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4.1 牛顿第一定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卞娟娟0201030504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板书设计1、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物理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并列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慨念,能够解释有关现象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教学难点1.在实验基础上,对伽利略理想实验逻辑推理的理解2.科学思想的建立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图线处理时化曲为直的思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也曾接触,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方面初中已经涉及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前三章已学习运动、力相关知识。对“物体有力才动,不推不动”这样的错误前概念,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能力方面思维活跃,具备了一定从现象中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具备了一定实验探究的能力。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认知片面。2、学情分析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式教学3、教学方法新课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min)4、 教学过程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卫星探测器发射生活情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才有运动,力撤去运动也停止踢出去的足球可以在空中运动。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的观点(四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二千多年前)依据 :观察和直觉依据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新课学习:牛顿第一定律(20min)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物体之所以停下来,不是因为没有力,而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伽利略的观点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其运动会不发生变化,并永远运动下去。笛卡尔的观点如果运动物体在运动中没有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不仅速度大小不会改变,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1、不受力时两个状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2、明确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新课学习:惯性(10min)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越易保持,惯性越大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理解:1、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越易保持,惯性越大。质量是指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在这里,质量是指抵抗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的量度,明确质量在动力学中的地位和意义。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受力情况无关。3、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汽车启动人向后倒汽车刹车人向前倾交通部门提醒我们:“道路千万条,系好安全带最重要。”练习2:氢气球下面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 )A.先竖直上升,后竖直下落B.匀速竖直下落C.加速竖直下落D.匀速竖直上升课堂练习+书后习题(5min)练习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不受外力作用时没有惯性B.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C.战斗机战斗前抛弃副油箱,是为了减小质量,增大战斗机的惯性D.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并列关系5、 板书设计1、理想斜面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3、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感谢评委的聆听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块内容,来进行说课。首先,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基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慨念,能够解释有关现象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教学难点:1.在实验基础上,对伽利略理想实验逻辑推理的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第二块,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且前三章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对“物体有力才动,不推不动”这样的错误前概念,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所以,一时很难用牛顿第一定律正确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力方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具备了一定从现象中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具备了一定实验探究的能力。但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认知比较片面。基于以上学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其中,教法包括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学生的学法包括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新课引入,计划用时5分钟,图片展示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卫星探测器发射的壮丽景象,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地面人员能够控制卫星的发射呢?然后,引导学生知道地面人员之所以能够控制卫星的发射,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与力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牛顿第一定侓,试着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回答。一部分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比如课桌有力推时才动,力撤去后不动,因此,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另一部分学生,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扎实,会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比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离开脚后,依旧能够继续飞行。在这里老师并不急于判断谁对谁错,因为,矛盾的产生,思想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关于新课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计划用时20分钟。关于物体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依据观察和直觉,把世界中的运动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运动,如日与星辰的运动,或者物体的自然下落和气体的自然上升,他认为这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运动,另一类是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需要其他物体的作用,因此他认为,物体的运动会需要力来维持。这样的观点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400多年前,伽利略提出了质疑,因为他观察到小球从斜面上向下滚动时,速度越来越快,而小球从斜面上向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慢,因此,提出猜想,如果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速度应该不增不减,但实际生活中小球滚动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应该是阻力的作用。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设计了著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下面我会带学生重温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我会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我所提供的对接斜面来进行演示实验。这组对接斜面,一侧斜面的倾角固定不动,另一次斜面倾角可以不断调节,然后让小球从固定的一侧斜面同一高度滚下,不断调节另一侧斜面倾角,让学生观察小球滚动到另一个斜面的距离和高度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能够观察到,小球滚动到另一侧斜面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始终无法达到小球初始下落的高度,然后请同学们思考,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学生很容易想到,因为轨道有摩擦的原因,进一步提问,如果轨道没有摩擦,小球滚动到另一侧的高度会有什么特点,很显然会达到相同的高度,最后,将另一侧轨道调至水平,让学生进行推理,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会为了寻找原来的高度,而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会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分别滑到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学生能够观察到接触面越粗糙,小车越容易停下来,最终得到结论,物体之所以停下来,不是因为没有力,而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这个实验能够有力的冲击学生脑海中错误的前概念。根据以上实验,课件展示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然后,教师阐述,同一时期对相同问题有研究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的观点,通过对比,发现笛卡尔的观点,更加细致准确,但由于当时并没有提出力的概念,因此,结论很难被众人理解。直到牛顿提出力的概念,然后将运动和力的关系简洁明了的呈现到世人面前,流传至今。然后,教师板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带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细节进行分析,比如,1、不受力时两个状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2、明确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发生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新课的第二块内容,计划用时10分钟。由于初中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由于惯性的原因。影响惯性的因素,我会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第一个用力去吹悬挂的乒乓球和钩码,乒乓球质量比较轻,容易吹动,说明运动状态容易改变,钩码质量比较大,不容易吹动,说明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第二个小实验,让装满水的瓶子和不装水的空瓶,同时放到一张白纸上,用力抽拉白纸,装满水的瓶子质量大,不容易倾倒,说明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不装水的空瓶子质量小,容易倾倒,说明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由此得到结论,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越易保持,惯性越大。然后教师指出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并带领学习质量在动力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即,初中学习的质量是指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在这里,质量是指抵抗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的量度。并强调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受力情况无关。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惯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例如,锤头松了,向下磕锤柄,是惯性的利用,战斗机为了在空中灵活飞行,选择扔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来减小惯性,再比如,人们坐车时,汽车启动人向后倒,汽车刹车人向前倾,都是由于惯性,为了减小坐车上惯性带来的危害,交通部门提醒我们:“道路千万条,系好安全带最重要。”最后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会用5分钟,带领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第五块,我在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分析,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实验加板书分析,更能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科学思维,并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第三部分惯性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板书,让学生不但有听觉上的灌输,更有视觉上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在脑海中的印象。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