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课第二框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第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框总议题在新华字典里阅读中国《新华字典》是新中国首部现代汉语字典,首次出版于1953年。自1950年启动编撰以来,新华字典共经历了12次修订。作为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它曾经陪伴几代人学习语文、提高文化水平。“新华”二字,你们想到了什么?思考2023年是《新华字典》出版整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型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的“新华”二字就寓意“新的中华”。议题一:为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新中国成立是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思考你认为中国是否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不到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国民党统治遗留下来的畸形发展的投机资本在新解放城市继续兴风作浪,加剧物价上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经过一系列努力,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军事上,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100多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区,国民党溃逃时遗留下的大批残余力量,同恶霸势力以及惯匪相勾结,严重危及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和稳定。解放军在湘西龙山八面山剿匪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作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观点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观点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必要准备必然趋势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初步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酝酿,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修改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与宣传提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改革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成什么样?——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改造前改造方式改造后的性质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 合作社生产 合作社公私 合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议题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是怎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新中国成立1956社会主义改造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1966197619782023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庆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崭新的课题1954年,毛泽东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为紧迫。考虑上述实际情况,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毛泽东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苏联经验教训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崭新的历史课题党的八大召开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肯定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意义(共27张PPT)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第一框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第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捍卫、发展导入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思考议题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各种探索,为何未能改变悲惨的命运?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卡尔·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这样一个帝国为什么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思考卡尔·马克思1837英国爆发第二次经济危机18世纪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对外侵略扩张1368明朝建立1370—1573明朝海禁1636清朝建立1793年英国借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派马嘎尔尼率使团来中国,要求缔约通商,遭到清政府拒绝。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1757~1842“一口通商”乾隆朝后期清朝由盛而衰,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颓势愈益加深。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1850—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中法战争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1903—1905英国侵略西藏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日俄战争14C15C16C17C19C20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5—17世纪新航路开辟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6—17世纪英国工手工业发展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76美国独立19世纪中叶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1868日本明治维新18C西方中国结合教材第2页的“阅读与思考”,分析: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动物 代表国家 “势力范围”熊 俄国 东三省香肠 德国 山东青蛙 法国 广东、广西、云南老虎 英国 长江一带太阳 日本 福建鹰 美国 飞来分食一人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想之自由,愚弄、奴化人民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是拥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真正独立的地位,但还不是完全的殖民地,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封建主义经济仍占据支配地位,地主阶级依然控制政权,保留着封建生产关系。因此,中国社会已不是原来的完整的封建社会,但也没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成了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人民大众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图片]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1840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探索?提出了哪些主张?结果如何?1911辛亥革命1899—1900义和团运动1898戊戌变法(103天)1861—1895洋务运动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事件 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农民起义。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没有真正得到实施;利用宗教发动民众,起义后建号却是天国而不是民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领导集团由于骄傲自满,不仅没有继续加强革命队伍的组织建设,反而还大都热衷于追求个人权势,思想和作风日益封建化,越来越脱离群众。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作为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变法,进行制度变革,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皇帝接受了改革方案实行维新变法。维新派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试图以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推动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事件 内容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清末农民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成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后来将这个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提出以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封建王朝的革命目标。1911年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三个月后,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但都没有找到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历史决定主题,也选择历史使命的真正承担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特点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的没落、人们思想守旧、政治腐败的内在因素,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向外扩张结合形成的历史合力,完全阻断了中国社会缓慢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机和可能性。无论是变法维新,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各种改良主义方案,都无法挽救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各种探索屡遭失败。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十月革命爆发后第三天,上海《民国日报》就以《突如其来的俄国大政变》对其加以介绍。之后,《时报》《申报》《晨钟报》《太平洋》《劳动》《东方杂志》等纷纷对十月革命过程、劳工政权、反地主反资本主义基本方针及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等进行报道。为什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思考议题二: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7.11.07(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以1919 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不同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的无产阶级迅速觉醒、成长,凝聚了革命力量,很快登上了政治舞台。1920年8月和10月,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成立。各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五四运动涌现新思潮,十月革命影响渐次扩大,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1920年,共产国际在上海成立了东亚书记处,专事开展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们来到上海,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多方面相继汇聚形成的历史大趋势、大背景、大呼唤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居留北平已八十多天了,以我所见所闻的,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我以国民党党员一分子的立场只有感到无限的惭疚;但是站在国民一分子的立场说,又觉得极大的欣慰。我们中国人毕竟还有能力把国家危机挽转过来,还可希望把国家搞好,断不是一个没出息的民族。”——《张治中对时局声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把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革命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坚持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第一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pptx 第1课第二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