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高中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11月月考地 理 试 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14年APEC会议于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图5为APEC峰会第一天北京(40°N)与晨昏线的关系示意图,晨线与昏线分别交40°N于M、N两点,其中K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APEC会议召开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图中阴影部分达到一年的最大值B.地中海沿岸国家迎来旅游旺季C.澳大利亚农民正忙于收获小麦D.天安门广场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达一年的最大值2.峰会期间,有关K、M、N三点的移动规律正确的是A.K点上移,M向右移,N向左移 B.K点下移,M向右移,N向左移C.K点上移,M向左移,N向右移 D.K点下移,M向左移,N向右移读我国亚热带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完成问题。3.河流阶地T1、T2、T3形成的年代( )A.T1最早,T2次之,T3最晚 B.T2最早,T3次之,T1最晚C.T2最早,T1次之,T3最晚 D.T3最早,T2次之,T1最晚4.该河谷( )A.最可能位于河源处 B.最可能位于中上游河曲处C.阶地T3位于河流凹岸 D.甲处水流速度快于乙处5.近年来,该河流域洪灾强度呈减小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河流流域面积增大 B.河流流域面积减小C.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增大 D.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2023年12月20日,烟台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强冷空气流经渤海和黄海海面在山东半岛北侧登陆。在烟台形成冷流降雪,降雪量达23.7毫米。12月份也是烟台冷流降雪发生频率最高,降雪量最大的月份。图为黄渤海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黄渤海对冷流气团性质的影响是( )A.黄渤海水温较低,使冷流气团的温度降低B.黄渤海水温较低,使冷流气团的密度减小C.黄渤海水温较高,使冷流气团的湿度增大D.黄渤海水温较高,使冷流气团的气压升高7.从形成机制上,12月份渤海海峡和烟台两处降雪成因分别是( )A.冷锋、地形抬升 B.地形抬升、冷锋C.地形抬升、暖锋 D.暖锋、冷锋苏格兰高地的天空岛,也叫斯凯岛,是英国的世外桃源,岛上几乎没有天然树木,下图为该岛地理位置、当地局部地貌景观和传统民居景观。完成下面小题。8.该岛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天然树木稀少,其原因可能是( )A.风力强劲 B.气候酷寒 C.冻土广布 D.降水不足9.该岛传统民居一般都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其主要原因是( )A.取材便利,防寒保暖 B.降水较多,通风透气C.石材坚固,防御海浪 D.造型美观,可防地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完成下面小题。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10.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1.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降水减少 B.风力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下降12.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春季地下水位下降 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 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海底浊流是沿着水下斜坡,携带大量泥砂的高密度、高流速的一种偶发性流体。当浊流从高速流进入低速流时,流体部分动能转化为位能,液面明显升高形成水跃。根据浊流颗粒物大小,可将浊流分为甲、乙两种沉积模式,如下图所示。浊流可导致海底地貌发生变化并对人类海底活动产生破坏。例如,1929年北大西洋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一次突发浊流折断了海底电缆,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与乙模式相比,甲模式的海床沉积物( )A.易被浊流搬运至更远距离 B.平均粒径更大C.垂向变化表现为上粗下细 D.层理结构明显14.浊流对海底地貌及岩石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流速下降时,泥沙沉积形成岛弧链B.流速下降时,泥沙沉积形成大理岩C.流速增强时,剧烈冲刷形成深海沟D.流速增强时,冲刷形成海底峡谷15.推测导致1929年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突发浊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暴潮 B.海浪侵蚀 C.海底地震 D.火山喷发二、综合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2016年11月17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了国事访问。目前,智利是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下图为智利略图。材料二:卡萨布兰卡谷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往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上,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生产线而成为全球重要的优质葡萄酒产地。材料三:能源缺乏是智利面临的主要问题,其电价约为周边国家的两倍。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智利政府主张兼顾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优先发展清洁能源。(1)圣地亚哥附近河流众多,分析该地河流汛期较长的原因。(6分)(2)试分析卡萨布兰卡谷成为优质葡萄酒产地的可能原因。(6分)(3)分析我国企业前往智利投资清洁电力项目的有利条件。(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青藏高原下垫面冰川、冻土、湖泊等广泛发育,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显著(下图)。(1)描述19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特征。(6分)(2)简述1980-2015年青藏高原冰川、永久性冻土、湖泊的面积变化情况。(6分)(3)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面积的变化对该区域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广东省北部韶关市的丹霞山,多低山群峰,山峰由近水平的红色砂砾岩组成,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低于200米,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形态特征。因其岩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因此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的砂砾岩沉积形成于1.4亿-6500万年前的内陆盆地,洪水与河流将周围泥沙碎石搬运至盆地沉积,形成砂岩与砾岩交错的沉积地层。不同沉积岩层软硬性质差异较大,岩层的形态能够反映沉积形成时期的状况。左图示意丹霞山某处岩层局部剖面。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多次地壳抬升与外力侵蚀共同作用,塑造出了丹霞山奇特的地貌景观。浑圆的乙石柱是丹霞山天然形成的,原与附近的阳元山为一体,石柱上多横向的环状凹槽(如右图)。丹霞山植被分布具有特殊的垂直分异现象,山顶部多分布常绿硬叶矮林和常绿硬叶灌丛,山麓及沟谷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及沟谷季雨林等乔木。(1)从岩层沉积形成过程分析D3岩层甲处较厚的原因。(6分)(2)说明外力影响下浑圆石柱乙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其横向环状凹槽的成因。(5分)(3)分析丹霞山山顶与山麓沟谷植被差异的原因。(8分)地理11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C B D B D C A A A题号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C B D C16.(1)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河流水量大;圣地亚哥东部为安第斯山脉,冬季多高山降雪,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水量大;夏季尽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但气温高,多冰川融水,河流水量大。(2)卡萨布兰卡谷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的糖分积累多,葡萄品质优良;国家政策支持;该地有先进的葡萄酒生产线,产品质量好;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广阔。(3)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国家间的协作条件好,投资环境好;能源短缺,电价高,电力的需求量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17.(1)青藏高原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青藏高原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青藏高原气温波动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2)冰川面积减少;永久性冻土面积缩小;湖泊面积扩大。(3)冰雪和冻土融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使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使青藏高原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18.(1)流水通过搬运沉积在盆地形成D2层沉积层;盆地汇水量增大,流速快,在甲处将D2层冲刷形成一个小型冲沟;此后,在D2层上继续沉积较大的碎屑物,填满了冲沟并形成了D3岩层。(2)形成过程:流水(沿着竖向的裂隙)侵蚀使乙石柱与阳元山体分离;经过长期的流水冲刷侵蚀与重力崩塌作用,乙石柱不断缩小并被打磨形成圆柱状。成因:不同水平岩层软硬性质差异,造成差异侵蚀,凹槽处的岩层抗风化侵蚀能力弱,侵蚀程度更大,形成环状的凹槽。(3)山顶地势高,(流水侵蚀强)成土条件差,土壤瘠薄;山顶水分易流失,土壤水分少,只能生长耐旱的硬叶矮林和硬叶灌丛;山麓沟谷地势低洼,流水搬运物质大量堆积,土壤厚而肥沃;沟谷处流水汇集,水热条件较好,能够生长阔叶林和季雨林等乔木。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秋季高三11 月月考地理试卷.docx 地理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