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分值:50分]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晋中高三期末)《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又如在田忌赛马故事中,田忌只是调整了一下参赛马的次序就转败为胜。中国的改革更是如此,有时仅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就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逻辑与思维角度来看,以上材料说明(  )
①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由事物的量变引起的
②事物的质变实际上就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③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④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24·朔州高二期末)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说明(  )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够促成事物的质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万步炎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研制出的海底钻机成功下钻231米。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这231米,万步炎走了20多年,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先进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体现的辩证思维原理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③事物的发展是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4·承德高三期中)哲理漫画以其精巧构思、深刻寓意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下列选项与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发展,应创造时机促成飞跃
③要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④要认识到家业积累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全省启动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浙江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千万工程”走向全国,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重塑着中国乡村的面貌。上述材料说明,“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浙江省(  )
①以统一性观念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②将成功经验运用到新情况中,以实现由“此”到“彼”的过渡
③思考和处理问题时,科学把握“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④采取求同求异并用法,准确运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的类比推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北魏苏琼刚上任南清太守,一郡民送上两个新瓜。苏琼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郡民走后,苏琼将瓜悬于议事厅门梁以示廉政。家人劝道:“这是何必,以后不再这般便是。”苏琼笑答:“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廉洁自律,防微杜渐,有些“瓜”是不能吃的。苏琼的回答体现了(  )
①事物的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渐进性的每一步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
③想问题、办事情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遵循适度原则
④把握发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暑假变身烧钱季,孩子变身碎钞机”的话题受到关注和热议,研学热与培训班成为家长假期支出的大头。好的教育需要金钱投入,但并非花钱越多就能收到越好的教育效果。量力而行,为孩子提供适度又适龄的教育,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目标。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广西高三期末)适度超前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激发新需求和产业化潜力。但地方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乱象,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这说明,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  )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②辩证把握质和量,积累量变以促成质变
③“得中”处之,折中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④坚持适度原则,将经济发展推动到最佳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人们常说的质量是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有时也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质量是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变化而改变。质量有时指的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工程质量、教学质量。其实从逻辑与思维角度来看,事物的质与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质与量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质是比较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质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量与事物不存在直接同一性
10.(2024·桂林高三期末)“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五)》中告诉我们(  )
①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事物质变,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②“折中”而处之,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③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及时关注量变与质变的变化状态
④把握事物发生质变的关节点,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4·黔西高三期末)漫画启示我们(  )
①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
②凡事都要采取折中主义
③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④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江苏高三期末)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格外重视教养培育,希望把孩子培养得足够有教养,但凡事有度。好的父母,不会放纵孩子不管,也不会用过度的礼貌与谦让限制孩子。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
②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
③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④注意质变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重庆模拟预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说明(  )
①量变保存质变的结果并为质变创造条件
②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④每次质变都会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11分)(2024·潍坊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立后破”中的“立”,指的是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破”,指的是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当前改革就是立新破旧。其实践意义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把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放在第二位,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推进改革。这就要求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必须“适度”。就当前形势来说,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必须与经济运行相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立”和“破”的度,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说明当前改革应如何做到“立”“破”有度。
答案精析
1.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所有的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①错误。事物的质变实际上就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认为“注重量的积累一定促成质变”过于绝对化,②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都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不能说“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④错误。故本题选B。]
3.B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③说法错误。]
4.A [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且材料不是强调质变的重要性,②排除。本题强调量变的重要性和适度原则,没有涉及家业积累的道路是曲折的,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5.A [材料未强调科学把握“分寸”,③排除。材料未体现求同求异并用法,且由个别到一般体现的是归纳推理,而不是类比推理,④错误。]
6.C [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说法错误。折中主义思维方式是消极的思维方式,③说法错误。]
7.A [好的教育需要金钱投入,但并非花钱越多就能收到越好的教育效果。量力而行,为孩子提供适度又适龄的教育,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目标。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体现了要坚持适度原则。①③均体现了要坚持适度原则,符合题意。②④均强调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没有体现适度原则,排除。]
8.B [材料体现坚持适度原则,没有强调促成事物质变,②不符合题意。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9.D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因此质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因此量与事物不存在直接同一性。所以质和量的最根本区别是是否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D正确。]
10.D [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而不是强调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事物质变,使该物转化为他物,①不符合题意。坚持适度原则,“得中”而处之,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②错误。]
11.B [适度的思维是“得中”,但“得中”不是指凡事都要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②不选。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不符合漫画寓意,③不选。故本题选B。]
12.B [当我们需要促进质变实现飞跃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质变,此时就不能维持事物稳定,且材料没有涉及促成质变,②排除。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适度原则不等于折中思维,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3.D [质变体现并保留量变的成果,而不是量变保存质变的结果,①说法错误。②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选。故本题选D。]
14.(1)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坚持适度思维,“得中”处之。
(2)积极寻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与经济运行和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宏观政策的效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3)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在改革过程中,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完善的前提下,要积极破除不适应的旧体制机制,推动经济新飞跃。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适度原则。 1.理解“质”与“量”的含义,并以此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 3.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领会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要求和现实体现。(重点) 4.明确“度”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适度”的含义。 5.理解适度原则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遵循适度原则的具体要求。(重点)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和量
(1)质
①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_________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_________。
②作用: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_________。
(2)量
①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_、程度、_________等可以用_________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要素在_________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②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想一想:“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错在何处?
2.质量互变规律内容: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_________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_________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_________。
议一议: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是不是意味着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以_________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关系。
(2)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
①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_________,是事物发展中的_________过程。
②间断性是指事物在_________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_________,是渐进性过程的_________,或连续性的_________。这个过程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_________。
③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_________又相互包含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_________,都在走向自己的_________,即_________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_________,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_________渐进性与连续性。
(3)意义: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遵循事物的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握适度原则
1.度与关节点
(1)度的含义: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_________”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_________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_________、相互_________。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_________的转化。
(2)关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_________或_________,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_________。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_________,是引起_________的节点。
议一议:有人认为事物的度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_________还是超出_________。
(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_________。
3.掌握适度原则
(1)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2)要求
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_________的错误。
②遵循_________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议一议:坚持适度原则就是事事折中吗?
③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_________,促进事物_________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想一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包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1.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趋势。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使某物变为他物。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事物发展的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情境]
从1992年项目批准时至今日,30多年间,中国载人航天稳扎稳打、稳中提速,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接续奋斗,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助推航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任务1 独立思考:材料中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的?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的。
归纳提升
1.准确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 根本的、显著的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提醒 量变是具体事物的量,是对客观事物的量与量关系的反映。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属于唯心主义。
2.把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如田忌赛马)。
(2)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议题2:过犹不及——把握适度原则
[情境]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年龄在两岁至三岁的孩子,如果每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他们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比不看电视的孩子高出10%,因为看电视可以让小孩子增长见闻,学习各种良好的社交和学习技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的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弱。对于那些年龄超过四岁的孩子,看电视对他们的智力开发不再起到特别大的作用。如果这些大孩子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他们的学习表现就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
任务1 独立思考:从“度”的含义与作用的角度,指出“看电视的孩子比不看电视的孩子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高出10%”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任务2 小组讨论:从遵循适度原则的角度看,“如果这些大孩子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他们的学习表现就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给我们哪些启示?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度”
(1)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经验的,而非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
(2)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时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
(3)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
2.准确理解掌握适度原则
“得当” 适当原则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不犯极端化错误
“得中” 适度思维 积极认识、推动事物发展,把持有度 反对折中主义
适度原则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要推动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提醒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我们在把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和超出度的界限。相反,在很多场合下要求保持一定的度,从而使量的变化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考向一 质量互变规律[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4·天津高三期中)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福建长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表明(  )
①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②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4·莆田高三期末)平面与圆锥体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的变化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就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道理是(  )
①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②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统一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三 度的含义[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丹东高二期末)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如果超出0~100℃这个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或100℃),水就会变成冰或水蒸气。这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②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
③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
④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为他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四 适度原则[学科素养:公共参与]
例4 (2024·南阳高二期末)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对某种物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从该物品或劳务得到的效用递减。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递增,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如果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这表明要(  )
①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
②积极地寻求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
③坚持折中主义,把握事物发展适当程度
④遵循“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把持有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精析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①自身 规定性 ②规定性 (2)①规模 速度
数量 空间 
想一想 两者都没有看到,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2.必要前提 必然结果 量变 辩证 相互转化 
议一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变化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即发展;一种是下降的、倒退的变化,这种下降的、倒退的变化积累得越少越好。
3.(1)统一性 渐进性 飞跃性 连续性 间断性
(2)①它自身 渐进性 ②质 飞跃 中断 间断
新事物 ③区别 破坏 反面 飞跃性 积累 包含着
(3)本质 发展规律 
二、
1.(1)度 稳定性 结合 规定 质 (2)关节点 临界点
幅度 极限 质变 
议一议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正确区别度、关节点和临界点的概念。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度的极限叫作关节点或者临界点。
2.(1)度的范围之内 度的范围 (2)运动范围 变化幅度
(3)破裂 
3.(2)①极端化 ②适度
议一议 不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③创造条件 量 
想一想 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易错矫正
1.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3.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4.“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5.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只有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原有性质稳定性的时候,才需要坚持适度原则。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任务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量变、渐进性,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是质变、飞跃性。
任务2 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相互包含。中国航天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每一步成功都是渐进性积累从而走向飞跃性,中国航天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保留渐进性的成果,也将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发展。
议题2 任务1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年龄在两岁至三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在两个小时范围内,才可能使这些孩子比不看电视的孩子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高出10%;超过四岁或每天两个小时这一限度,该结论不一定成立。
任务2 (1)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孩子看电视的年龄、时长都有科学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2)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如果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网络,应该制定相应规则措施,使其减少观看时间,不断向科学的适度范围内转变。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B [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①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
例2 B [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没有体现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也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方向,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例3 A [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③说法错误。质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成他物,④说法错误。]
例4 D [①的目的是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而题干强调肥料浓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不符合题意。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③不选。](共47张PPT)
理解质量互变
第九课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
课标要求:
1.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适度原则。
1.理解“质”与“量”的含义,并以此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
3.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领会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要求和现实体现。(重点)
4.明确“度”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适度”的含义。
5.理解适度原则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遵循适度原则的具体要求。(重点)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1.质和量
(1)质
①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_____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_______。
②作用: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_______。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自身
规定性
规定性
(2)量
①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____、程度、_____等可以用_____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要素在_____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②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规模
速度
数量
空间
想一想
“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错在何处?
提示 两者都没有看到,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内容: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_____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_____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_________。
必要前提
必然结果
量变
辩证
相互转化
议一议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是不是意味着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提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变化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即发展;一种是下降的、倒退的变化,这种下降的、倒退的变化积累得越少越好。
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以_______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的关系。
(2)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
①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_______,是事物发展中的_______过程。
②间断性是指事物在____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_____,是渐进性过程的_____,或连续性的_____。这个过程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_______。
统一性
渐进性
飞跃性
连续性
间断性
它自身
渐进性

飞跃
中断
间断
新事物
③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_____又相互包含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_____,都在走向自己的_____,即_______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_____,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_______渐进性与连续性。
(3)意义: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_____、遵循事物的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
破坏
反面
飞跃性
积累
包含着
本质
发展规律
1.度与关节点
(1)度的含义: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____”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_______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_____、相互_____。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____的转化。
(2)关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_______或_______,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_____。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_____,是引起_____的节点。
二、把握适度原则

稳定性
结合
规定

关节点
临界点
幅度
极限
质变
议一议
有人认为事物的度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正确区别度、关节点和临界点的概念。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度的极限叫作关节点或者临界点。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_____________还是超出_________。
(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_____。
度的范围之内
度的范围
运动范围
变化幅度
破裂
3.掌握适度原则
(1)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2)要求
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_______的错误。
②遵循_____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极端化
适度
议一议
坚持适度原则就是事事折中吗?
提示 不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③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_________,促进事物_____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创造条件

想一想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包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提示 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1.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趋势。
纠正: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纠正: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3.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使某物变为他物。
纠正: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4.“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纠正:“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5.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纠正: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只有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原有性质稳定性的时候,才需要坚持适度原则。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从1992年项目批准时至今日,30多年间,中国载人航天稳扎稳打、稳中提速,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接续奋斗,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助推航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议题1:事物发展的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情境
任务1 独立思考:材料中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的?
提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量变、渐进性,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是质变、飞跃性。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的。
提示 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相互包含。中国航天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每一步成功都是渐进性积累从而走向飞跃性,中国航天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保留渐进性的成果,也将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发展。
1.准确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 根本的、显著的
呈现 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量变 质变
区别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提醒 量变是具体事物的量,是对客观事物的量与量关系的反映。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属于唯心主义。
2.把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如田忌赛马)。
(2)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年龄在两岁至三岁的孩子,如果每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他们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比不看电视的孩子高出10%,因为看电视可以让小孩子增长见闻,学习各种良好的社交和学习技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的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弱。对于那些年龄超过四岁的孩子,看电视对他们的智力开发不再起到特别大的作用。如果这些大孩子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他们的学习表现就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
议题2:过犹不及——把握适度原则
情境
任务1 独立思考:从“度”的含义与作用的角度,指出“看电视的孩子比不看电视的孩子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高出10%”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提示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年龄在两岁至三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在两个小时范围内,才可能使这些孩子比不看电视的孩子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高出10%;超过四岁或每天两个小时这一限度,该结论不一定成立。
任务2 小组讨论:从遵循适度原则的角度看,“如果这些大孩子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他们的学习表现就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 (1)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孩子看电视的年龄、时长都有科学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2)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如果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网络,应该制定相应规则措施,使其减少观看时间,不断向科学的适度范围内转变。
1.正确认识“度”
(1)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经验的,而非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
(2)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时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
(3)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
2.准确理解掌握适度原则
“得当” 适当原则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不犯极端化错误
“得中” 适度思维 积极认识、推动事物发展,把持有度 反对折中主义
适度原则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要推动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提醒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我们在把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和超出度的界限。相反,在很多场合下要求保持一定的度,从而使量的变化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考向一 质量互变规律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4·天津高三期中)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福建长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表明
①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②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①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
考向二 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4·莆田高三期末)平面与圆锥体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的变化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就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道理是
①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②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统一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没有体现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也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方向,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向三 度的含义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丹东高二期末)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如果超出0~100℃这个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或100℃),水就会变成冰或水蒸气。这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②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
③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
④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为他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水的状态变化表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①②符合题意。
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③说法错误。
质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成他物,④说法错误。
考向四 适度原则
[学科素养:公共参与]
例4 (2024·南阳高二期末)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对某种物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从该物品或劳务得到的效用递减。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递增,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如果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这表明要
①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
②积极地寻求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
③坚持折中主义,把握事物发展适当程度
④遵循“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把持有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的目的是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而题干强调肥料浓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不符合题意。
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③不选。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