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原始先民的足迹》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五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原始先民的足迹》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五年级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1课时
原始先民的足迹
(浙教版人·自然·社会)五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板书设计
04
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08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原始先民在面对未知环境、资源匮乏等困难时,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分享能够拓宽自己对原始先民生活的认识,并能够将新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到后续的学习和思考中。
能够说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生产工具、经济活动、居住条件、社会组织方面的主要特点。
能够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各方面差异形成的原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原始先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繁衍生息于浙江这片古老的土地。考古人员在哪儿找到了我们祖先最早打制的石器 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在哪儿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知识引入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原始先民的居住方式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从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居住,到新石器时代逐渐出现的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建筑。比如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式房屋,有圆形和方形,屋内有灶坑等设施,这些遗址让我们了解到先民们已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懂得利用自然条件来遮风避雨、保暖防寒。
“居住遗址探秘”
探究新知
学一学
上马坎的“旧石器”
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吉县博物馆正式对安吉县溪龙乡溪龙村的上马坎遗址开展发掘工作。这是在浙江省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地层堆积明确、保存状况良好的旧石器遗存点,被誉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经过考古人员近一年的努力,发掘深度达9米,出土石制品400余件。
新知讲解
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纪念碑
探究新知
学一学
上马坎的“旧石器”
上马坎遗址的层次分布很清晰,自表土以下的土石层都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这表明古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相当频繁。上马坎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大型旷野遗址,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新知讲解
上马坎遗址出土的石核
探究新知
学一学
上马坎的“旧石器”
新知讲解
这样的石头也能成为文物?
这些石头储存着远古时期许多的历史信息。
探究新知
学一学
乌龟洞的“建德人”
“建德人”遗址位于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李家镇新桥村乌龟山。考古人员在洞内发掘了含化石的上下两部分地层,上层为紫红色黏土,下层为黄红色黏土。
新知讲解
探究新知
学一学
乌龟洞的“建德人”
1974年,考古学家在上部地层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的右上犬齿化石。经研究,这枚化石属于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10万年。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建德人”,并推测其为浙江的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建德人”牙齿化石的发现,扩展了中国晚期智人的分布范围,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新知讲解
“建德人”牙齿化石
探究新知
学一学
新知讲解
上山的“万年稻米”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境内,距今有11000~9000 年。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掺和料中发现了丰富的稻谷碎壳遗存,这是古稻脱壳利用的证据。它证明了在那个年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已经认识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开始了稻作农业的实践。这是人类文明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上山遗址出土的“万年稻米”
探究新知
学一学
新知讲解
上山的“万年稻米”
上山文化遗址聚落群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为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索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探究新知
做一做
2022年,浙江省正式启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你知道目前浙江省一共有哪几项世界遗产吗 它们是如何成功申遗的呢 来吧!和小伙伴们一起搜集更多关于上山文化的资料,了解上山文化的独特价值,助力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成功。
活动交流
探究新知
做一做
京杭大运河
申遗成功时间:2014 年 6 月 22 日
成功申遗的过程
历史文化价值的梳理:
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水利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明确了其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活动交流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成功申遗的过程
保护与整治工作:
开展了大运河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对河道、桥梁、码头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同时加强了对大运河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了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跨区域合作:京杭大运河跨越多个省市,涉及众多地区和部门。在申遗过程中,各地区和部门之间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形成了跨区域合作的良好局面。
活动交流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从五千年良渚至七千年河姆渡,从八千年跨湖桥到万年上山,丰富的史前遗址,构建了浙江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谱系。上山文化,代表着浙江万年文化之源。正如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上山之“最”,填补了太多空白。这里有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这里的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初级村落……上山是人类从穴居走向旷野定居的万年实证,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探究新知
学一学
新知讲解
跨湖桥的“独木舟”
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已有8000~7000年,早于浙江省境内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2002年11月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
独木舟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船身狭长,接近船尾处有一小部分因为损坏而被截掉。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 厘米,船帮有部分损坏,因而宽窄不一。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一起到家乡的考古遗址或博物馆参观,探寻祖先生活的遗迹。
2.你知道怎样推断遗址的“年龄”吗 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去探究。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推断遗址的 “年龄” 的方法:
地层学方法:
地层学是基于一个基本原理,即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堆积形成的,下面的地层相对更古老,上面的地层相对更年轻。就好比一本历史书,先写的内容在下面,后写的内容在上面。当遗址被发掘时,不同深度的地层里包含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等,通过分析这些地层的叠压关系和其中的包含物,就能大致推断出遗址不同部分的相对年代顺序。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推断遗址的 “年龄” 的方法:
类型学方法: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器物(如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在类型、形制、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能造型较为简单、质朴,纹饰也相对简单;而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就变得复杂精美。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将它们与已知年代的同类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根据器物的特征来推测出这些器物所在遗址的大致年代。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原始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人类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促进了人类的扩散与分布:
地域拓展:原始先民最初可能聚集在相对局限的区域,如适宜生存的河谷、山林等环境。随着迁徙活动的开展,他们逐渐离开原有的居住地,向更广阔的地域进发。
多样化的生存环境适应:在迁徙过程中,先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寒冷的极地、炎热的沙漠、广袤的平原、茂密的丛林等。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原始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人类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部落文化的碰撞:迁徙途中,不同部落的原始先民会相遇。这些部落往往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形式、语言等方面。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交流与融合随之展开。先民们会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长处,吸收新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原始先民通过不断摸索制造出各类工具。最初是简单的打制石器,如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等,用于狩猎、切割食物。随着时间推移,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更加精细且用途广泛,像石斧可用于砍伐树木、开垦土地,石镰用于收割庄稼,这些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先民们生产能力的逐步提升。
“工具制造之路”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在远古时期,狩猎和采集是先民们主要的生存方式。他们组成群体,凭借着简单的工具去追逐野兽、采集野果和植物根茎。例如在一些原始壁画中,描绘了先民们围猎大型动物的场景,他们运用智慧和协作,获取食物资源,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了漫长的岁月,直到农业逐渐兴起。
“狩猎与采集生活”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原始先民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食物资源等,会进行迁徙活动。他们沿着河流、山脉等自然地形不断迁移,足迹遍布各地。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传播了文化、技术,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这种迁徙对人类的分布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迁徙的征程”
知识拓展
原始先民的宗教信仰可能有哪些表现形式?
动植物崇拜: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它们的某些特性也让先民们感到神秘。一些凶猛的动物如老虎、狮子等,因其强大的力量而被视为神灵的化身或受到神灵庇佑。
图腾的选择:图腾通常是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被某个部落视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部落成员认为自己与图腾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比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部落以袋鼠为图腾,他们相信自己是袋鼠的后代,袋鼠会保护部落免受外敌侵害
知识拓展
原始先民的宗教信仰可能有哪些表现形式?
祭祀祖先的仪式:祭祀祖先的仪式形式多样。有的部落会在特定的地点(如家族墓地、祠堂等)举行,有的则会在重要的节日或部落遇到重大事件时举行。
祖先的尊崇:原始先民认为祖先的灵魂在死后依然存在,并且能够对现世的部落生活产生影响。他们相信祖先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佑部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也可以在部落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知识拓展
原始先民在纺织方面有什么发展?
原始纺织工具的出现:随着对纺织材料利用需求的增加,原始先民开始发明一些简单的纺织工具。其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用于梳理纤维的工具,比如一种类似梳子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先民们将杂乱的纤维梳理得更加整齐有序,便于后续的纺织操作。
知识拓展
原始先民在纺织方面有什么发展?
编织技术的发展:随着纺织工具的不断发明和改进,编织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先民们开始利用纺车纺出的线进行更加精细的编织,能够制作出具有一定图案和纹理的织物。例如,通过不同颜色的线进行搭配编织,创造出简单的几何图案,使织物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观赏性。
知识拓展
观看视频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或课外积累,请简述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原始先民的生活有哪些主要变化?
居住方面:从天然洞穴居住发展到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建筑等。
工具制造方面: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发展到精细的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除了狩猎和采集外,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或课外积累,请简述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原始先民的生活有哪些主要变化?
社会组织上:可能出现了更复杂的部落结构等。
文化艺术上:从简单单一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到在陶器上绘图案花纹、陶塑人像等。
课堂总结
1
学习新知引入
原始先民的足迹
2
学习原始时期的发展形成
3
进行分享交流活动
4
完成课堂练习
5
了解原始时期的生活
板书设计
原始先民的足迹
1.新知引入
2.新知讲解
3.活动实施
4.课堂练习
5. 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说说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主要的居住场所是什么?
课后作业
2、请同学们举一个著名的原始洞穴壁画遗址,并描述其大致内容。
39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