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静海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静海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7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共6分)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 )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 )、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传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大家气度,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大家气度,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二、根据课内知识,完成4——9题。(共12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三玄”之一。
B.《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杨成武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C.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D.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
5.下列选项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泡(pào) 桐 庶(shù)人 勉强(qiáng) 藤蔓(wàn)
B.相(xiāng)机包围 孺(rú)子 恶(wū)施不慈 佣(yōng)金
C.长途跋(bá)涉 大瓠(hù) 一篑(kuì) 磐(pán)石
D.如履薄(bó)冰 埏 (shān) 埴 刊载(zài) 鬈(juǎn)发
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克己复礼为仁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当察乱何自起
7.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则瓠落无所容
B.我世世为洴澼絖 若火之始然
C.自见者不明 故不孝不慈亡
D.其脆易泮 当察乱何自起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合抱之木 兄之不慈弟
C.就有道而正焉 焉能攻之
D.不足以事父母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事务)
B.企者不立(踮起脚)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阻)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律,一概) 请问其目(目的)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恐惧) 复众人之所过(重复)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5分)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 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 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 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第II卷 (共96分)
13.翻译句子
(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性默写(每空2分,共6分)
14(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中的“ , ”告诉我们,真正活得久的人是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
五、阅读诗歌,完成15题。(共5分)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
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
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
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现代文,完成16——19题。(共20分)
荞花雪白
陈年喜
①西沟岭上,纷白如雪的荞麦花把我惊住了。
②农历六月中旬,山风恣意。荞麦花从山腰一直铺排到山顶,跨沟过涧,各自成片,彼此斗彩。这里是迭部县洛大乡,荞麦是这里人们的主粮。
③接我们上山的三轮车司机叫马彪,矿上的专职司机,壮硕的藏族青年,在陡峭盘绕的山道上,他把三轮车开到了四五十迈。
④这儿的荞麦主要是苦荞。马彪指着对面山顶说,山越高,苦荞越好。远处的山巅直插云雾,天地相接处,有星星点点的牦牛吃草。
⑤说话间,矿山到了。
⑥这座锑矿规模小,只有七个工人:五个洞内工,一个外勤,一个厨师。这是我见过的体量最小的矿山,但工作难度一点也不小。柴动空气压缩机工作了太多年份,缸体已严重老损,矿洞延伸到了百多米,再往前,山体就要穿了,那边是藏民们的神山。
⑦原来的两个爆破工因病不能再干了。我和小康接手他们。小康是我的徒弟,我们一起辗转过很多地方,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青年,我则从小陈变为老陈。
⑧一半废弃的渣坡被山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荞麦,得炸药药末滋养,枝叶异常壮硕,它们顺着坡势一直爬到洞口边。洞内每爆破时,巨大的气浪卷着尘屑冲出洞口,在荞花上撒一层粉灰,然而过上一夜,山高风疾,它们就又清洁如初了。
⑨每天,在等待洞内爆破后尘埃落定的时间里,我和小康就坐在坡边看荞麦花。荞麦花并不都是白色的,也有粉红色的,它的粉红又与桃花的粉红不同:桃花的粉红有些轻佻,有些炫耀;荞花的粉红则显得心无旁骛,完全是为了传粉结籽而存在。荞麦花期很长,从农历的五月一直开到十月,早开的荞花已经籽粒成熟,后面的还在次第开放,给人们一种永不凋败的错觉。
⑩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看到这些荞麦地的主人,藏民们居住在更高更远处,生活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里。而荞麦也一直按照自己的秩序和节律生长、成熟,从不因为无人照顾而荒疏。
矿场扩容,活承包给了马彪。干活的是一群当地妇女,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妇女干活,而且是重体力活。她们带来了两辆架子车,几把镐,几只锨,任务是把一片缓坡铲平,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所有的活计里,挖土、铲土、砸碎石头都不难,难的是拉车,一车土上千斤,而山势又陡,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沟。拉车的女人叫苦荞,是其中唯一会说普通话的人。
苦荞专门拉车倒土,这一车拉走,那一车又满上了。车到坡边,两臂猛地一抬,腰身猛挺,一车土哗地就倒下了山坡,车子停止得恰到好处,不前一寸不后一寸,再一拧背,车子就收了回来。
干重活的人都能吃,工人灶上主要吃米饭,炒土豆丝或拌黄瓜下饭,女人们都能吃两碗,菜总是不够。苦荞不好意思去抢菜,端一碗白米饭坐在角落吃。爆破工有专门的菜盘,我和小康吃不了,就招呼她来夹菜,她好久不敢伸一下筷子,越劝越不敢动,嘴也不敢大张。
马彪说苦荞是个苦命的女人。三年前,丈夫在合作市做建筑工,给高楼刷墙外漆,出意外去世了。她有一个女儿在县城读初中,成绩年年班上第一。
八月十五,月亮挂在西沟岭上,又大又圆,似乎触手可及。月光柔亮,西沟岭也柔软了。这个时候,荞麦熟了,矿场也快完工了。
藏民们从四面八方下来收割荞麦,他们赶着牛车,开着三轮,骑着摩托,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深秋了,甘南的山色依旧苍绿,山雾已不再那么厚重,山巅从云里露出来,牦牛群朦胧又清晰。据说,山那边一侧,就是千丈雄关铁尺梁。
一次,我连着几日高烧不退,小康推门进来,拎着一个头巾包裹的包,说是苦荞专门托人送来的。
打开来,是一卷荞面卷,一瓶荞花茶。荞面卷纤薄,渗透在墨绿的荞面颗粒里,茶还温热,荞花在茶杯里浮沉。我咬了一口饼,喝一口荞花茶,有一股说不出的清香和苦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尝到荞麦的味道。
我们一群异乡人在西沟岭上一直工作和生活到了第二年四月。时光荏苒,而今,那轮仿佛近在咫尺、美得无可比拟的月亮依旧常在我眼前,而那漫山开放的荞花,就是西沟岭上的另一片月光。
17.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西沟领上的荞麦花,洁白如雪,从山腰铺排到山顶,到处都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作者极度的震惊。
B.荞花花期长达半年,从五一劳动节一直开到十一国庆节,颜色丰富,十分好看。
C.荞麦地的主人因住在山的更高远处,有着其他的农活要做,因此无暇照顾荞麦,荞麦自由的生长。
D.“我”高烧不退,苦荞听闻后托人捎给我荞面卷和荞花茶,带给我莫大的慰藉。
E.文章以“荞花”为线索,以花喻人,赞美了底层劳动者勤劳、顽强的美好品质。
18.概括拉车女工苦荞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整本书阅读(共4分)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C.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石榴裙是薛宝琴送的,最早提到将黛玉许给宝玉的是凤姐。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正面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E.《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八、作文(共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2分)【答案】C 第一空,“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故应选择“不由自主”。
第二空,“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故应选择“蓬头垢面”。
第三空,“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
第四空,“失色”,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故应选择“失色”。
故选C。
2.(2分)【答案】A 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排除BD。
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排除C。
故选A。
3.(2分)【答案】D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句式杂糅,“还因为……所致”,句式杂糅,删去“所致”,且前文是“之所以”,后面应该用“(还)因为”搭配。
故选D。
4.(2分)【答案】B 《杨成武回忆录》错误,应该是《聂荣臻回忆录》。
5.(2分)【答案】C
6.(2分)【答案】B
7.(2分)【答案】A
8.(2分)【答案】D
9.(2分)【答案】A
10.(2分)【答案】B 句意: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始于至粗”和“极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每句都应该独立成句,排除CD;“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以各自断开,排除A。
11.(2分)【答案】C “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
12.(2分)【答案】B “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可知,古代圣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
13.(共9分)
(1)庄子说:“先生确实在使用大的东西上笨拙啊!” (3分)
(2)假如让天下(的人)都互相亲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顺的人吗?(3分)
(3)如果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没有什么不做的了。(3分)
14. (共6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2分)【答案】D “以景结情”有误,尾联没有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尾联没有写景,抒情较为直接,属于直抒胸臆,抒发漂泊之愁苦。
16.(3分)①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
冷寂。②抒发了诗人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译文:行舟江中,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偌大的钱塘江边,哪里才可以系船登岸?我只得迎着萧瑟秋风、冒着淅沥秋雨,在茂密树林间露营;失群的孤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境遇,对着孤灯我彻夜难眠。树叶刷刷突然离枝而落,那是沉重的愁绪所致啊;思乡的梦啊,随着江水滚滚流向远方。多想让酒去化解一切,可哪里又能沽得?只好在轻轻的吟唱中寄托自己漂泊的愁苦吧。
赏析:《夜泊钱塘》是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何处可维舟?”想要落脚休息,可是偌大的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17.(4分)【答案】BC
【解析】B.“从五一劳动节一直开到十一国庆节”错误。开花时间是农历五月到十月。
C.“有着其他的农活要做,因此无暇照顾荞麦”错误。荞麦地的主人有着其他的农活要做,无暇照荞麦,原文未提及。原文第⑩段是说“我们很少看到这些荞麦地的主人,藏民们居住在更高更远处,生活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里。而荞麦也一直按照自己的秩序和节律生长、成熟,从不因为无人照顾而荒疏”。
18.(6分)①吃苦耐劳,勤劳能干。②心地善良,感恩。③淳朴羞涩。(结合文本分析略)
19.(6分)①运用排比、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藏民收割荞麦的热闹场景。
②整散结合,整句轻快,散句舒缓,错落有致,具有韵律美。
③口语与书面语结合,通俗而不失雅致,“地下冒出来”的口语富有生活气息,“山色依旧苍绿”等显得典雅庄重。
④有画面感,苍绿的山色、云雾、牦牛等景物,描绘出西沟岭如画的自然风光。
(每点2分,写对3点即可给满分)
20.(6分)①照应题目、开头,使文章结构圆合,富有回环之美。
②将荞麦花比作美好的月光,富有诗意,表达出对自己曾经生活、工作的藏区自然美的由衷赞叹。
③由实而虚,升华主旨,由荞麦花到苦荞,表达对藏区人情美、所孕育生命的坚韧美的深情赞叹。
21.(4分)【答案】BE 解析“B.贾探春改为史湘云,E.林黛玉改为薛宝钗。
22.(50分)材料以“松弛感”为话题。首先理解“松弛感”的内涵,“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松弛感”是应对当下焦虑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内卷”成为新常态。生活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车轮,我们一直在被车轮转起的漩涡裹挟着往前走。当我们停下时,总是担心自己会跟不上,亦或是被淘汰。不管干什么,都没办法沉浸其中,整个人都是紧绷的。而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松弛感”既不是强调“对抗”,也不是鼓励彻底放弃的“躺平”,而是为无处宣泄的复杂情绪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松弛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接受和推崇。材料列举了学生对待“松弛感”的不同观点。有人推崇松弛感,有人反对松弛感,有人认为当分情况做论断。其中第三种观点比较有辩证理性,当奋斗时,绝不松懈,当放松时也要适时放松,松弛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松弛感”,指拥有明确的志向之后,身心的平静放松,不焦虑;心态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动上的松懈,适时充电不妨碍前行的进度;“松弛感”代表着一种淡泊的胸怀,有所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最后阐述生活中如何做到既保持松弛感,又不消极处世。
立意提示:
1.张弛有度,成就从容人生。
2.松弛之间,行稳致远。
3.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例文】 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风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颜渊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保持从容淡定的心境。而我们也可从前人的生活态度中得到许多启发,依我之见,我辈生活在当下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亦当拥有身心的平静,对诱惑的淡泊自守,以松弛的态度笑看人生的风云起伏。
松弛感”,指拥有明确的志向之后,身心的平静放松,不焦虑,不纠结。当今社会既是机会众多,也存在许多的诱惑与暗流。在面对来自外界的考验时,保持内心的淡泊自守,不慌张,不急躁,从容不迫。昔有颜回,有志于求道,故饭蔬食饮冷水,也能找到真趣;再有苏轼即使身贬万里之外,也能保持松弛的状态,他在黄州时写下《赤壁赋》等名篇,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是何等的洒脱与豪迈;如今也有樊锦诗这样的学者,甘愿抛弃都市的繁华,扎根于穷边荒漠,以松弛的态度面对物质的匮乏,却在敦煌学的研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贤人志仕,都展示予我们何为“松弛感”,那就是一种因心中有值得追求的目标而油然而生的淡定与从容。
有人以为,“躺平”也是松弛的表现,他们丧失上进心,浑浑噩噩,以“佛系”“摸鱼”,我以为这并不可取。“躺平”使个人沉沦于毫无斗志的境地,“混吃等死”,于国于家毫无贡献。我以为,躺平青年应该看到,时代风云涌动,我们应该在这个时代里保持松弛的心态,但行动却应进取向上。然而,当下亦有另一现象,即“内卷”造成的过度焦虑。他们过度在意行动的结果,“结果主义者”常常会忽略行动本身的意义,于我之见,行路之间邂逅的花朵,有时比终点更为曼妙,了解这一点,才能在行路之时,“以中有足乐者”,始终保持松弛感。
因此,要保持松弛,惟有回到本心,修炼身心,抛却荣辱,超越俗世的尘嚣,这样,才能在喧闹的世间,拥有一份松弛的本真。2022的冬奥会上,谷爱凌取胜的原因之一,便是在赛道上保持松弛。最后关头,她没有选择保险的动作,而是以放松之态,投入自我挑战,反而转败为胜。揆诸现实,即使面对千钧的压力,我们也应也要泰然自若,舒适自然。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内卷的时代,我们行于人生的路途,我们不妨享受松弛感,不必过分计较结果,也不必与他人盲目攀比,以恬淡自守的心态渡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
参考译文:
(一)
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 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没有什么不做的了。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 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 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 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 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 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 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 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 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 ,是教养的意思;‘校 ,是教导的意思;‘序 ,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 ,商代称‘序 ,周代称‘庠 ;‘学 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个新的邦国。 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