介入台湾地区选举。题干美国的做法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而不是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做法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题干不涉及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5.A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A项中的路并非是同一条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符合题意。]
6.D [题干案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顾客的“好酒”指的是品质优良的酒,卖家回答的“好酒”指的是没有馊的酒,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A不符合题意。妈妈说的“头上”指的是面条的一头,孩子则认为是自己的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B不符合题意。“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A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不能说传统存在于现实中,也不能说传统不存在于现实中”这句话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A正确。]
8.C [材料中乙的话不能体现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是”与“非”之间摇摆,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反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A、B、D排除。]
9.C [题干中乙同学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没有犯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③违背了矛盾律,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B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①正确,④错误。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材料并未体现,②排除。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自相矛盾,③正确。故本题选B。]
11.C [根据甲说:乙是三好学生,丙说:乙不是三好学生。甲和丙的说法是矛盾的,根据矛盾律,两人的说法必有一假,而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如果甲的说法正确,乙是三好学生;那么丙的说法就是假的,乙的说法也是假的,那丙是三好学生。而甲、乙、丙中只有一人是三好学生,因此甲的说法错误,那么丙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错误。因此乙不是三好学生,丙是三好学生,甲不是三好学生,①说法错误。根据排中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真,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2.B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给他们一定是同一的,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没有违背同一律,②不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③不选。故本题选B。]
13.C [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乙的观点与丁的观点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真,那么甲和丙说的话必为假,丙说“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为假,则做好事的人是丙。故答案选C。]
14.(1)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F公司在推广文章中声称本次活动影响巨大,被诉至人民法院后又辩称文章刊载时间短,活动影响范围小,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2)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F公司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既不承认神秘嘉宾是甲某,又不承认不是甲某,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共44张PPT)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时2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
课标要求: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1.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重点)
2.明确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学会用相关知识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重点)
3.明确树立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_____、从同一_____、对同一_____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____的;如果是假的,就是____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4.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或“_________”。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确定性
A是A
时间
方面
对象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5.同一律的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_____或判断。
概念
想一想
①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构”。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主要是艺术虚构”呢?
②“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
上述议论是否违反了同一律?请说明理由。
提示 依据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第一则材料中“允许有”和“主要是”含义不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第二则材料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时间变化,小张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去年的“小张是学生”,今年的“小张是教师”,是正确的。
1.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__”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_____,其中必有_____。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_____断定它们都_____。
(4)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
二、矛盾律与排中律
一致性
A不是非A
同真
一假
不能
成立
自相矛盾
议一议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不是一样?
提示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2.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的思维。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__”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_____,其中必有_____。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_____断定它们都_______。
(4)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
明确性
A或者非A
同假
一真
不能
不成立
两不可
想一想
“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对,“如果要马儿跑得好,那么就要马儿吃草”也不对。请分析上述说法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并阐明理由。
提示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都加以否定,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上述说法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马儿不吃草”和“马儿吃草”都作出了否定,这种“是非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
3.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
(1)区别: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_____;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_____。
(2)意义: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假
一真
逻辑思维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内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重要意义
①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_____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②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_______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社会实践
科学的
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
2.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纠正: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纠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的说法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纠正:“哲人的名言”与“人的话”都是人的话,“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的说法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纠正: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纠正: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这句诗中的“蝉噪”和“林静”不是同一对象,“鸟鸣”和“山幽”也不是同一对象。
6.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纠正: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从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丙与反方乙在寝室里模拟辩论,可谓是唇枪舌剑。
丙:“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议题1:逻辑思维不要“偷换概念”
情境
任务1 独立思考:丙与乙的对话中的“你们”“别人”分别什么意思?
提示 丙所说的“你们”是指“辩论的人”,“别人”是指“除了辩论之外的人”;乙所说的“别人”是指“除了辩论和丙之外的人”。
任务2 小组讨论:两人的对话有没有存在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 存在逻辑问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准确理解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通常用公式表示为“A是A”,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思维对象 的同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概念的 同一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判断的 同一 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团)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判断必须保持同一
(2)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来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3)在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
  某校文化节的辩题是:ChatGPT的使用能否促进创造力。正方甲的观点是ChatGPT的使用能解放人,让人有更多精力去从事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工作。反方乙的观点是ChatGPT的使用会异化人,甚至导致人创造力的毁灭。辩论会结束后,甲乙在寝室发表辩论感触。
甲:这几周的辩论集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乙:ChatGPT的作用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时,生活委员丁回寝室问丙:下周去富春江春游,你去吗?
议题2: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
情境
丙:谁说我不去?
丁:你去,请登记吧!
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丁:那么,你是不去呀?
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任务1 独立思考:正方观点“ChatGPT的使用能促进创造力”和反方观点“ChatGPT的使用不能促进创造力”有没有逻辑问题?
提示 没有逻辑问题。正方辩题与反方辩题是辩证矛盾而不是逻辑矛盾。
任务2 小组讨论:甲、乙两人的观点有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提示 甲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乙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 “无限”与“有限”是对立统一的。
任务3 小组讨论:去不去春游,丙说清楚了吗?
提示 丙没有说清楚。丙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1.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 “自相矛盾” “两不可”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 别 作 用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项目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考向一 同一律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4·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
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明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拿的所有食物吃完,而小红说的“吃完”指的是吃好了,可以结束“吃饭”这一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小红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对应的是排中律),故①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前后矛盾指的是违背了矛盾律,既肯定“A”又肯定“非A”,而小红违背的是同一律,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考向二 矛盾律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3·天津高考)“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
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
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
有一假。“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
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
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
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
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
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故本题选B。
考向三 排中律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临沂高二期中)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右: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下面推断正确的是
A.根据排中律,甲是罪犯
B.根据矛盾律,甲是罪犯
C.根据排中律,乙是罪犯
D.根据矛盾律,乙是罪犯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甲、乙、丙、丁四人的口供中,乙和丁的口供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因此,罪犯是甲,A正确,C错误。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无法根据矛盾律推出谁是罪犯,B、D不符合题意。
考向四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4·濮阳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某应聘者时,三位面试官有不同的结论:
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
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
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
答案 (1)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刘姓面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要录用”与“又不能录用”是自相矛盾的。
(2)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田姓面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录用”与“也不能不录用”是相互矛盾的,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3)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丁姓面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该应聘者,而他却提及应聘者曾经迟到的记录。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