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迷娘》《树与天空》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迷娘》《树与天空》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迷娘》《树与天空》联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独特魅力。
2.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与联想、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3.关注诗歌的抒情脉络、意象内涵、抒发的情思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4.了解外国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外国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导入:
叶嘉莹先生曾说:诗歌贵在能有巨可感的意象,则是古今中外之所同然的。意象,是诗歌形象构筑的基本元素,也是诗歌情感的基石。但意象本身并不是诗,一个个意象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巧妙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方可铸就诗意。在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中也提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他们精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意蕴。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读歌德《迷娘》和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这两首诗,仔细感受诗人们是如何组合意象来表达情感起伏流动的。
初步感知
1.读诗寻象:
(1)请同学自由阅读《迷娘》,完成对诗歌意象的梳理表格第一栏。
意象 意象特点 画面(意境)
第一节 柠檬花、橙子、和风、桃金娘、月桂
第二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危崖、瀑布、山岗
(2)请同学自由阅读《树和天空》,完成对诗歌意象的梳理表格第一、二栏的梳理。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形式 意境
匆匆走过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瞬息 雪花在空中绽开
2.再读入境:
(1)请同学们再读《迷娘》,归纳意象特点,描绘意境特点,完成后两列。
意象 意象特点 画面(意境)
第一节 柠檬花、橙子、和风、桃金娘、月桂 红、黄、白、绿 宁静美好、色彩绚丽
第二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成行、辉煌、明亮 明亮、温暖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危崖、瀑布、山岗 欲坠、奔忙 神秘险峻
(2)请同学们再读《树与天空》,描绘意境特点,完成最后一列。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形式 意境
匆匆走过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紧张忙碌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安静闲适
等待瞬息 雪花在空中绽开 美好期待
二、深入研读
3. 由境观 “意:
(1)你觉得《迷娘》要表现什么 这三节诗歌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诗仅仅具有美的特质是不够的,如果要牵动观众的思绪,还必须有魅力。即言辞不仅要美,还要与情绪相符。
——贺拉斯
《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宁静、美好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美好、哀婉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家园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神秘、险峻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深入解读:
第一小节,诗人选用了一系列的自然意象: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特征,还蕴含了意大利的文化。
桃金娘和月桂的文化象征含义:
桃金娘为希腊梅与爱之神维纳斯的神树,象征着爱情。
月桂为希腊太阳神与文艺真理之神阿波罗的神树,象征着光明。桃金娘、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又明朗美好的画面。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粉画。蓝天之下,和风宜人。柠檬花盛开于原野,果园里绿树成荫,硕果金黄。乡镇爱情的桃金娘默默含羞,,而太阳神阿波罗神树月桂则迎风高展,气宇轩昂。深记住这些意象,寥寥几笔,就把花果灿灿光明自由、美如神镜的意大利南国风光活脱脱的勾画出来,让我们也不由心驰神往。更何况,这美丽光明的乐园,正是迷娘魂牵梦萦的故乡。在这里,这些意象不仅饱含着主人公迷娘对故乡意大利的热烈情感,成了迷娘故土之思的寄托物,还承载着饱受磨难的迷娘对光明美好事迹,渴望着更高的追求。“你可知道,那地方?”这一句既是询问,又是追溯,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于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再加上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向往之情表达的更加深沉绵长又强烈难抑。读到此时,我们似乎也要跟随着迷娘,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前往,前往”是对故乡的呼唤,也是对爱人的催促,不仅回应了“你可知道那地方的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强烈与急迫。而这种对返回故乡的决心和她对爱人的深深爱慕交织在一起。“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这一句,把这个身世坎坷的意大利少女内心对光明美好、幸福的热烈可盼之情传达的格外动人。而这种情感是借助饱含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我们需要通过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从心灵深处真挚地体会。
第二小节描写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进入居所,那辉煌的厅堂,明镜的居所,还有那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迷娘虽久违,然而至今却历历在目,其对故乡的一往深情跃然纸上。大理石像对迷娘的凝视询问更是神来之笔,将来自故乡的温暖慰藉和现实的残酷境遇相映着,暗示了迷娘心中流离异国的委屈,更加渲染了迷娘对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
第三小节描写回意大利的必经之路。阿尔卑斯山,神秘险峻的风光,云气弥漫的山路,迷雾中姗姗而行的罗马,悬崖前倾泻奔腾的瀑布。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这是既幽深又险峻,既高远又神秘,更加烘托出迷娘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组合与诗歌情感之间的内在呼应。诗人选取了一系列具有意大利风情的典型景物,展开意象的描写,组合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营造或明朗、或哀婉、或神秘的意境。从对故乡的热烈赞颂,到身处异乡、怀念故园的哀婉眷念,再到不惧艰险举返乡的迫切坚定。丰富、立体而委婉地传递出迷娘对故乡意大利的热爱、眷恋与思念之情。同时,每节的最后三行反复吟咏,与这些意象的组合遥相呼应,而且在反复中有微妙的变化。从爱人、恩人、父亲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迷娘对故乡浓烈的思念,对麦斯特深沉绵场的爱慕,对未来的强烈憧憬,在全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演绎过程中得到酣畅淋漓的激发、宣泄和升华。在这里,典型景物意象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
明确: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我们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4)《树和天空》这首现代诗歌的意象组合又会带给我们怎样新鲜的体验和感受呢?
这首诗短小精炼,意象也集中在树与雪、花这三个物象上,但这意象的组合并不像迷娘中的景物像一样符合我们惯常的审美习惯,让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感受意象营造的情境、意境,触摸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需要再深入到诗歌的语言中去把握诗人所构筑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的特征。
树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但这里树所表现的意向特征与我们生活里惯常视角的树形象截然不同。虽然与我们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等待这些行为动作的主体却是树,而不是人。树与雨的关系紧密,下雨的时候,树匆匆走动,汲取雨中的生命。雨停歇了,树也停下脚步,挺拔地静闪,等待雪花的绽开。可诗题却命名为《树和天空》,而不是《树和雨》。意象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和审美创造的结晶。作者这样的组合处理背后是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信息和审美感受?
特朗斯特罗姆曾说:
“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们相遇自然和工业的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这里的意象组合非常新奇,颠覆了常规的语言和日常的经验。树在雨中行走,汲取生命,果园里的黑梨、晴朗的夜晚,空中绽开了雪花等,这些流动的意象极富跳跃性,暗示了树与天空两者微妙关系,引起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走动和静止两个画面也给诗歌带来了感受的变化、情绪的流动。从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所隐含的诗人丰富心理审美感受当中,我们可以读到,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的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树在这里有行动、有计划,有对生命的自觉汲取充盈,有对宇宙的静观自在和对于未来的一种唯美的期待。而这一角度的高妙正在于这是一种突破了人类中心而转向宇宙中心的视角,它体现着人类更深刻的光环意识。雨作为树的外部生存环境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一个轻洒的灰色让人压抑的雨天,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充满了紧张忙碌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
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生命变得沉静而挺拔。前者充满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像是寓指经历生命的奔波、停顿与成长。
从审美的维度看,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沉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力,摆脱了欲望、俗物牵绊,万物融合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解。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而对雪花绽开的等待,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纯洁美好的憧憬、期待。
最后,从树与天空的关系看,作为生物的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即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他的所有的赐予与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等待那雪花的绽开。
(5)在诗中的“树”又有哪些意蕴呢?
可以说,这些意象的组合带来了丰富的感受和暗示。最妙的是,诗人在结尾创设了一个据点:树和我们一样,在同一片天空下等待雪花开始落下的那个瞬间。这就让我们从树来反观人。从树匆匆走过我们身旁,可以看到我们人类自身匆匆的脚步。又从和我们一样的陈述中透露出人类同样有着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向往宇宙间至善至美境界的信息,并带给我们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体验。
这首诗并没有给出某种结论,但这种暗示性的隐喻又构成了我们思考的起点。比如树寓指人的内心世界,天空寓指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不能控制外部环境给我们造成的影响,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期盼和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点点滴滴美好时光。再比如对未知的渴望,比如对神秘的保留与欣赏,比如匆匆行路中的驻足、静观与默想,甚至于只是对宇宙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这首诗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展示了诗人如何把复杂的情感记于精巧准确的意象组合中,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首诗的意象,对于这节课开头提出的问题:《迷娘》和《树与天空》这两首诗是如何组合意象来表达情感起伏流动的?那么通过本堂课的研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哥德《迷娘》每一节前四行运用密集而精致意象群,营造出富有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蓬勃而出。三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不断转换与呼应,造成情感的跌宕起伏、流动变化,直至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全诗在和谐中有丰富的变化,所有变化又归于和谐,展现出哥德在抒情诗上的高超技艺。
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这首诗的情感节奏则体现为这首诗意象动与静的转换,从第一小节树在雨中走动,转入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树的停歇、静闪,最终随着雪花的绽开,又从静转入动。这首诗就是在动静的反复转换之间,让情感和意蕴流动起来,从而获得独特的内在节奏。
4.诗歌对比:回顾两首诗歌的意象,再次思考《迷娘(之一)》和《树和天空》是如何组合意象来表达情感起伏流动的
《迷娘(之一)》:并置意象群、意象均具体丰富,意象组合一致、鲜明,更便于抒情、咏叹。我们跟随每个小节营造出的富有画面感的整体情境,体会其中“热烈向往——哀婉眷恋——坚定迫切”的情感流动。
《树和天空》:采用单个主体意象、意象大多模糊抽象,意象组合跳跃、奇特,给人以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我们跟随着主体意象“树”的不同状态,由动(生命的律动)——静(静观、内省)——动(升华)。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也加深了对意象的认识,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诗歌的方式。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埃德拉庞德说,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鉴赏外国诗歌要通过想象、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经验,从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具体意象中,设身处地的去体验意象组合营造的独特情境,从意象的转换跳跃,感受情绪的变化流动,并关注意象组合的内在呼应,整体挖掘时刻隐含的深刻意蕴,并由此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