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校际联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校际联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资源简介

仁寿县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 Na 、Cl 和蛋白质
D. 血浆可经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也可经毛细淋巴管壁渗入到淋巴液
2. 内环境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的部分组成,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由①渗入②的物质大部分被重新渗回①
B. 与①相比,②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C.①流经③时,①中的O2和CO2的含量均会增加
D. 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3.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呼吸作用的酶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 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
C. 该“媒介”中含有多种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该“媒介”相对稳定状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
4. 某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一次较长时间的徒步游学后其脚掌磨出了水疱,但过几天后水疱自行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 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与淋巴液、血浆的体积之和大于细胞内液
C. 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5. 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②
D. 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成分,与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成分相同
6.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C. 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处于稳定时,机体不会患病
D.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7.此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成分(mL/L) Na+ K+ Ga2+ Mg2+ Cl﹣ HCO3﹣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27.00 6.00 16.00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30.00 7.50 1.00
④ 10.00 143.00 2.50 10.45 25.00 11.00 ﹣ 47.00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②属于血浆,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③的增多
C.口服药物后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途径一般是②→③→④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8.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
C. 到达高海拔地区感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引起中暑
9. 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进而引发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维持酸碱平衡。然而,当呼吸系统出现问题,如肺炎、哮喘等,或精神性过度通气、代谢旺盛等情况,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碱性物质过多,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也称过度通气综合征、呼吸神经综合征、高通气综合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热时机体通气量明显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B.麻醉药、镇静剂等使用过量会抑制呼吸中枢活动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C.肺部疾病如肺水肿、肺炎等会导致机体通气不足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D.高原上因缺氧而通气过度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纯氧治疗
10.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③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④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⑥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 ⑤⑥
11.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但单独的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如果之后只出现铃声而没有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条件反射消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
②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③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④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12. 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神经
B.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
D.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13.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由脑中的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B. 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效应器是唾液腺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退,条件反射维持需要用非条件刺激强化
14. 刚生下来的婴儿视力很弱,随着天数和月龄的增长,宝宝逐渐看得见活动着的物体和大人的笑脸,如果将手慢慢逼近他眼前,他就会眨眼。这是宝宝能看到一些物体的证明,这种眨眼叫‘眨眼反射’。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脑干中有控制呼吸、体温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 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 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15. 关于神经细胞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K 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B. 内环境Na 浓度降低,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
C.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16.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17. 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据图示判断,说法错误的是(  )
A. 服用可卡因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会增多
B. 吸食毒品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C. “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
D. 多巴胺通过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
18. 研究者发现,Ca 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 Ach)作用于A( Ach受体兼Na 通道) 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 通道) 打开,肌质网中 Ca 释放,引起肌肉收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的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部分
B. 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能检测到乙酰胆碱
C. 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由正电位转变成负电位
D. 当乙酰胆碱( Ach)作用于A后,迅速被胆碱酯酶分解
19.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
B.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机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0.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进入人体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稳定的铅化合物,分布于人体的多种组织细胞中。铅可导致神经组织的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发生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化,进而影响这些细胞器的正常功能。但这些改变不会直接影响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
A. [H]与氧结合生成水并形成ATP的过程
B. 在相邻两个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C. 神经递质的合成、加工和释放
D. 神经元缺氧时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
21.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
(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和 ,两者之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的含量不同。
(2)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由此可推测头孢类分子是通过 ,造成乙醛积累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 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缓冲对最重要的是 。
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 。
2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环境的O2可以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而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这说明内环境可以作为 的媒介。
(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原因是在海拔升高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 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稳态。而进入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却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这说明 。
(3)研究表明,人体缺氧时体内的脯氨酸羟化酶无法发挥作用,会使低氧诱导因子(HIF)不被降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据此研制的加快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答出两点)。
(4)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从氧稳态调控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员前去训练的原因是 。
23.图中甲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示意图,乙表示是脑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图甲中反射弧包含 个该单位。
(2)图甲中的效应器是由 组成。
(3)中枢神经系统除图乙所示结构外还有 ,能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图乙中的 (填标号)。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还包括 系统。
(4)某人喝醉后,走路摇摇晃晃,是因为酒精麻痹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
24.当人摄入食物过多时,过量的血糖会转化为脂肪积聚在体内,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下丘脑存在着两个调节饮食活动的区域——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下图是下丘脑的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的部分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当摄食过多时,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促进胃肠蠕动,以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此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是 。
(2)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饱食中枢兴奋后使人产生饱腹感,此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 。
(3)图中①处的信号转换形式是 ;③是突触后膜,在突触结构中,其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 。
25.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名渐冻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性疾病,主要对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以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造成损伤。图甲为该病患者体内部分生理过程,①~⑤为相关物质或结构,NMDA为相关受体,图乙为正常人体受刺激时该处神经纤维膜内Na+含量变化和膜电位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谷氨酸为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理由是 。
(2)图乙中代表神经纤维膜内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为 (填“I”或“Ⅱ”)。研究发现,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C点 (填“上移”或“下移”),使神经元内渗透压 (填“升高”或“降低”),最终水肿破裂所致。
(3)新发明的牛磺脱氧胆酸和苯丁酸钠的复合制剂(AMX0035)能显著减缓ALS的发展进程。现以小鼠离体神经细胞、高浓度谷氨酸溶液、神经细胞培养液、AMX0035溶液为材料,验证AMX0035具有可以减轻由谷氨酸积累而造成神经细胞死亡的效果。请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仁寿县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
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BADBA DCBAC ACDCA CDBCD
二、非选择题
21、(1) 组织液 血浆 蛋白质
(2)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4 组织液 HCO3-/ H2CO3
(3)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渗透吸水
22、(1)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3)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4)该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应。
23、(1) 神经元 3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3) 脊髓 ③ 外周神经
(4)小脑
24、(1) 副交感神经 神经递质
(2) 不属于 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3) 电信号→化学信号 细胞体膜或树突 只有突触前膜中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包裹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5、(1) 流动性 兴奋性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NMDA)结合,引起了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
(2) I 上移 升高
(3)实验思路:将小鼠离体神经元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在甲、乙、丙三组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神经细胞培养液,甲组不做处理,乙组加入适量高浓度谷氨酸溶液,丙组加入等量高浓度谷氨酸溶液和适量AMX0035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并计算三组神经细胞死亡率。
预期结果:乙组死亡率高于丙组,丙组死亡率高于甲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