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4 全民守法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搜集材料,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1.阐述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重点) 2.理解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重点) 3.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含义:是指所有社会成员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重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________、违法________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____________、坚定捍卫者。议一议:全民守法就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具体要求(1)依法____________。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法____________。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3)依法维护自己的____________。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____________。想一想:有人认为,坚持全民守法就是指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你怎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推进全民守法1.观念上: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____________,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__________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行动: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________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____________和自觉行动。3.道德: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____________,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____________。议一议:是不是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政府。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学法和用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1:从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看什么是全民守法[情境1]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购买了两架钢琴置于家中,除了自己弹奏,还招了几名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任务1 小组合作:查阅民法典,说一说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2 独立思考: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亚里士多德说:“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任务3 小组讨论:从两位圣贤的话中,请你感悟:什么是全民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4 小组商议:结合之前所学,说一说全民守法与法治国家建设之间有何关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科学认识全民守法的内涵(1)所谓“守法”,就是信仰法律、尊重法律。著名学者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法治的伟力源于人们的真诚信仰。(2)全民守法,就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议题2:由遇事找法看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情境1]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任务1 小组讨论: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某市积极开展“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活动,设置普法站,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志愿者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口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弘扬传统美德。动员“两公”律师、法规员等组成普法志愿队,在结对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法条分析、案例解析、现场问答等方式解答群众提出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该市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任务2 小组协商:结合上述情境谈谈该市是如何推动全民守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全民守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学法与守法的关系,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2)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做到维权与守法的统一。(3)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守法与有德的统一。考向一 全民守法的内涵[学科素养:政治认同]例1 (2024上·北京高一期末)2023年4月,某地公安交警结合“醉驾入刑十二周年”,持续开展夜检夜查行动,重点查处酒驾、醉驾、涉牌涉证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对酒驾“零容忍”。持续开展夜检夜查行动( )①能够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②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③有利于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④旨在促使科学立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考向二 推进全民守法[学科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4上·江苏高一期末)目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仍然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或者认为“法不责众”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A.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引导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确保司法绝对公正C.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D.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答案精析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一、1.普遍尊重 信仰法律2.光荣 可耻 自觉遵守者议一议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3.(1)行使权利 (2)履行义务 (3)正当权益 理性维权想一想 坚持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二、1.法治观念 基础性2.实践 共同追求3.道德建设 家庭责任议一议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易错矫正1.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弘扬传统文化。4.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5.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议题1 任务1 何某的行为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弹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我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务2 (1)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2)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任务3 两位圣贤的话都强调法律应该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遵守,可见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任务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议题2 任务1 (1)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了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2)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2 (1)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2)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3)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例1 C [材料体现依法执法,严格执法,不体现司法公正,②不符合题意。科学立法不是题中行动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例2 A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A正确。“确保司法绝对公正”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未强调党领导立法,C排除。材料未涉及总体国家安全观,D排除。](共34张PPT)全民守法课时4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标要求:搜集材料,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1.阐述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重点)2.理解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重点)3.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1.含义:是指所有社会成员_________和_________、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重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_____、违法_____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___________、坚定捍卫者。一、全民守法的内涵普遍尊重信仰法律光荣可耻自觉遵守者议一议全民守法就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吗?提示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3.具体要求(1)依法_________。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法_________。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3)依法维护自己的_________。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_________。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正当权益理性维权想一想有人认为,坚持全民守法就是指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你怎么看?提示 坚持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1.观念上: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_________,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_______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行动: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_____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_________和自觉行动。二、推进全民守法法治观念基础性实践共同追求3.道德: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_________,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_________。家庭责任道德建设议一议是不是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提示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1.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政府。纠正: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纠正: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纠正: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弘扬传统文化。4.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纠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5.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学法和用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纠正: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返回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购买了两架钢琴置于家中,除了自己弹奏,还招了几名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议题1:从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看什么是全民守法情境1任务1 小组合作:查阅民法典,说一说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提示 何某的行为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弹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我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务2 独立思考: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提示 (1)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2)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亚里士多德说:“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情境2任务3 小组讨论:从两位圣贤的话中,请你感悟:什么是全民守法?提示 两位圣贤的话都强调法律应该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遵守,可见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任务4 小组商议:结合之前所学,说一说全民守法与法治国家建设之间有何关联?提示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科学认识全民守法的内涵(1)所谓“守法”,就是信仰法律、尊重法律。著名学者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法治的伟力源于人们的真诚信仰。(2)全民守法,就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议题2:由遇事找法看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情境1任务1 小组讨论: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提示 (1)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了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2)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某市积极开展“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活动,设置普法站,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志愿者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口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弘扬传统美德。动员“两公”律师、法规员等组成普法志愿队,在结对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法条分析、案例解析、现场问答等方式解答群众提出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该市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情境2任务2 小组协商:结合上述情境谈谈该市是如何推动全民守法的。提示 (1)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2)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3)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全民守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学法与守法的关系,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2)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做到维权与守法的统一。(3)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守法与有德的统一。返回知识小结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例1 (2024上·北京高一期末)2023年4月,某地公安交警结合“醉驾入刑十二周年”,持续开展夜检夜查行动,重点查处酒驾、醉驾、涉牌涉证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对酒驾“零容忍”。持续开展夜检夜查行动①能够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②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③有利于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④旨在促使科学立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考向一 全民守法的内涵[学科素养:政治认同]√材料体现依法执法,严格执法,不体现司法公正,②不符合题意。科学立法不是题中行动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考向二 推进全民守法[学科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4上·江苏高一期末)目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仍然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或者认为“法不责众”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A.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引导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确保司法绝对公正C.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D.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A正确。“确保司法绝对公正”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未强调党领导立法,C排除。材料未涉及总体国家安全观,D排除。返回达标检测4 全民守法(分值:50分)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2024·辽宁高二期末)下面漫画《定罪》,启示我们( )A.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B.公民应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C.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可以分离D.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同步的、等量的2.(2024·河南高二开学考试)S市普法办联合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共同打造青少年普法数字约课平台,截至目前,已面向全市征集青少年普法课件微视频等素材共220件,100余名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入驻平台成为普法讲师。打造青少年普法数字约课平台意在( )①实现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促进社会基层的法治建设②扩大普法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全民普法促进全民守法③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提高其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④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捍卫法律的权威与尊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围绕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某地司法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真正实现普法工作由“计划性普法”向“市场性服务”转型,将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执法活动相融合,进一步整合普法资源、延伸普法工作触角,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的转变。这一做法( )①旨在保障全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意在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③能够确保公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④是基于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上·辽宁高二期末)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民守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方式。做好守法工作需要( )A.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执法意识深入人心B.调动人民投身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自发行动C.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违法现象彻底杜绝D.增强全民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5.(2024·鞍山高一期中)某社区通过宪法宣传长廊、法治小景、互动小品等载体建设法治文化街,打造一批如“娃娃法庭”等法治品牌,以家庭“小细胞”影响社会“大环境”,一举摘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这表明打造法治社区需要( )①整合司法力量,强化社区基层治理②加强普法宣传,提升人民法治意识③创新自治组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④加强阵地建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4·连云港高一期中)江苏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大桥村委会联合辖区民警在大桥家园举办“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宣传活动。志愿者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此举有利于( )①维护公共生活和谐有序,建设法治社会②推进政府的廉洁诚信,建设法治政府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建设法治国家④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7.某村巧妙地利用小游园和沿街村户的墙面宣传民法典、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实用的法律知识,将贴近群众生活的法律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散步学法,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上述举措有助于( )①坚持公正执法,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②推进全民守法,使尊法守法成为基层群众共同追求③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以守法促普法,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4·湖北高三开学考试)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周”活动,如“寻找最美‘法律明白人’”“宪法宣传进村居”“保护长江‘宪’在行动”“法务技能大赛”等。上述活动的开展( )①提高了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②有利于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③将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了宪法轨道④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宪法的认同,推进宪法实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4·宜春高一期中)当下的网络舆论代表了部分民意,起到了外部监督的作用,助推一些事件的妥善处理,但有些过于偏激的民意有时难免会形成一种舆论暴力,绑架司法机关,甚至左右定罪量刑或影响司法公正。以下给我们的警示正确的是( )①普通公民:依法有序参与,要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②政府机关:建设廉洁诚信的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③舆论媒体:加大报道力度,要通过舆论监督行使监察权④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要重视舆论但不为舆论干扰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0.(2024·北京昌平高二期末)“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下面与这句警言所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A.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B.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C.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D.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11.(2024上·河南高一期末)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于2023年11月20日联合发布的《法律援助法实施工作办法》强调,要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管场所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中的工作职责,并要求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环节中,告知有关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法律援助,向法律援助机构转交法律援助申请、提供相关文书材料。这些要求( )①为我国执法机关科学设置职能提供法律依据②推进我国法律援助行稳致远,推进依法治国③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④有利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4上·北京高二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进一步赋予残联组织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地位,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在这一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需要( )①全国人大领导立法,提供法律保障②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提供有力保障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供制度保障④开展社会普法宣传,增进社会共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4·安徽高二开学考试)刘某和张某为上下楼层关系。刘某因为张某家中小孩经常打闹,导致其无法休息,多次上门劝说无效,于是就在物业群对张某进行辱骂。张某以刘某所发视频为证据,起诉刘某侵犯名誉权而胜诉。此案启示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 )①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②公民应积极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矛盾③国家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④国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公序良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飞线”给电动车充电……这些小微违法行为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大家都以“小”视之,甚至见怪不怪。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小微违法行为看似不起眼,但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绝不能“微小”视之。为了防止行人和自行车闯红灯,有的地方在路口设置了可移动栅栏,并且安排专人值守操作;为了防止乱停车,很多道路上不得不安装“阻车桩”或石墩子……凡此种种,海量的小微违法行为牵制了行政与执法部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产生的巨大社会治理成本消耗着社会公共资源与广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小微违法行为看似是“少数人犯错,全民来买单”,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并不显眼,但海量的违法带来的海量治理成本还是要由全社会整体承担,最终侵蚀的是每个人的福祉和利益。如果任由其发生与蔓延,这些行为将带来负面示范,形成破窗效应,治理成本将更加攀升,并且严重损害法律尊严与社会道德体系。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阐述该如何治理小微违法行为。答案精析1.B [漫画《定罪》中的人由于多次转发诽谤信息而被判刑,这启示我们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B符合题意。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不分先后,A错误。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C错误。权利与义务不是同步的、等量的,D错误。]2.C [打造青少年普法数字约课平台的目的与实现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无直接关系,①④不符合题意。]3.D [民主具有阶级性,世界上没有全民的民主。我国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①说法错误。“确保公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说法过于绝对,③排除。]4.D [题干强调的是全民守法,执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A错误。推进全民守法,应当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B错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道德底蕴,有利于促进守法,但是不能杜绝违法现象,C夸大了道德建设的作用,排除。D正确。]5.D [题干涉及的是某社区打造法治社区,未涉及整合司法力量,①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居委会和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题干中不涉及创新自治组织,③不符合题意。]6.D [材料未体现推进政府的廉洁诚信,建设法治政府,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设法治国家,③不符合题意。]7.C [公正执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且材料不涉及公正执法,①不选。应是以普法促守法,而不是以守法促普法,而且材料不涉及以德治国,④错误。]8.C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不可能再“提高”了,①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将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而不是纳入宪法轨道,③错误。②④正确。]9.A [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相对应的要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而不是廉洁诚信的政府,②错误。在我国,有监察权的是监察机关,不是舆论媒体,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10.C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体现了全民守法。A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与题意不符合。B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法律就会混乱,死守法律,不知变革,就会发生衰败,与题意不符合。C意思是法律不是从天上来的,也不是从地上来的,而是从人间发迹的,顺天应人而产生的,符合题意。D意思是在天下设立好法制,天下就会太平,在一国制定好法律,一国就会太平,寓意要坚持依法治国,与题意不符合。]11.C [该办法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告知有关当事人关于法律援助的相关信息,这些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法律援助行稳致远,推进依法治国,②正确。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法律援助,向法律援助机构转交法律援助申请、提供相关文书材料。这些要求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③正确。①④不符合题意。]12.C [要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①表述错误;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不提供制度保障,故③不选;②④符合题意。]13.B [矛盾解决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是都要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矛盾,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③不符合题意。]14.(1)推进全民守法,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治理小微违法行为,需要从“自律”开始,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教育宣传,树立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共识。(2)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治理小微违法行为,需要更严格的“他律”,要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引进更为先进的信息科技系统,提升治理效能,降低人力成本。(3)推进科学立法,立足国情和实际,立良善之法,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治理小微违法行为,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对小微违法行为作出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惩戒,通过法律与制度来规训小微违法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九课 课时4 全民守法.docx 第三单元 第九课 课时4 全民守法.pptx 第三单元 第九课 达标检测4 全民守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