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重点) 2.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思维。 3.认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树立法律的权威。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________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____________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想一想:法律维护的是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决定性因素:____________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法。
3.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________或___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_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4.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____________的作用。
(2)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____________的作用。
想一想:甲、乙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体现了法的哪一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中华法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____________。
连一连:
(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__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当代的法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是____________领导的广大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__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法治建设在路上
(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想一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取得哪些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___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1.西汉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情境1]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任务1 独立思考: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商议:如何理解“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2]
案例一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
任务3 小组讨论: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议题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成就?
[情境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任务1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2]
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3万余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任务2 小组讨论:上述情境体现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什么成就?我国法治建设还取得哪些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原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考向一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4·山东高一下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法系”。下面是某班同学收集的关于中华法系的部分论述。
◆中华法系中有许多优秀的法律文化积淀,比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我们今天所说的程序正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制衡等理念,也来源于人类共同的法治文明。 ◆只有将“中华法系”概念置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之中,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并不是历史进程中的‘突变’,‘西法东渐’亦需要予以接纳的良性环境与土壤,这些前提皆表现于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华法系具有崇尚和谐的社会法律治理特征
②中华法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坚持了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
③德法并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④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植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例2 (2024·江西高一下期末)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这对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障学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③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社会规范
④该法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法治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3 (2023·福建高考)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精析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国家 (2)统治地位
想一想 不是。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生产方式
2.资本主义法
3.(1)社会关系 (2)制定 认可 (3)国家强制力 约束力
4.(1)阶级统治 (2)社会公共事务
想一想 政治职能。
二、
1.(1)源远流长
连一连
(2)独树一帜 法治发展
2.工人阶级 人民群众
3.(1)宪法 (2)公正司法 (3)生存权 发展权
4.(1)想一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2)中国共产党 全体中国人民 (3)民主 法治
易错矫正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2.法律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我国,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全体公民”说法错误。
3.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任务2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任务3 案例一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案例二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内涵不同。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联系。法维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实行对敌专政、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法维护社会稳定。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统一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议题2 任务1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务2 (1)上述情境体现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2)同时,我国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②说法错误。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法律实践之中,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例2 B [材料体现的是法的社会职能,而不是政治职能,②不选。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但材料不强调其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③不选。①④入选。]
例3 B [材料说的是司法办案领域,而不是司法办案重点,也无法说明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故排除②③。](共39张PPT)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时1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课标要求: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重点)
2.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思维。
3.认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树立法律的权威。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_____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_________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国家
统治地位
想一想
法律维护的是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吗?
提示 不是。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性因素:_________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法。
3.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_____或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_______的社会规范。
社会关系
制定
资本主义法
生产方式
认可
国家强制力
约束力
4.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_________的作用。
(2)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_____________的作用。
社会公共事务
阶级统治
想一想
甲、乙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体现了法的哪一职能?
提示 政治职能。
1.中华法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_________。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源远流长
连一连
(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_________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_____
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当代的法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是_________领导的广大______
___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____
___和_______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独树一帜
法治
发展
工人阶级
人民群

宪法
公正司法
生存

发展权
4.法治建设在路上
(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想一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取得哪些成就?
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__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
_____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_____与_____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
全体中国
人民
民主
法治
1.西汉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纠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2.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纠正:法律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我国,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全体公民”说法错误。
3.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纠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纠正: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议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情境1
任务1 独立思考: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关系?
提示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任务2 小组商议:如何理解“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案例一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
情境2
任务3 小组讨论: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 案例一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案例二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内涵不同。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联系。法维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实行对敌专政、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法维护社会稳定。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统一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议题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及成就?
情境1
任务1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提示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3万余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情境2
任务2 小组讨论:上述情境体现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什么成就?我国法治建设还取得哪些成就?
提示 (1)上述情境体现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2)同时,我国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原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2024·山东高一下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法系”。下面是某班同学收集的关于中华法系的部分论述。
考向一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中华法系中有许多优秀的法律文化积淀,比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我们今天所说的程序正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制衡等理念,也来源于人类共同的法治文明。
◆只有将“中华法系”概念置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之中,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并不是历史进程中的‘突变’,‘西法东渐’亦需要予以接纳的良性环境与土壤,这些前提皆表现于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华法系具有崇尚和谐的社会法律治理特征
②中华法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坚持了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
③德法并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
④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植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②说法错误。
中华法系结构性变化的内在机理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法律实践之中,④说法错误。
①③符合题意。
考向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例2 (2024·江西高一下期末)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这对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障学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③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社会规范
④该法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法治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材料体现的是法的社会职能,而不是政治职能,②不选。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但材料不强调其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③不选。
①④入选。
考向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3 (2023·福建高考)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说的是司法办案领域,而不是司法办案重点,也无法说明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故排除②③。
返回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达标检测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分值:50分)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上·江苏高二期末)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水和天平”“神兽和女神”都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法律去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在阶级社会里,法的本质是(  )
A.人类社会的产物
B.公平、正义
C.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D.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2.(2024上·北京高二期末)“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于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反映国家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有法律存在的国家就是法治国家
④法能够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下·辽宁高二期末)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法的政治职能
C.法的社会职能
D.统治者的个人意愿
4.(2024·徐州高一期中)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卫法治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护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这意味着(  )
A.法律是公民意志的直接反映
B.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社会纠纷都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解决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已经完成
5.(2023下·辽宁高二期末)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发展历程对应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为主导
B.春秋战国——完备的封建法典
C.唐朝时期——强调了礼法结合
D.1840年后——开始制定成文法
6.(2024上·宁夏高二期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法治、德治、自治,以及民主协商来治国理政。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  )
A.以德治国 B.基层自治
C.法治 D.民主协商
7.(2024·天津红桥高二期末)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宪法 B.民法典 C.党章 D.政府规章
8.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依法治国的理念已得到全面落实、人人践行
④保障人权的法治体系已经十分完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这基于(  )
①良好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
②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健全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④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北京高一期中)“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颁布的这条《伐崇令》,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后来不少朝代也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这(  )
①佐证了法治在我国古代就是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
②表明我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由来已久
③对我们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④说明完善的政策法令能够自动发挥约束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哈尔滨高二期中)“法”繁体字写作“渡”,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昆明高二期末)《荀子·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就会衰弱败亡。这启示我们(  )
①要从礼法出发,强化道德对法律建设的支撑作用
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依法治国
③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③党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④我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法治建设历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02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
(1)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什么还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对宪法进行修正?(3分)
(2)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8分)
答案精析
1.D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2.D [法具有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反映国家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①表述错误。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有法律存在的国家不一定是法治国家,③表述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3.A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意。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说明统治者的个人意愿不是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D错误。A正确。]
4.B [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映,A不选。C说法过于绝对,不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并未完成,D不选。B正确。]
5.A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B对应错误。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C对应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D对应错误。A正确。]
6.C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C正确,A、B、D排除。]
7.A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符合题意。]
8.A [③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故不选。④说法不符合实际,故不选。]
9.A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法治,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10.C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①错误。完善的政策法令不能自动发挥约束作用,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11.A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②说法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说法错误。①③正确。]
12.D [材料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
13.D [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①错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②错误。]
14.(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治建设的进程也要与时俱进。
(2)①成就:a.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b.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c.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