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复习导学 问题清单】1.认识的相关内容:⑴认识的含义是? (2)认识分哪两个阶段?(3)如何理解认识这两个阶段 2.实践的相关知识:(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是什么?3.真理的相关知识:(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什么?(3)如何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与方法论是什么 (5)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与方法论是什么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什么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难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书逻辑】【宏观把握】单元逻辑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寻觅社会的真谛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与实践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价值与价值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劳动精神、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通过实践认识在社会中实现价值时政热点2023年8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从党的二十大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课程标准解读】高考评价体系与政治新课标要求 考情概览考 什 么 1. 描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实践活动的特点,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 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解释与论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明确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知道认识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高频考点:1.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认识的特点4.真理的属性难点: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常考易错)2.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难、抽象、不好理解)3.认识发展过程存在会反复、无限、上升性的原因4.真理的客观性怎 么 考 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计划,或者是新的科学发展、研究成果为载体,设置措施类、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等题型,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引导考生增强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在对真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往往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和认识的阶段综合起来进行考查,着重培育考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问题导学自主复习,基础梳理(4分钟)结合教材P48-57,梳理巩固以下问题答案。1.什么是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有怎样的关系 2.什么是实践 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什么是真理 真理具有哪些属性 5.认识具有哪些特点 给了我们哪些方法论启示 【知识结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决定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探究认识的奥秘认识的发展真理的特点上升性无限性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具体的有条件的客观性特定的过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正确认识【考点精讲】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思考:认识与意识有什么区别?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但是,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属于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对应。人(而非动物)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1、认识(1)含义:(2)两个阶段(形式):比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内涵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区别 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认识≠意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精讲】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例:红色、咬起来嘎嘣脆、酸酸甜甜、硬的、凉的例:看到一个苹果例:别人说起苹果,你脑海中浮现出苹果的样子例: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例: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例:苹果中含有铜、碘、锰、锌、钾等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等。感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温觉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表象:事物不在自己眼前时,事物在自己大脑里浮现的样子,即通过感知而形成的感性形象概念: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知识拓展】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途径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层次 认识的 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物理学规律哲学观点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万有引力定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感性认识【温馨提示】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2.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是任何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当属意识范畴。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4.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5.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是同一回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议学探究】(2021.山东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暗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憾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巍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6分)。【参考答案】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1分)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分)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分)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分)评分细则:1.实践的含义和直接现实性1分2.阐释分析中国梦变为现实(中国梦通过奋斗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分3.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分(答出两个也是2分,客观性/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均可,但是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不行)4.阐释分析2分 :实践创造幸福生活 接续奋斗 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考点精讲】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区别)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强调“团队合作”)。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强调过程与条件)。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考点精讲】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基础 阐释 强调 错误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②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③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从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由少到多证实/明、预测知以致用,服务实践来源=途径根本动力=唯一动力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考点精讲】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方法论要求】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强调把认识与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要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点表现的区分理论 关键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直击高考】6.(2023·全国甲卷)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直击高考】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分,必须点出动力2分),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分,相关阐述酌情1~2分)。②从解决“菌草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结合实践变化材料进行阐述给2~4分),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草学”学科(答到认识的不断深化3分,或有认识不断发展阐述1~3分,答到创立了“菌草学”学科1分。如有其他相关阐述酌情给分。)探究:鼠头还是鸭脖?我们应该听谁的?听自己的?听多数人的说法?听网友的?听专家的?是真是假,以什么为评判标准?议题探究:鼠头鸭脖,岂容颠倒黑白4.真理及其特点含义特点>180°三角形内角和=180°<180°条件性具体性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条件性(横向)具体性(纵向)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错误反映→谬误)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不可能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界限分明)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空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时间)①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考点精讲】考点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具有唯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真理具有条件性。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真理具有具体性。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坚持真理知识拓展: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发展真理真理的属性:误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考点精讲】考点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原理归纳二: 真理的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内容】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谬误。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考点精讲】考点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特点)特点 表现 原因 方法论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圆圈式的循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误区警示】(1)认识过程不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2)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3)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代表人类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历史条件;(4)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被超越,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1)反复性: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图示法(2)无限性:(3)上升性: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强调认识无限发展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注: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注:真理不是被推翻注:是指人类整体的角度,个体的认识是有限。【知识归纳】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正确对待谬误;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实践(特点、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属性+认识的特点10.(2021·湖南·高考真题)漫画《谈判的最好结果——让双方都感到自己是赢家》(作者郑辛遥)启示我们( )①谈判双方的利益关系是矛盾关系②谈判双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谈判结果④谈判双方对结果的感觉与实在是一致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直击高考】A【直击高考】(2022·广东)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1)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观点 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直击高考】2.(2022·广东)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1)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观点 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直击高考】观点 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答:支持正方。理由如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观点 开篇立论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答:支持反方。理由如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总结)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直击高考】【课堂小结】选择题考点1.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比较哪个更可靠)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不能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3.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能混淆)4.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不能笼统地说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读书学习等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说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只有实践)8.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但又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说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10.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11.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1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顺序不能颠倒)1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