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 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门径。2.通过阅读书中精彩片段,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初步了解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2.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教学准备1.《朝花夕拾》读本。2.浏览目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3.阅读《小引》,画记有感触的句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还记得他吗?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明确: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他见多识广,会捕鸟、会刺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伴随着他的成长岁月——多年后,他把其中最有趣的、总让他回忆的人和事写进了一本书——《朝花夕拾》。二、课堂活动读前热身:了解“整本书阅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语文课上接触到读“整本书”,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要读哪些整本的书?要怎样来读整本的书呢?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1.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读一篇课文和读整本有什么区别?仅仅是篇幅的差距吗?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叶圣陶读整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2.初中时期我们将要读哪些书呢?你了解这些书吗?跟同学简单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类型 作品诗歌集 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艾青诗选》 《唐诗三百首》散文集 鲁迅《朝花夕拾》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传》 老舍《骆驼祥子》 夏洛蒂 勃朗特《简 爱》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高尔基《童年》传记 罗曼·罗兰《名人传》革命文学 纪实文学: 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小说: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化论著 《经典常谈》3.了解整本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的“阅读指导”部分,理解归纳精读、略读、浏览各自的特点、具体方法。想一想,我们想从《朝花夕拾》达到以下目的应该采取哪种读书方法:(1)想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2)想了解这本书包含的篇章内容。(3)想知道这本书中写到了哪些人物。(4)想深入品读书中的长妈妈这个人物。(5)想从这本书中看到鲁迅的生活轨迹。(6)想体会鲁迅在写这本书时候的心理状态。(7)想学习鲁迅先生对人物的生动描写。交流展示:精读——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广泛的联想细品读懂,揣摩语言之意;精思读深,理解情感倾向;鉴赏读透,思考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以上4、6、7可采用精读)略读——粗略地阅读以粗知大意,观其大略,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尽量用最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以上3、5可采用略读)浏览——快速扫视、有意跳读,以抓住关键信息,求得更高的效率。了解全书基本面貌,迅速定位所需内容;先阅读书的各个部件,如序言、目录、后记等,对全书的创作背景、内容主题有大致的把握,然后快速翻阅全书,可以略过与阅读目的无关、自己不感兴趣或觉得不好理解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阅读。(以上1、2可采用浏览)任务一:借助目录及《小引》,初探作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我们在进入具体篇章之前,先借助目录及《小引》,来了解它的主要内容和背景。活动1:读目录,猜内容,明顺序(1)一本书的目录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前可以先浏览目录。请大家打开《朝花夕拾》,对照目录,根据出示的插图,找出对应篇目。(2)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十篇文章进行分类。预设:写人:《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记事:《父亲的病》《琐记》《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议论:《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写民俗:《无常》《五猖会》写书籍:《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3)探究写作顺序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根据文题,我们能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那么,鲁迅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十篇文章的呢?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对照目录,寻找答案。出示: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琐记》③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琐记》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藤野先生》明确:“百草园”“书塾”“南京”“日本”“东京”“仙台”,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小结:《朝花夕拾》以时间推进和地点转换为序:鲁迅先生回忆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这一时段的求学经历。他在三味书屋里启蒙,后前往南京、日本学习,一路奔波,一路追寻一路成长。走进《朝花夕拾》,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先生一直在追寻什么。活动2:读《小引》,品书名,知背景除了通过目录了解书的大致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书的前言来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有一篇《小引》,请你默读《小引》,思考问题:《朝花夕拾》和原题《旧事重提》哪个更好?为什么?鲁迅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内心的状况怎样?交流明确:(1)改题更好。运用比喻,“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象,所以这里寓意“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朝”与“夕”有时间上的对比,寓意在中年的时候,再去回忆过往之事,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展示片段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分析:从纷扰的现实中寻找闲静。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分析:从无聊的现实中寻找意义。他展开回忆,把那些温馨的时光诉诸笔端并回味咀嚼。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分析:作者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间隙创作的《朝花夕拾》。(3)他遭遇了什么呢?来看看写作背景。(提供鲁迅成年经历的资料)引导讲解: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这三篇文章与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后来均收入《朝花夕拾》。8月,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他在这里见识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并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教授的课程倾注了全力,他上课很受学生欢迎。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五篇散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小结:在《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里,鲁迅先生追忆了年少时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既有温情也有批判,既描写个人生活,也体现了某些社会状况,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任务二:阅读精彩片段,感受作品魅力《朝花夕拾》前七篇主要记录童年在家乡的生活。后三篇主要记录外出求学及回国之后的事情。浏览《朝花夕拾》,任选你感兴趣的一篇,找到你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勾画批注并与同学交流。说说作品让你感触最深的点。总结参考:1.读出童趣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狗·猫·鼠》这是鲁迅童年时养的宠物——隐鼠。文中对它的生动描写让我体会到鲁迅在童年生活的趣味。鲁迅的童年发生了太多有趣的故事,他在绍兴的百草园享受着大自然的厚待,周围的草木动物都是他快乐的源泉。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阿长与〈山海经〉》这是鲁迅童年时读的书中的片段。文中对它的叙述让我体会到鲁迅从读书中体会到的乐趣。小结:《朝花夕拾》很不一样,在这里,鲁迅养宠物、玩虫子、摘果子、看神奇的绘图书……这充满童趣的生活让人无限向往。2.读到有趣的特色民俗除此之外,一些更奇特、更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也让人好奇不已。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五猖会》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无常》迎神赛会、无常鬼,这些江南民俗文化,熏陶了他的心灵,质朴善良的家乡人也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3.读到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人和物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弱者的坏脾气相同。——《狗·猫·鼠》作者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猫。猫在他的眼里根本不是可爱的形象。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4.感受犀利的批判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小结:书中有童年的乐趣,有不同的人物,有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犀利的批判和作者的思考。当中年的鲁迅回过头来看少年的自己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许?只有真正走进文字,你才能找到答案,才能真正了解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任务三:明确阅读主题任务,制订阅读计划我们要在一周内完成通读及教材上提出的三个专题任务,请你结合不同的阅读方法,及阅读评价表,制定一个阅读计划。1.明确任务(1)鲁迅生活的“那些年”《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抄出来的片段,展现了他的一段段人生历程。浏览全书,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小组合作,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2)鲁迅笔下的“那些人”《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些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有些带给他情感的慰藉,有些对他精神的成长产生过影响,还有一些仅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精读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为他制作“人物名片”。(3)鲁迅心中的“那些情”《朝花夕拾》写人记事,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有深厚的情感,文章也就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感彩。如写长妈妈、藤野先生等,笔下常带温情,寄托着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写《〈二十四孝图〉》等,难抑怒,不得不对封建道德作出最猛烈的抨击;写范爱农,则在对故友的缅怀中,又蕴含着社会批判的锋芒。阅读《朝花夕拾》,梳理鲁迅对各种人与事的情感态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和他交流你对他的理解,以及从书中获得的人生启示。2.主题阅读方法略读+精读:围绕主题先进行略读,定位选取相关内容,再针对选定内容进行精读探究。3.阅读计划日期 阅读内容 问题与收获 句段摘抄三、课堂小测根据略读印象,完成下面的连线题,将篇名、主要内容及创作地点组合在一起。四、课堂小结1.了解《朝花夕拾》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2.《朝花夕拾》概况——通过目录和《小引》把握内容概况3.发现《朝花夕拾》精彩之处——写童趣、写文化、写求学、写人、写情感4.制订《朝花夕拾》阅读计划——通读基础上精读五、布置作业1.完成全书基本概况思维导图,将成果分享在班级空间。2.根据阅读计划,完成周内阅读打卡任务。3.准备主题讨论课1——归纳各篇大意,梳理鲁迅生活历程。附:鲁迅生平资料时间 年龄 背景事件1881年 1岁 幼年与少年时期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86年 6岁 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1892年 7-12岁 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在塾中,课余喜描画,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此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1893年 13岁 曾祖母卒,祖父因事下狱,父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数年。1896年 16岁 父亲去世,年三十七。家境益艰。1897年 17岁 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家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898年 18岁 奋力求学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树人。1899年 19岁 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便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1901年 21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1902年 22岁 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4年 24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去世。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与藤野先生相识。1906年 26岁 二赴日本,终止学医,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1909年 28岁 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 30岁 困顿迷茫 祖母蒋太君卒。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 31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后发表于《小说月报》。1912年 32岁 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抵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1917 37岁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两年前起搜集研究拓本。1918 38岁 文坛先声 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上,抨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1920 40岁 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六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九月,发表小说《风波》。1923 43 小说集《呐喊》出版,年底,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1924 44 七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十一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1925 45 民主战士 “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1926 46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胜诉。 三月,“三一八惨案”发生。四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八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十二月辞职。1927 47 一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五月,编订《朝花夕拾》。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1929 49 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50 左联盟主 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三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与瞿秋白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1931 51 柔石被逮,离寓避难。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1932 52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避居内山书店、英租界内山支店。十一月赴北平,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讲演。1933 53 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不顾危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1935 55 译果戈里《死魂灵》。《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印成。续写《故事新编》。1936 56 十月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朝花夕拾》导读课 同步测试(含答案)一、填空(22分,每题2分)1.《朝花夕拾》的作者是 _________ 。其中主要作品在结集出版前,曾在_______连载,总题为《_________》。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_________》和《_________》,之后将整个集子更名为《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正文共______篇文章。2.《朝花夕拾》是____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朝”是“____”的意思,“夕”是“____”的意思。其中全用第____人称叙事,回忆了童年、少年和_______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二、选择(16分,每题2分)3.鲁迅先生的籍贯是( )A.浙江杭州 B.浙江绍兴 C.福建厦门 D.浙江温州4.《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 ) A.创作过程 B.编纂过程 C.出版过程 D.构思过程 5. 《朝花夕拾》中不是写作者童年生活的作品有(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阿长与〈山海经〉》 C.《五猖会》 D.《范爱农》6.《朝花夕拾》中作者写了一本让他自己先喜欢后讨厌的书是( )A.《鉴略》 B.《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天演论》7. 《朝花夕拾》中未记述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的作品是( )A.《狗·猫·鼠》 B.《琐记》 C.《藤野先生》 D.《范爱农》8.作者写作《朝花夕拾》的地点不包括( )A.医院 B.厦门大学图书馆 C.老家绍兴 D.木匠房9.《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是( )A.晚清 B.辛亥革命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0.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三、简答(40分,每问10分)11.在小引中,鲁迅先生说“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他们”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12.《朝花夕拾》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方面?13.概括写出《朝花夕拾》中其中一篇的主要内容。四、综合运用(12分,每题3分)14.班级阅读小组成员打算制作回忆性散文阅读策略指南,并在名著阅读分享活动上展示,请参与他们制作前的头脑风暴。小龙:阅读《朝花夕拾》,我们除了可以运用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外,还有什么阅读好方法吗?小语:“回忆性散文”呈现出双重视角,即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两个视角下的“我”由于时空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双重视角下的对照阅读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例如百草园对于成年的鲁迅而言,“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对于儿时的鲁迅却是乐园,表达出作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文:的确,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儿童视角下的阿长粗俗、愚昧、迷信,但对“我”关心爱护有加,作者表达了对她的(2)________之情。而在成人鲁迅视角下的阿长身世坎坷、悲苦不幸。小岩:我觉得,对同一部作品可以用双重视角对比阅读,对不同作品中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件或场景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区分其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例如,我们要分析衍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将《父亲的病》和《(3)________》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整体形象;也可以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中的(4)________和藤野先生两位老师对鲁迅的影响进行对比阅读,以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小龙: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受益匪浅。相信我们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后,能消除经典与现实的隔膜,在经典作品中读出新颖真切的感受。【参考答案】一、填空1.鲁迅;《莽原》;旧事重提;小引;后记;十。2.回忆;早晨;晚上;一;青年。二、选择3.B4.B5.D6.C7.A8.C9. C10. A三、简答11.他们指的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正如儿时吃过的故乡美味虽然久别之后再尝觉得味道一般,再没有曾经体会过的那种鲜美可口的感觉,但在记忆里,过往的事物依然保留着曾经的样子、味道。“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过去已经逝去的人、事、物的追忆与怀念。12.示例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对童年、亲情、师生情、朋友情的怀念;对扭曲的人性、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制度、思想的揭露和批判;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悲悯,对父亲的忏悔等。13.示例《父亲的病》写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四、综合测试14.(1)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怀念 (3)琐记 (4)寿镜吾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同步测试 含答案.doc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