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叶嘉莹逝世(简介+颁奖词+15个写作角度及示例+精选时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叶嘉莹逝世(简介+颁奖词+15个写作角度及示例+精选时评)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叶嘉莹逝世(简介+颁奖词+15个写作角度及示例+精选时评)
【叶嘉莹简介】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1924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国教书,最终定居南开大学。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2年、2015年分别被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担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曾自言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好为人师”,二是喜好诗词。她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所以,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众多身份中,她最珍视的是教师角色。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她也成为中西文化的“摆渡人”,如辛勤的艄公,以一方讲台为舟,将一批批学子送到了知识的彼岸。世界权威汉学的马汉茂、施吉瑞都是她门下的学生。在哥大教学的第二年,她被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当时的北美是没有过的先例,“这是我一生不幸中一次幸运的际遇”。
1991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文史馆唯一的外籍馆员。2016年,她荣获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长久以来,叶嘉莹先生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她说:“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
【感动中国--颁奖词】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颁奖词如下——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15个相关主题及运用实例】
主题1:坚守初心与学术追求
她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执着。即便在困境中,她亦能“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用坚韧与毅力书写着人生的华章。正如她所言:“古典诗词的力量,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质。”叶嘉莹的坚守与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执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她用一生诠释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谛,成为我们坚守初心、追求学术的楷模。让我们铭记叶嘉莹的故事,用坚守与追求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主题2:女性风采与学术贡献
叶嘉莹先生,犹如一株傲雪寒梅,在人生的风霜雨雪中傲然绽放,尽展女性之风采。她以女子之身,怀丈夫之志,不仅在学术殿堂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坚定的信念与卓绝的才华,谱写了女性的壮丽篇章。
她曾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即便生活困顿,她依旧抱女忍泪,坚守内心的坚韧与温柔。她的学术贡献,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文化的夜空;她的女性魅力,则如春风拂面,温暖而深邃。叶嘉莹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智慧,将古典诗词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的风采与贡献,如同明珠镶嵌在人类文化的皇冠之上,永远熠熠生辉。
主题3:教育事业与个人使命
她一生以翰墨为犁,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之上,将诗词的芬芳播撒在学子心田。她历经风霜雨雪,却仍坚守着那三尺讲台,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她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雕琢与升华。她以诗词为媒,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让学子在古典的韵味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她曾言:“古典诗词的力量,能滋养心灵、提升品质。”这不仅是她对诗词的热爱与推崇,更是她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
主题4:文化传承与创新
其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熠熠生辉,绽放无尽光华。她历经风雨洗礼,却似莲花般从淤泥中绽放,纯洁而高雅,坚守着对诗词的热爱与执着。她不仅深入骨髓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和笔触,为古典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她的诗词,宛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在人们的心田,洗涤着尘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与品质。她的一生,如同一首气势磅礴的史诗,诉说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朽传奇,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
她以智慧和才情为笔,以生活与情感为墨,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她是我们心中的明珠,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她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让我们在追寻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在创新中传承民族的智慧。
主题5: 国际视野与文化交流
她以诗词为舟,穿越千山万水,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播撒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她的智慧与才情,如同璀璨明珠,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殿堂。她的声音,跨越国界,奏响了中西方文化和谐共融的华美乐章。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言:“古典诗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她以一生的坚守与奉献,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得以相互触摸、相互启迪。
主题6:逆境中的成长与蜕变
有几个人的人生像叶嘉莹这样悲苦:少年时,本该承欢父母膝下,而她却母亲亡故,父亲不知所踪;中年时,本可与丈夫相依为命,丈夫却银铛入狱,即使出狱,带给她的也绝不是温存与依靠;临近老年,总可以尽享天伦,以弥补早年的遗憾吧,可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人生每个阶段的不幸,这个女子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默默地承受。周国平说:“苦难磨纯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但是,苦难不仅没能磨钝她、毁灭她,叶嘉莹凭着坚忍的意志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英雄”,成为了一首活生生的诗!
主题7:文学与人生的相互映照
她的一生宛如一幅隽永的画卷,绘就了文学与人生交相辉映的绚烂景致。她以妙笔勾勒世界万象,用深情织就人生华章,使得每一行诗句、每一次起伏,都仿佛是她灵魂的倾诉与生命的交响。
她曾言:“文学是心灵的港湾,人生是文学的源泉。”在她的笔下,文学与人生相互映照,互为表里,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叶嘉莹教授以文学为魂,人生为韵,将二者交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她的生平,不仅是对文学与人生相互映照的最佳诠释,更是对追求精神丰盈与生命美好的永恒赞歌。
主题8: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
叶嘉莹教授,一生以学为航,以知为帆,航行在智慧的瀚海之中,是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的璀璨明珠。她历经风霜,却如莲花般不染尘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与对自我的不懈磨砺。她深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她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甘泉,让心灵在知识的熏陶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叶嘉莹教授以自身经历,诠释着终身学习的真谛与自我完善的魅力,她的人生,便是一首不断谱写、不断升华的华美诗篇。让我们以她为榜样,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绽放自我完善的绚烂之花。
主题9: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
她的一生恪守学术道德,秉持严谨学风,其崇高品格犹如明月高悬,辉映学术的星河。她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铸就了不朽的学术丰碑,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她曾言:“做学问,需心如止水,笔耕不辍。”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学术追求,更是对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深情呼唤。叶嘉莹教授以一生的坚守与执着,诠释了学术的纯粹与崇高,让我们感受到学术的庄严与神圣。她的生平,是一部赞美学术道德与学风的华美诗篇,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共同守护学术的净土,绽放智慧的芬芳。
主题10:古典诗词的力量
她以才情为笔,以心灵为墨,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诗篇。她曾深情地咏叹:“古典诗词,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是心灵的甘露。”在她的故事中,古典诗词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黑暗,温暖了寒冷。它们如同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如同烈火,点燃了人们的激情。叶嘉莹教授的一生,便是古典诗词力量的最好诠释。她以自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诗词之美,心灵之韵,让我们在繁华世界中,寻得一方宁静与慰藉。
主题1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文化魅力。
乐于奉献,知行合一,中国面孔是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叶嘉莹先生教书育人,身体力行,她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她的身上延续着千年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清丽的风韵。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她选择的更是一种骨子里的修养,在生命的末路上仍在寻找明灯,寻找星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与现代学者情怀糅合于一身的知识分子,这是她的可贵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新时代青年,须心中铭记责任,知行合一,方可有所作为。
主题12: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
鲁迅先生曾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是的,奉献有时是一种牺牲,但是,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灵魂的价值才能得以升格。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她不仅身体力行,还将毕生积蓄捐出,用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当以叶嘉莹先生为榜样,借“镜”自观,学习她的精神,把热爱、奋斗、奉献的鲜明品格刻印在人生的跑道上,为自己画好像,让爱国之行有更强劲的动力。
主题13:淡泊名利,桃李天下
自1979年,回国讲学的申请得到批准后,叶嘉莹便将自己的身心都倾注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上。她不要任何报酬,也不要任何优待,只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讲学、著书的工作中去,不遗余力地担起传承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使命。为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捐出自己的积蓄。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美,她从不自傲,总是简简单单说一句:“我是教了一辈子书,一无所长,就是个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用自己的淡泊与担当,为祖国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人才。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七十余年;诗词研究,一钻就是七十余载。叶先生心许古典诗词,一生不休,不仅使古典诗词“再生”,也将“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品格发挥到极致。
主题14:持守私心,在苦难中亭亭
顾贞观有言:“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叶嘉莹无疑是后者,是峭壁上最挺拔坚韧的一株苍松。少年丧母,婚姻不幸,老年丧女,百病缠身,身处动荡时期,不得不流离颠沛,辗转于异乡他国。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多数时候,叶嘉莹都是瘦弱而枯槁的,仿佛雪中颤枝,雨中孤叶。然而,雪落孤松,孤松挺且直;雨打青竹,青竹坚且韧。王国维那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无疑是叶嘉莹一生的真实写照。
叶先生寸心如水,恬静淡然,在走过充满曲折和泥泞的重重苦难之后,不忘初心,始终向往着、追求着个体更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自由。
主题15:热爱如炬,信仰之火
讲台上的叶嘉莹,衣着得体,气质优雅,亭亭而立,清澈的眼神里写着坚毅,方正的下颌里蓄着风雅,绣口张合间,是纸墨渲染的盛唐和妙笔独造的宋世,也是爽朗逸举的明诗和沉潜内敛的清词。难怪学生们会说,站上讲台的叶嘉莹,便是一首活生生的诗。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指引着青年们以修身矫思为弓矢,在人生定向之时奠定理想之基。 这就是叶嘉莹,一个学者,一个文人,有其卓识,更有其风骨。历尽冰霜偏未死,青云之志不肯失。
【精选时评】
1.叶嘉莹:在时代的罅隙辗转,在诗词的国度疗愈
文/土土绒
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百岁人生,堪称传奇。叶先生一生的所学所著所为,成就卓著,早有公论。在南开大学的讣告中,这样概括道:“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这一结论堪称公允。
然而,抛开事业上的成就不谈,如果我们把她放回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很多的感慨。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为伴,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这样的人物应该是花前月下、低吟浅唱,悠游自在地度过一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她的人生称得上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门第,但随着战火四起,一家人四处离散,在读中学的时候,母亲就早逝,父亲又杳无音讯,乱世之中,她只能跟随伯父伯母生活。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从家乡北平来到南京,又跟随丈夫从南京逃往上海,不久再次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然而,一再漂泊也并没有找到“乐土”,反而是打击一个接一个到来,小家庭在台湾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很快被捕入狱,叶嘉莹也频频接受盘问,并失去工作,困窘到只能带着女儿睡在丈夫姐姐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打骂妻子,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
国家动荡,社会乱离,家庭不幸,如果我们代入叶嘉莹的人生,会发现她承受的苦难如此之深重。或许,这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宿命。不久前去世的华裔女作家聂华苓,与叶嘉莹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同样从大陆至台湾,由台湾而美国,同样的婚姻不幸,只不过,聂华苓在人生的下半场遇到了灵魂伴侣保罗·安格尔,而叶嘉莹则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乱世之中的女性命运往往更为艰难,就像叶嘉莹所说:“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苦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更加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并一再展现出坚韧与才华,“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择一事,终一生,叶嘉莹是最好的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从未有所动摇。诗词不光是她的研究对象,更是一种疗愈甚至是救赎。她说: “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学之美的熏陶下,辗转漂泊的她仍能欣赏“布谷声中艾叶长”“隔帘唯爱枣花香”;正是出于对古典诗歌发自内心的爱,她才能忘记现实生活的困苦,以近乎“痴”的态度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中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也对年轻人提出了类似的期望:“我觉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年轻人尤其应该注意你自己选择进到哪个‘门’,而且应该终身持守住你的选择。”
在叶嘉莹的人生排序中,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如今,叶先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她在古典诗歌、传统文化传承上的贡献,更是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在未来必将不断展现出其价值。
此时此刻我们追忆她,既怀着崇敬,也怀着悲悯。令人惊叹的,是她在苦难中奋发,在奋发中营造了一个诗学的国度。在这个国度,她的身影散发出夺目光辉。
斯人已逝,芳华永存。
2.叶嘉莹去世:她让现代人重新感受斯文的力量 | 新京报快评
撰稿 / 唐山(媒体人)
“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没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这是叶嘉莹先生说过的话。
走过整整一个世纪,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仙逝了。她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我们该如何记住她?她的路将怎样向前延伸?
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功业,聚焦于“诗教”复兴。与当代中文系的教育相比,古代“诗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
当代中文系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注重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的学习,所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这被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批评为“貌似的博学”。
也因此,当代中文系学生掌握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对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了如指掌,擅长将审美感觉升华为理论分析,却写不好古诗,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审美趣味也不足。
“诗教”则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从具体词句、音韵入手,逐级向上,通过对古人创作技巧的反复拆解与模仿,最终实现突破。所以,古代大诗家多有传承,他们的弟子也往往以诗鸣世。
“诗教”有缺点,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规范,难普及。好师傅未必出好弟子,好弟子未必遇好师傅,“口传心授”也可能抑制弟子的创造力,使他们很难做颠覆性创新。
“五四”以降,“诗教”传统更渐行渐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自强图存才是第一要义。然而,时代在前行,历史使命在改变,今天又有重勘“诗教”的必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诗教”是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社会、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
诚然,没有李杜诗篇,何以言盛唐;没有宋词绚烂,我们为何眷恋宋朝;没有窦娥的感天动地,谁会谈到元朝;没有《红楼梦》的奇伟瑰丽,明清又是什么?王国维先生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
“诗教”不是让人会写诗、会读诗这么简单,而是后代获得身份认同、提升人格、承继前贤的必经之路。或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其中蕴含的“异代同调”的悲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嘉莹先生帮助一代人找回了对中国文化的自尊——我们有那么伟大的传统,一代代前贤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们的孤独、狂放、挣脱、悲悯、爆发与才情,如惊涛拍岸,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背负起这一切。
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学中,叶嘉莹先生也创造性地引入了现象学、新批评等当代学术方法,使“诗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台。叶嘉莹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复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偏颇,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
现代主义建立在持续的批判之上,却未许诺一个合乎逻辑的终点。因此,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教”,对于突破现代主义困局亦有启迪价值。
世界需要祛魅,以使我们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以使我们更感性。理性与感性相加,才是完整的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叶嘉莹先生用“诗教”,架设了一条通往永恒的桥。
先生虽去,但人类“生于尘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由此知传统必将回归,“诗教”必将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