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 学案,共2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 学案,共2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认同。2.通过探究,体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升法治政治参与能力意识。3.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宪法的重要性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作用。
议一议:如何理解宪法至上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是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议题1:弘扬宪法精神——坚持宪法至上
[情境]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为弘扬宪法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海口市琼山区普治办联合各部门单位在海口三角公园举办2023年“与法同行·宪上有约”集中宣传活动。当天上午,琼山区紧密围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主题,在现场设立咨询台、摆放展板、悬挂宣传标语,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为居民提供精准法治咨询和优质法律服务等形式引导居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居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
任务1 小组讨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协商:有人认为:“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列举事实,批驳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2: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情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依法履行职权。
我国宪法对国家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作了规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
由大会主席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人选,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
由国家主席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名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人选。
主席团提名候选人,必须经各代表团讨论、酝酿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正式候选人名单确定后,由人大代表在全体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任务1 小组商议: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依法执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讨论: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全国人大行使职权和坚持党的领导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其他中央国家机关行使职权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2.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领导,支持人大、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3.图示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及我国决定、贯彻大政方针的一般程序
(1)
(2)我国决定、贯彻大政方针的一般程序
1.“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时都这样对宪法宣誓。这是因为,在我国(  )
A.宪法的法律效力比较高,但在行政法之下
B.宪法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内容
C.全体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D.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与中央宣传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常委会(  )
①始终坚持民主立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②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用良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③与中央宣传部共同行使立法权,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领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十年来,我国涉外立法工作取得新成就新进展,形成了系统规范、点面结合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截至2023年12月,在现行有效的299部法律中,约有50多部专门涉外法律,涵盖了目前的七大法律部门,涉及国家主权、外交、经贸、司法等多方面内容,构成了我国涉外法律规范体系的骨干。我国不断完善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
①有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②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能有效地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得到实现
④是以法治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和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修改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并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建设美丽中国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具有显著优越性
③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生态治理
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完善法律体系,监督法律实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精析
理论依据 素养奠基
一、
2.议一议 (1)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即宪法作为根本法构成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核心,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地位和效力最高。
(2)其他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能与其规定相抵触。“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是对宪法至上性原则的明确表述。
二、
2.想一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行使。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让每一个公民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每一个公民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任务2 (1)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制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所以,认为“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都是错误的。
(2)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反宪法法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相反,这充分提醒我们,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坚持。
议题2 任务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建议名单,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使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这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任务2 (1)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2)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充分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构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3)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确定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总而言之,整个选举过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典题训练 提分提能
1.C [A表述错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B表述错误,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D与题意无关。]
2.A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但没有立法权,③④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3.B [材料强调的是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是立法环节,不涉及法律实施,不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②不符合题意。我国不断完善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但不能有效地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得到实现,③说法错误。]
4.D [应是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共31张PPT)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综合探究三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
1.通过探究,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认同。
2.通过探究,体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升法治政治参与能力意识。
3.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理论依据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典题训练 提分提能
理论依据 素养奠基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作用。
一、宪法的重要性
议一议
如何理解宪法至上原则?
提示 (1)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即宪法作为根本法构成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核心,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地位和效力最高。
(2)其他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能与其规定相抵触。“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是对宪法至上性原则的明确表述。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要性
想一想
中国共产党是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
提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行使。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为弘扬宪法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海口市琼山区普治办联合各部门单位在海口三角公园举办2023年“与法同行·宪上有约”集中宣传活动。当天上午,琼山区紧密围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主题,在现场设立咨询台、摆放展板、悬挂宣传标语,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为居民提供精准法治咨询和优质法律服务等形式引导居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居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
议题1:弘扬宪法精神——坚持宪法至上
情境
任务1 小组讨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何意义?
提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让每一个公民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每一个公民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任务2 小组协商:有人认为:“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列举事实,批驳这种观点。
提示 (1)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制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所以,认为“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都是错误的。
(2)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反宪法法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相反,这充分提醒我们,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坚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依法履行职权。
我国宪法对国家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作了规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
由大会主席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人选,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
议题2: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情境
由国家主席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名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人选。
主席团提名候选人,必须经各代表团讨论、酝酿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正式候选人名单确定后,由人大代表在全体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任务1 小组商议: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依法执政的?
提示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建议名单,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使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这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任务2 小组讨论: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提示 (1)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2)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充分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构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3)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确定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总而言之,整个选举过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全国人大行使职权和坚持党的领导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其他中央国家机关行使职权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2.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领导,支持人大、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3.图示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及我国决定、贯彻大政方针的一般程序
(1)
(2)我国决定、贯彻大政方针的一般程序
返回
典题训练 提分提能
1.“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时都这样对宪法宣誓。这是因为,在我国
A.宪法的法律效力比较高,但在行政法之下
B.宪法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内容
C.全体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D.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A表述错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B表述错误,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D与题意无关。
2.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与中央宣传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始终坚持民主立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②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用良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③与中央宣传部共同行使立法权,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领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但没有立法权,③④错误。
①②符合题意。
3.十年来,我国涉外立法工作取得新成就新进展,形成了系统规范、点面结合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截至2023年12月,在现行有效的299部法律中,约有50多部专门涉外法律,涵盖了目前的七大法律部门,涉及国家主权、外交、经贸、司法等多方面内容,构成了我国涉外法律规范体系的骨干。我国不断完善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①有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②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能有效地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得到实现
④是以法治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和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强调的是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是立法环节,不涉及法律实施,不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②不符合题意。
我国不断完善涉外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但不能有效地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权益得到实现,③说法错误。
4.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修改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并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材料表明
①全国人大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建设美丽中国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具有显著优越性
③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生态治理
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完善法律体系,监督法律实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应是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①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符合题意。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