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茶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茶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2.品味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难点:分析《茶馆》中的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话剧《茶馆》。茶馆创作于 1956 年, 1957 年7月初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1958 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部著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曹禺
《茶馆》“剧本才三万字,就写了50年70多个人物。精炼程度真是惊人!虽然是旧时代的葬歌,但爱憎是分明的。特别是透露了作者对于剧中并没有出现的新社会的爱。”
——陈白尘
《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王 蒙
1958 年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引起轰动。 1980 年,《茶馆》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被西方观众誉为“带有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戏剧的奇迹”,为中国画剧赢得了世界声誉。至今,《茶馆》上演 60 余年,仍然受到观众认捧,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初步感知
1.《茶馆》剧情简介:
《茶馆》在结构上分为三幕,他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 50 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伐失败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防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共同组成一幅幅真实和生动的历史画卷,形象的表现就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阅读文本,简要概括节选第一幕呈现了哪些内容,并讨论探究其深意。
(可分析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语言、动作等,来找情节背后的深意)
明确:(1)马五爷施威 →(帝国主义的势力庞大)
(2)康六卖女 →(农村经济凋敝)
(3)常四爷骂洋货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4)鸽子之争 →(达官贵人精神的空虚)
(5)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家兴起又渺茫)
(6)秦庞交锋 →(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的对垒)
(7)茶客对话 →(维新运动脱离群众)
(8)庞太监买妻 →(封建统治的荒淫)
(9)常四爷被抓 →(高压政策,言论不自由)
总结:《茶馆》由众多人物生活场景罗织而成,共同组成了时代的剪影,反映了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从而告诉人们这样的社会一定会灭亡。这正是老舍创作《茶馆》的根本意图。
二、深入文本
3.小组讨论:《茶馆》在有限的篇幅里塑造了茶馆老板、民族资本家、太监、教士、农民、打手等各色人物70余人。通过“人像展览式”的创作方法,展现了动荡年代里的人物群像。《茶馆》第一幕(本课)中提及了哪些人物?其身份和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有何象征意义?相互讨论研究,并完成表格。
人物 身份 特点 象征意义
王利发 裕泰茶馆 老板 胆小自私、精明干练、善于应酬 旧社会小商人的代表,广大市民的典型
康六和康顺子 乡妇和小妞 贫农 走投无路,贩卖女儿 农村经济凋敝情况下穷苦人民的代表
李三 裕泰的跑堂 勤劳朴实、心眼好 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
老人 贫困的孤寡老人 卖牙签、胡梳等小东西为生,却无人问津 百姓谋生艰难
唐铁嘴 靠算命为生的江湖骗子 油嘴滑舌 骗吃骗喝 反映了社会中的迷信落后思想
松二爷 旗人 游手好闲、胆小怕事、善良重情义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
常四爷 旗人 刚毅倔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但观念落伍。 爱国之士,代表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仲义 裕泰茶馆的房东 自负潇洒,意气风发,有拳拳的报国之心 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刘麻子 拐卖人口的无赖 贪婪自私 利欲熏心 旧社会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的代表
庞太监 宫中的太监 荒淫腐败 反映宫廷生活的糜烂
小牛儿 庞太监的书童,小太监 年纪小,十多岁 反映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
二德子 打手 狐假虎威 欺软怕硬 鱼肉百姓的典型
马五爷 洋奴 吃洋饭 信洋教 说洋话 帝国主义势力的走狗
黄胖子 流氓头子 虚伪 地痞流氓的典型
宋恩子 吴祥子 侦缉 贪婪蛮横、阴险狡诈 反动统治的工具
4..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第一幕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么,第一幕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 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明确:《茶馆》第一幕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兴风作浪、作威作福。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5.《茶馆》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作者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他们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剧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时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等。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一德子、马五爷、老人。
6.. 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结合课文谈谈话剧的语言特点。
明确:
(1)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 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 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又如,听了刘麻子与康六的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 ”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 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的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2)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欲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 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
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 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例如:
①轰出去!
②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③哪位行行好 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④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
(3)对话中显性格
例如,秦仲义向王利发提出:“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 ”王利发的答话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是问提多少,却说“二爷,您说的对”,还说“太对了!”并竭力奉承,说:“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嘛!”在秦仲义面前王利发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作者用精彩的语言刻画了王利发的“滑”。
总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的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却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茶馆》中的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7.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座“茶馆”?
补充资料: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多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明确:
(1)作者采用了“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为了表现50年的风云变化,作者避免正面地直接描写政治生活,而是选择从“侧面”和“小人物”的角度入手,并把人物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而“茶馆”作为公共空间,人物陈杂,各色人物聚集其中,通过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2)茶馆的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改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结尾茶客“将!你完啦!”等台词,也表现出“葬送三个旧时代”,以及革命必然到来的思想内涵,传达出作者对不公正社会的憎恶。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对话不仅代表着不同团体、不同阶层间的对垒和博弈,其先后出入茶馆的心理变化,也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轨迹,例如《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性格的深层结构和最终的结局,体现了三种处世哲学在现实中的处境,即苟安的碰壁,实干的破产和德行的衰败。而剧中作为次要人物先后出入于茶馆的五对父子,则侧面呈现了国民的劣根性。由此,体现了作者对于民族心理的深切关切,对探寻民族振兴之路的思考。
8.作为戏剧名作的《茶馆》与《雷雨》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方面有何不同?
明确:
(1)结构不同一散一紧。《茶馆》为“卷轴画式”结构,剧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作者只是截取了众多人物在茶馆中活动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雷雨》采用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手法,把“现在”和“过去”交织一起,充分表现了周、鲁两家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
(2)矛盾冲突一弛一张。《茶馆》里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也没有过多的正面冲突,他们与茶馆的兴衰无直接关系。剧中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老舍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雷雨》中的冲突则是尖锐的。周朴园与传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等等。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该剧以复杂的戏剧冲突揭露了封建资本主义大家庭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各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三、总结拓展
9.总结
《茶馆》中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时代滚滚如流,世事千变万化,谁也无法行云流水般地过完一生。他人的刁难,处境的恶劣和生存的压力,总能轻易淹没在风浪中挣扎的小人物。然而,没有不拂晓的夜晚,也没有熬不完的苦难。”
如诗人金子美铃所说: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2. 《茶馆》展现了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半个世纪的风云历程。你认为建国后在“裕泰茶馆”这一公共空间里可能会上演哪些故事?“裕泰茶馆”又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在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并进行续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