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延续文化血脉课件(共41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延续文化血脉课件(共41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延续文化血脉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视频欣赏
2024年7月27日,这条被赞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深情对话,也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传承。今天我们走进“北京中轴线”,探寻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轴线上的京华古韵。
1.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态度;
3.法治观念: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辩证认识文化现象的能力,并能做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4.健全人格: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5.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教学难点: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由谁创造?
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传承至今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做法
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
1
2
3
4
中华文化根

“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那达慕大会
“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 以祈祷神佛保佑能顺利收割、获得丰收。
望果节
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王节
运用你的经验
九(1)班开展“传统节日知多少”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言。
思考:1.上面四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2.从中你能否感受到是谁创造了中华文化?
蒙古族
藏族
瑶族
汉族
中华文化的形成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些文化都是由谁创造的?
除了传统佳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吗?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视频欣赏
认真观看视频,你能发现多少中华文化元素?根据经验,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建筑、现代建筑
美食(糖葫芦)
书法
舞蹈
象棋
太庙(宗教)
雕刻技艺
园林艺术
建筑艺术
还知道
……
结合视频和图片,你能用2个词语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吗?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博大精深(内容上)
源远流长(时间上)
“中轴线上的景点我都想看一看”,外国游客漫步北京中轴线。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漫步京城,感受中轴线的魅力。北京中轴线成为各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思考:为何北京中轴线历经古今沧桑,在历史长河中仍不褪色?
薪火相传 历久弥新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北京中轴线自其出现之日起就不断演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在天安门广场上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中轴线成为中华文明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典型例证。如今,北京中轴线仍在不断创新和生长之中。
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多姿多彩,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北京中轴线的形成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体现着儒家崇尚的礼乐文明。然而这并非中轴线的全部,中轴线上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明清时期,中轴线上还修建了不少道教建筑;清朝建都北京后,还建立了祭拜萨满诸神的场所。北京中轴线上多种文化的和谐共生,正是其包容性的鲜明表现。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北京中轴线不仅包含卓越的古代建筑智慧,还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漫步在紫禁城内,我们随处能感受到它的平衡、和谐之美,以及多民族融合和博采众长的文化特质。故宫内的很多建筑,特别是一系列的佛堂建筑汲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见证了不同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与交流。


中华文明融多元文化于一体,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自西周初年成为诸侯国都城以来,多个民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北京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的政治中心。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这些民族又都崇尚华夏礼乐文明。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华礼制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象征,本身就是统一性的最好表征。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1.中华文化的形成、组成、特点各是什么?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源远流长(时间上)
博大精深(内容上)
2.为什么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流传至今?
《唐宫夜宴》节目借助5G与AR等科技手段让历史文物“潮”起来,舞蹈演员的妆容和身姿等也都模仿唐代的少女,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运用AR技术将歌舞放置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以及宫廷内,并使宋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等名画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中一个一个串联起来,最终打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节目。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中轴线上有这三个景点,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笔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03
(1)源自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探究与分享
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①凡到北京旅游,必到中轴线打卡。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见证古都700余年变迁,更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③“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承载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读懂了中轴线,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它不仅是历史的,也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
②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中华文化的价值。
灵魂
精神标识
精神动力
⑤对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文明价值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促进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认知,形成了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身份认同,激发了文化自豪感,调动了民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④七百余年间,北京中轴线始终处于北京城中心,犹如脊梁一般支撑着城市发展。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如一把标尺,标注着中国发展的进度,也呈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气度。
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自信和自豪。
4.中华文化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坚定文化自信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北京:沿中轴线丈量历史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59项,这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与骄傲的有力诠释。
面对这一文化瑰宝,我们应以更加珍视与敬畏的态度,呵护其历史印记,传承其文化精髓,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的桥梁与纽带。
除了中国申遗成功,近些年来诸多中华文化都走向世界,倍受认可!你能对走出国门的文化举一些事例吗?请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坚定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性)
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上新了故宫
典籍里的中国
经典咏流传
6.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美德万年长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美德万年长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除了象征中央、莅及四方,最大最为重要的“紫禁城”外,第二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就是“寿皇宫”。寿皇宫是专门安排祭祖尽孝的处所,主要用于皇家停灵悼念、存放遗像和拜祖追思。而中轴线东西两侧“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的并列设立,昭示“江山永固”守卫乡土的忠心和“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孝心,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忠孝两全”的家国情怀,更是把传统孝道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高度。
这段材料提到了哪些传统美德?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
探究 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顺其自然”,这位宁波温暖而又神秘的好心人,1999—2020年每年都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捐款数额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
“顺其自然”捐款有相同点的特点:每年捐款在差不多的时间段,每次都用虚拟地址,每次都把汇款收据寄给宁波市慈善总会,署名总数“顺其自然”这几个字。
二十多年来,“顺其自然”已累计捐款1000多万。“顺其自然”的捐款已经全部用于助学、助困。
思考一: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践行传统美德?
思考二: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力量。
(1)抗日英雄--杨靖宇 精忠报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2)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热爱祖国 敬业奉献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兢兢业业,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乐于奉献
(4)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一心为民,艰苦奋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②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四德)
③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礼让
9.青少年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核心金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传承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青少年要身体力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课堂小结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根
美德万年长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要性)?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涵是什么?
3.我们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文化的形成、组成、特点各是什么?
2.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5.什么是文化自信?
6.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7.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1.(2023.陕西统考模拟预测)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盛唐密盒"通过"演艺+互动"的形式,由"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扮演者出题,随机挑选游客上台参与答题,以喜剧幽默的方式向大家科普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小知识,一时火遍网络。"盛唐密盒"火出圈
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②体现了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化
③展现了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课堂练习
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近年来,“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新中式”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这表明坚定文化自信要
①积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推进中外间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3. (2024·天津·中考真题)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尤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穿越时空,延续至今。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独具特色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