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复习导学 问题清单】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内容: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区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的关系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的相关内容:⑴生产方式包含?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途径的相关内容:⑴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 (2)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3)如何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的性质和目的)4.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方法论是什么?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1)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与地位是什么?(2)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什么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难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书逻辑】【宏观把握】单元逻辑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寻觅社会的真谛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与实践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价值与价值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劳动精神、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通过实践认识在社会中实现价值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课程标准解读】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要求考情概览四层:考什么 1.描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必要性。 2.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牢记并坚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地位。 3.解释并论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区分并评价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高频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社会历史主体、群众观点、群众路线。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难点: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翼:怎么考 结合“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情境,综合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知识,培育考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为情境,考查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或结合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站在人民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坚定考生政治认同的素养。【知识结构】通过实践 不断解决基 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历史观)本质是实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地位: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 础前提条件制约【议题探究】从流行语变迁看社会历史的本质探究:运用社会历史的本质,分析流行语变迁过程蕴含的哲学道理。2021年度流行热词:YYDS、内卷、EMO、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2022年度流行热词:躺平、精神内耗、雪糕刺客、沉浸式、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2023年度流行热词:泰酷辣、多巴胺穿搭、显眼包、尊嘟假嘟、i人e人……时下,每逢年终归纳流行语,已成为一种传统“节目”。经年累积,堪为一座穿越时空的语词之城,不但深具语言学、文化学意义,更是观察社会心态流变的独特视角。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等时政语汇入选了2022年的“流行语”,正是在顺畅的良性互动中,帮助社会共识的凝聚,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澎湃伟力。而网言网语的流动也很踊跃,“精神内耗”“雪糕刺客”“沉浸式”之类,似乎不合语法规范,却不胫而走、老少咸宜,甚至登上主流媒体。【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集中表现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的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构成形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问题不同回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地位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知识拓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何者为本原 (根本区别)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无论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出现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谁是 历史 的创造者 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认为人的思想、主观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人物创造的。人类社会 有没有 自身规律 认为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认为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区 别 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物质方面)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辩证关系 关系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注意】社会存在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注意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主要原因: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社会存在(P60)注意2:并不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或者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记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指导社会实践,【方法论】【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2023·浙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考点精讲】考点1社会历史的本质(2021·全国)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12分)必要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永葆“赶考”的清醒,反映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才能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重要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从西柏坡前往北平“赶考”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一场场历史性考试永葆“赶考”的清醒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需要助力(1)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12分)(大前提)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分)(小前提)②“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奋斗精神的体现。(3分);(材论结合)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3分);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2分)【考点精讲】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 新旧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 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金属工具 所有制度: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劳动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阶级、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铁器农耕 所有制度: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思想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机器生产 所有制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自动化 所有制度: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决定决定构成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议题探究】从国务院机构改革看社会历史的发展探究:运用社会历史的发展,阐释不断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原因。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把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意志,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考点精讲】1.物质资料的生产(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作用:生产方式 含义 要素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有关,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社保政策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政治和法律制度、政党、国家政权机构、军队、法庭、监狱等【拓展延伸】【注意】①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物质根源。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②不能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应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要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会推进社会进步)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涉及领域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经济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国企改革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政治文化领域)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如放管服改革、教育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知识拓展】变革生产关系的例子: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国企混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提法、社会保障、养老金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变革上层建筑的例子:民法典的出台、党的建设、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即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牛刀小试】E 按劳分配制度F 大机器生产G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1.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关系的是:A.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科学技术 E.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F.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G.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H.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2.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 生产资料公有制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国家政权D 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考点精讲】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方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考点精讲】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考点精讲】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核心和基础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谁来改造怎么改造改造什么决定反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决定反作用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思想、意识形态、宗教等生产方式【知识图示】【直击高考】(2022·山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考点精讲】考点2社会历史的发展【补充】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根本动力实现方式 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强大动力(作用)(1)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2)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两适应)【拓展延伸】发展的动力问题(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5)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议学探究】“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他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书记的人民情怀思考: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属于人民群众,是其主体部分,但人民群众不只包含劳动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具体内涵不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含义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领导)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①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原理】【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方法论】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地位 意义 要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2022·浙江)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考点精讲】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青狗尾草演化为小米是黄河先民在长期地生产实践中完成的,并逐渐被国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人类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农耕社会里,粟的演化、中国古诗中粟的情怀,一些外国语词的出现和演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促进当地语言文化的发展,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参考答案:【考点精讲】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回答问题:【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也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知识归纳】考点3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知识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促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落后…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⑤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⑦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课堂小结】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