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第 4 课《灵动的龙》说课稿(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第 4 课《灵动的龙》说课稿(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第 4 课《灵动的龙》说课稿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第 4 课《灵动的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灵动的龙》是一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重要一课。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为后续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龙的基本特征,包括龙的身体结构、形态变化以及独特的装饰元素等。教材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龙的图片和艺术作品,从古老的壁画、雕塑到现代的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龙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呈现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灵动的龙,如绘画、剪纸、黏土制作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期向儿童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复杂的物体结构和抽象的文化概念理解还较为有限。在美术技能上,他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进行涂鸦和表现,但绘画技巧和手工制作能力还比较稚嫩。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并且乐于通过动手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龙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头、身、尾、角、爪等部分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2. 掌握简单的龙的绘画方法和手工制作技巧,如用线条勾勒龙的外形、用彩纸或黏土制作龙的身体等。 3. 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灵动的龙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欣赏大量龙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龙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龙的基本形态特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2.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在表现龙的形象时,抓住其灵动、威严的特点,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和个性。 2. 帮助学生理解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 通过展示大量精美的龙的艺术作品,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龙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讲授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讲解龙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理论支持。 (三)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示范法 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如绘画步骤的示范、手工制作技巧的演示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创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实践法 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1.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与歌曲相关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跟唱,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2. 提问:“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龙,那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龙吗?龙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灵动的龙》。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新授(12 分钟) 1. 龙的文化知识讲解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历史文物以及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的应用图片,如春节舞龙、端午节赛龙舟等,向学生介绍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吉祥、权威、力量和智慧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龙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龙的形态特征分析 (1)展示多幅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龙的身体结构,包括头、身、尾、角、爪等部分,并提问:“龙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动物?身体是怎样弯曲的?尾巴有什么特点?角和爪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让学生积极发言,总结出龙的基本形态特征。 (2)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绘画,边画边讲解龙的各部分的绘画要点,如龙头要画得大而威严,眼睛要突出有神,身体要蜿蜒曲折,富有动感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龙的绘画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龙的形态特征,掌握龙的绘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示范创作(8 分钟) 1. 绘画示范 教师再次展示几幅优秀的龙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在投影仪下进行完整的绘画示范,从构图开始,确定龙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然后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龙的外形,最后进行简单的色彩填充,展示如何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龙的身体各部分,使龙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在示范过程中,强调绘画时要大胆、流畅,不要过于拘泥于细节,注重表现龙的灵动之美。 2. 手工制作示范 展示用彩纸和黏土制作的龙的手工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彩纸制作龙为例,教师示范制作步骤:首先将彩色卡纸剪出龙的身体各部分形状,如长长的身体、大大的头部、弯曲的尾巴等;然后用胶水将各部分粘贴组合在一起,注意身体的弯曲和衔接;最后可以用彩笔或贴纸为龙添加眼睛、鳞片等装饰,使龙更加精致。在示范黏土制作时,着重演示如何通过搓、捏、揉等手法塑造龙的身体,以及如何利用工具压出鳞片、纹理等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创作,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步骤和技巧,降低学生的创作难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信心。] (四)学生实践(15 分钟) 1. 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或者手工制作的方式,创作一幅以“灵动的龙”为主题的作品。要求作品能够体现龙的基本形态特征,色彩鲜艳,富有创意和个性。 2.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和卫生,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 分钟) 1. 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让学生们互相欣赏。 2. 作品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请几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造型、色彩、技巧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作品,发现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龙的文化知识、形态特征、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等。 2. 再次强调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龙、了解龙、表现龙,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造型表现能力,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创作实践环节,个别学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教师的指导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在作品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