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3.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彩。4.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学难点: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时,在欢迎宴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问他“冯先生,贵国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反问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冯骥才先生幽默机智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确实,我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的确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我们在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时,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会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那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寻找答案。一、初步感知1.“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师生交流讨论后。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2.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 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3.作者运用什么文体来论证“拿来主义”?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文本,看看作者如何论述拿来主义深入研读1.何为拿来?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论点即第7段里的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单说就是“拿来主义”。②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了几个“主义”?他们的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什么?做法 表现 实质 危害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不来 排外 给枪炮打破大门——鸦片战争 又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条约送去主义 古董、画展、梅兰芳、徐悲鸿 (学术文艺) 媚外 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子孙无可用的资源,仰食于他人 被“抛给”“嗟来之食”,成为奴仆送来主义 鸦片、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倾销 被侵略、被腐蚀③作者对这几种主义都持什么态度?明确:否定(破)作者认为应该从错误的做法中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立)那,如何“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2.怎么拿来?第8段“大宅子”比喻什么?明确:文化遗产对比现实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比喻论证)喻体 态度 本质孱头 怕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废物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投降主义)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持否定态度(破)。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比喻论证)喻体 本体 态度鱼翅 有益无害 完全吸收鸦片 有益有害 批判地吸收烟灯烟枪 无益无害 保存一点+销毁大部分姨太太 有害无益 坚决抛弃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先占有后挑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立)。③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开头就提出来?明确:破立结合。“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第1段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及“送去主义”的一些可耻行径,是破。第2段提出“拿来”,是立。第3、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是破。第5段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是立。第6段指出“送来”的危害,是破。第7段提出中心论点,是立。第8段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是破。第9段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立。第10段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是立。文章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破立结合。3.拿来如何?①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明确: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明确: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明确: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明确: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4.品味“拿来”①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准确、全面的语言来梳理全文的思路。明确:第1段先从现实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然后第2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3段解释如果只有送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没饭吃,第4段和第5段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第6段列举被“送来”吓怕的例子,第7段指出那不是“拿来”,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列举了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拿来”态度,然后在第9段列举了四种正确的“拿来”态度,最后水到渠成地在第10段中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并进一步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全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顺畅。②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的效果是什么?明确:一是从社会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可耻行为,并指出危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能显出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述怎样“拿来”,把文化遗产比作一座大宅子,先从反面介绍对待这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鲁迅先用犀利,幽默的语言,嘲讽和鞭挞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用“孱头”“昏头”“废物”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第九小节中,又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各种利弊部分,真是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含蓄。后从正面介绍正确态度,这样就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形象,把人们难以理解的重大问题一下子说明白了。三是用词幽默灵活。文章开篇就是扑面而来的幽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另外还有“一路的挂过去”“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用词的灵活,主要体现在或褒词贬用--“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或眨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或变换用-一下子“抛来”,一下子“抛给”,一下子“送来”。读可来既有风趣讽刺的效果,又新颖别致,耐人寻味。三、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2.课后拓展阅读鲁迅的两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文学与出汗》,进一步感受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每篇读完后可以相互交流感受,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