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画龙点睛说课稿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第五课《画龙点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画龙点睛》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中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以及实践创作,体会中国画笔墨的韵味与情趣,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教材中选取了多幅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等,这些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笔墨精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绘画形式和技巧,但对于中国画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绘画形式了解相对较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渴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逐步走进中国画的艺术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掌握人物画的基本绘画方法,包括人物的比例、动态、神情的表现以及笔墨的运用技巧。 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临摹或创作一幅具有一定主题和意境的人物画作品,体现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中国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绘画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笔墨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艺术创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掌握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特征、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刻画等。 学会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如中锋、侧锋、浓墨、淡墨等,表现人物的质感、体积感和空间感,使画面富有韵味和情趣。 2. 教学难点 在绘画创作中,如何准确地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气质,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形象塑造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真正做到以形写神。 引导学生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和生硬模仿。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概念、人物画的绘画方法和笔墨技巧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 欣赏法:展示大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包括古代名家作品和现代优秀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欣赏的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笔墨的运用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示范法: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演示人物画的绘画步骤和笔墨技巧的运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操作方法和要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5. 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1. 展示一幅没有眼睛的人物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缺少了什么?如果给它加上眼睛,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2.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为简笔画添加眼睛,然后展示添加眼睛后的作品,让学生对比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总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绘画中,一个生动的眼神往往能够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画龙点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画的‘画龙点睛’之妙。”引出课题《画龙点睛》。 (二)新授(10 分钟) 1. 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展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等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的形象,提问:“这些人物的外貌、姿态和表情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画家是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 教师讲解: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不仅仅追求人物外形的相似,更注重通过人物的形象、动态、神情等细节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情感世界。画家通过对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姿等微妙变化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贤愚善恶等不同的性格特征。 2. 人物画的绘画方法 人物比例:运用简单的人体比例图,向学生介绍人物头部与身体的大致比例关系,如成年人一般为七头身或八头身,儿童则为三头身或五头身等。同时,强调在绘画时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等因素灵活调整比例。 人物动态:通过展示一些动态各异的人物图片或简笔画,分析人物在不同动作下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规律,如重心的转移、四肢的伸展与弯曲等。引导学生在绘画时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动态轮廓,表现出人物的生动性和自然感。 人物神情:以眼睛为例,详细讲解眼睛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眼神的变化对人物神情表达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面部其他器官,如眉毛、嘴巴、鼻子等与眼睛的配合,共同塑造出丰富多样的表情。 3.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展示不同笔墨效果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中锋、侧锋、浓墨、淡墨等笔墨技法在画面中的运用。 教师示范:中锋用笔,线条圆润饱满,适合表现人物的轮廓和结构;侧锋用笔,线条变化丰富,可用于表现人物的服饰纹理和光影变化。浓墨厚重有力,可用于突出画面的重点部分;淡墨轻盈透明,能营造出柔和、悠远的意境。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笔墨与水分的调和比例以及运笔的速度和力度对笔墨效果的影响。 (三)欣赏与分析(10 分钟) 1. 展示多幅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中国画人物作品,包括古代文人画、民间风俗画以及现代创新型人物画等,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 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了解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社会场景,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观察画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形象塑造、笔墨运用等手段体现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人物的神态、气质和情感在画面中的具体呈现方式。 笔墨技巧与风格:欣赏作品中独特的笔墨韵味,分析画家对笔墨技法的运用和创新,感受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四)示范与实践(12 分钟) 1. 教师示范 以“一位正在读书的老者”为主题,进行人物画示范创作。 首先,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老者的大致轮廓,确定人物的比例和动态,注意头部、身体和四肢的位置关系以及姿态的自然流畅。 然后,用中锋蘸淡墨勾勒出人物的脸部轮廓和五官,重点刻画眼睛,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表现出眼睛的深邃和专注神情。接着,用侧锋淡墨画出老者的头发和胡须,表现出毛发的质感和蓬松感。 再用中锋浓墨描绘老者的衣服轮廓和褶皱,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表现出衣服的材质和光影变化。在绘画过程中,适当运用淡墨进行渲染,营造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用浓墨对画面进行局部调整和点缀,如加重眼睛的瞳孔、强调衣服的关键褶皱等,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在示范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绘画思路和笔墨运用技巧,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以形写神的理念,注重人物神情和气质的表现。 2. 学生实践 布置作业任务: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场景,运用所学的中国画人物画绘画方法和笔墨技巧,创作一幅人物画作品。可以是古代人物、现代人物,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形象。 学生开始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绘画工具的正确使用和画面的整洁卫生。 (五)展示与评价(5 分钟) 1. 展示学生的作品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或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 2. 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以形写神的表现效果、人物形象的塑造、笔墨技巧的运用、画面的整体布局和创意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评价问题,如:“你觉得这幅作品中人物的神态是否生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画面中的笔墨运用是否恰当?有没有独特的地方?”“作品的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和艺术素养。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人物画的绘画方法和笔墨技巧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中国画作品,学习和借鉴优秀画家的创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绘画水平。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将中国画的元素和技法运用到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中,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七、教学反思 在《画龙点睛》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和人物画的绘画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作出具有一定个性和创意的人物画作品,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品欣赏和讨论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能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在实践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笔墨技巧的运用上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积累创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画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