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梳理 课件(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梳理 课件(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部分 中考热点专题通关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
热点一  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措施
战国 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 正式建立 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进行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西汉 巩固 汉武帝大一统,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
方);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措施
隋唐 完善 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官僚垄断)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化事权,削弱
相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
分权;重文轻武,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
大加强
元朝 新发展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西藏、琉球(今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明清 强化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设立“厂卫”特
务机构。清朝:设军机处,推行“文字狱”,使君主专制进一
步强化
热点二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制度 概况 禅 让 制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
含义 通过民主选举,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实质 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世 袭 制 时间 从夏朝启继禹位开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
“家天下”
含义 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职位,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两种方式,按血缘关系世代相传的制度
制度 概况 分 封 制 时间 西周初年
含义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
对象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功臣等
制度 概况 分 封 制 内容 ①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 ①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②维护了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秦朝废除,之后的西汉、西晋也曾经短
暂实行过
制度 概况 秦朝 大一 统的 中央 集权 制度 时间 秦实现统一后 目的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主要 内容 ①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 ②三公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
权由皇帝掌控。 ③郡县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设立
郡、县(道)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
(道)以下设乡、里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
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制度 概况 刺史
制度 时间 西汉汉武帝时期 目的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主要 内容 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
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制度 概况 三 省 六 部 制 隋朝 确立于隋朝。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称
为宰相;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
唐朝 唐朝时正式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
宋朝 宋朝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
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
元朝 元朝时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
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明朝 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制度 概况 科 举 制 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
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的制度
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制度 概况 科 举 制 发展 衰落 ①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②宋朝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1905年,由于不适应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被废除
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
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制度 概况 行省
制度 时间 元朝开始创立 设立目的 加强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内容 地方设立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
县 意义 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今天省级行
政区划的雏形 热点三  对边疆的管辖与不同时期的疆域
时期 概况
秦朝 秦统一后,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又派兵修筑长
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朝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周边少数民族首领,还先后设置安西都
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时期 概况
元朝 ①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②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
辖。
④元朝时由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
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时期 概况
清朝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
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②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
熙帝册封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
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③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等,有效加
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④在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多次平定新疆地区贵族叛乱后,清朝设置伊犁
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时期 概况
清朝 ⑤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
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⑦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
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
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
海诸岛
热点四  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时期 概况 春秋 农业 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
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主要部门有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
漆器制作等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
多地使用
时期 概况 战国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高,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引发了各国变法,逐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 秦朝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便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
流与发展 汉朝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三国 时期 曹魏 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时期 概况 东晋 南朝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南方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纸、
造船、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的建
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朝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
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
田数量大幅增长 时期 概况 唐朝 农业 ①垦田面积逐渐增大。
②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
犁、筒车。
③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
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
彩。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大都市。唐都
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市
时期 概况 宋朝 农业 ①宋朝时,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
下足”的谚语。
③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手工业 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
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
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②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
国制瓷业的中心。
③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时期 概况 宋朝 商业 ①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市坊不分,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②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外贸所
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时专门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
贸易。
③随着商贸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时期 概况 农业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明朝 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时期 概况 清朝 农业 清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玉米、甘
薯等高产作物。清朝时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
“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手工业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行业都有很大发展,出现比较成熟
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
业网
由于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康熙时,
全国人口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不断的发展和加强
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加强,都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
次重要发展。
2. 从中国古代治乱兴衰中得出的认识。
(1)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
(2)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暴政一定会遭到人民的反抗。
(3)社会分裂动荡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4)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改革变法,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2)原因: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3)启示: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4.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历史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
保证和必要前提。
(3)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5)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6)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