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2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2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探究问题:两个小同学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
你这么大声的读,影响到别人了!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影响“别人”
探究与分享
女同学:“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男同学:你这么大声的读,影响到别人了!
概念
概念
概念
指“女同学和男同学之外的人”
指“女同学之外的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探究问题:卖茶人的回答违了什么要求,犯了什么错误?
你这里有好茶吗?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好茶”
探究与分享
“好茶”指没变质的茶
“好茶”指质量好的茶
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
“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3、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
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
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
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
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拓展】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
第二部分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探究与分享
这位楚人“弗能应”的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揭露了其论断中的逻辑矛盾。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楚人的论断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严禁触碰!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矛盾律的要求
一辆自行车被盗,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口供如下:
经查证,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探究问题:谁是作案人 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甲:我不是案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丙:乙于5天前找人买盗车。
乙:丁是案犯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丁:作案的不是我
乙:丁是案犯
这两个判断是相互矛盾的
根据矛盾律,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因为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假的口供必在乙与丁之间
因此:乙是案犯
甲:我不是案
丙:乙于5天前找人买盗车。
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
这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可以解读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
可以解读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其存续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可以解读为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指潜能),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能力又总是有限的,无限是相对于有限来讲的,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讲的。
探究与分享
自相矛盾吗?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探究问题:这个论断自相矛盾吗?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判断以下矛盾的类别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第三部分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探究问题: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它倒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探究与分享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矛盾关系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甲说:“你赞成丙捡到东西归还失主的行为吗?”
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
乙答:“我不反对。”
对于捡到东西归还失主的行为,乙的回答是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常用公式:“A或者非A”。
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一辆自行车被盗,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口供如下:
经查证,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探究问题:谁是作案人 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甲:我不是案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丙:乙于5天前找人买盗车。
乙:丁是案犯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丁:作案的不是我
乙:丁是案犯
这两个判断是相互矛盾的
根据排中律,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因为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真的口供必在乙与丁之间
因此:甲是案犯
甲:我不是案
丙:乙于5天前找人买盗车。
甲和丙的口供是假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实践的关系: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4、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方法技巧】矛盾律和排中律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框架结构
逆风翻盘 向阳而生
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