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复习导学 问题清单】1、物质概念、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3、★意识的产生、本质、生理基础、内容和形式、特点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8、★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程标准解读】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要求 必备知识 考什么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1.理解“四个概念”,即:物质、意识、运动、规律2.明确“五个原理”,即:★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考 结合科学探索(如空间站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政策转变(重大计划、法律制定实施等)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重要考点;以总书记强调的一系列中国精神(冬奥精神、建党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长征精神等)或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为背景,考查意识的作用。【知识结构】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强调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强调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含义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促进;错误——阻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作用)①尊重客观②发挥主观③两结合④两反对存在 方式(“唯物论”的总方法论要求)两者结合(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今天,你劳动了吗 ”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定范围 调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设问逻辑引领下审材料,明确材料逻辑(提取材料信息)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今天,你劳动了吗 ”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根据实际开发劳动课程物质决定意识→根据实际开发劳动课程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主动开拓劳动教育新局面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该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起就创办了3个课程群,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等实践体验课程。这些都体现了该校坚持唯物主义立场。②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该校正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从而让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开设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国标答案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12分)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 2009 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大前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结论】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按照学生年龄不同节气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开发课程安排农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注重弘扬中华劳动美德,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奖励先进,调动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精讲】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1.把握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属性:a.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提醒: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唯一特性≠唯一属性不依赖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 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强调物质的可知性(与 划清了界限)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考点精讲】客观存在vs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区 别联 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1)相对于主观而言,“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2)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1)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2)“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客观存在【考点精讲】哲学上的物质概念vs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张桌子是物质吗?物质的具体形态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学生老师地球月球电场磁场新冠病毒……物质(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抽象概括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物质的范畴吗?、 、 、 、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 、 、 、特殊性个性个别具体××混淆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哪个哲学流派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考点精讲】哲学上的物质概念vs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抽象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永恒的。 具体的、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是暂时的联系 ①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考点精讲】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方法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顺应 √ 顺从、服从、征服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决定、创造)②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a,b,c)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物质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劳动社交)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大脑≠电脑≠人工智能,特有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正确意识——如实反映;/错误认识——歪曲反映;内容客观,形式主观)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点精讲】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产品原材料意识人脑客观存在生活实践加工改造加工厂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了有意识。注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无法凭空产生,必须依据客观对象;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脑会进行加工改造。【考点精讲】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3.运动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一特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仁者心动·万物运动都是在概念中运动【拓展延伸】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 联系含义 特点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静止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相对的【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二)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主观臆造的不是现象不是偶然的不是易变的提醒: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②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等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③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④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事物自身属性的变化,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变化的。1.逢八必发2.喜鹊叫喜1.太阳东升西落2.水往低处流3.万有引力守株待兔【考点精讲】规律和现象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规律和联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提醒: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规律VS现象VS联系【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二)规律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明/改变/改造/创造/消灭×)(发现/认识/利用/尊重√)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①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惩罚)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注意】①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②规律是普遍的,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时,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人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设计方案——工人装修(实践)——装修成果方法论: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考点精讲】特点 内容 关键词 侧重点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强调认识的对象是主动的、有选择,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直击高考】(2023浙江1月)《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由此可知( )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 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考点精讲】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两种作用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错误。【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①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直击高考】(2023辽宁卷)“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拓展延伸】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内涵 在改造世界时,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表现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状态”范围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理论依据:(为什么)(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点精讲】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客观 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尊重规律)主观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主观--四个要求)结合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反对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如:佛系、躺平)。(两个反对)【直击高考】(2023浙江1月)漫画《你是咋当上千里马的》(作者:李肖飏)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漫画寓意的是( )①注重实效,以行证知②求实于名,未必得实③非知之艰,行之惟艰④不采华名,不兴伪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疑难辨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突破提升】一般说来,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结合下图来把握:全面把握辩证唯物论原理【课堂小结】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产生、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生理基础、内容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哲学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