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2课 寓言四则 杞人忧天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知识补充】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讲故事】请用流畅的语言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寓言寓意,思考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读课文】播放音频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bēnɡ)坠(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dānɡ)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ɡ)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í)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课文翻译】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聚积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译文: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新课讲解】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开端——第一层(1句)起因:杞人担忧天塌地陷,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发展——第二层(2-6句)经过:晓之者耐心地向杞人解释了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原因。结局——第三层(7句)结局: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2.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梳理故事情节。3.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描写进行评价。①杞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②晓之者: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明寓意】从《杞人忧天》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人当然是可笑的。他的可笑在于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他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物质, 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他又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了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我们就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换个角度想一想,杞人就真的只能成为讥刺的对象吗 他毕竞跟浑浑噩疆的人不同,而是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联想到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的星系毁灭与新生的故事,也许可以阐发出这一故事的另外一些意义。【拓展阅读】《杞人忧天》的删节部分长庐子闻而笑之日:“虹蜆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 夫天地,空中之-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日:“言天地坏者亦谬,盲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译文:长庐子听到后笑着说:“虹霓啊,云雾啊,风雨啊,四季啊,这些是积聚的气在天上形成的。山岳啊,河海啊,金石啊,火木啊,这些是积聚的有形之物在地上形成的。知道它们是积聚的气,是积聚的土块,怎么能说它们不会毁坏呢 天地在虚空中是一个微小的物体,但在有形之物中是最大的。难以终止,难以穷尽,这是必然的;难以测量,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们会崩塌陷落,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们不会崩塌陷落,也算不上正确。如果天地不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们毁坏的时候,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这么一回事,不毁坏也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活着的事;来时不知道去时的事,去时不知道来时的事。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晓之者”以及讥笑“晓之者”的“长庐子”,本身也都是列子讥笑的对象!人们常用 “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 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对比伊索寓言和中国两则寓言的异同【板书设计】【写作特色】篇幅短小,人物形象鲜明这则寓言短小精悍,字数不多,却完整地叙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而且描绘了两个人物:忧心忡忡、无法释怀的杞人和热心解忧、悉心劝解的晓之者。文章精当的语言描写以及“舍然大喜”的神态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可感。【字词清单】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古今异义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积块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死,逃跑。若屈伸呼吸古义: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固定句式:奈地坏何[固定句式“奈……何”,意为“拿……怎么办”]成语积累【课后作业】①搜集我国寓言故事成语②编写一则寓言故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