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提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07 诗词曲鉴赏 15篇 期末专项真题分类汇编 学生版 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准提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07 诗词曲鉴赏 15篇 期末专项真题分类汇编 学生版 解析版

资源简介

【精准提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07 诗词曲鉴赏 15篇 期末专项真题分类汇编 解析版
(23-24六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古诗,完成26—31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②栅③鸡栖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⑤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祭。②豚:小猪。③栅:猪圈。④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子可养蚕。⑤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1.诗中开展活动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肥料) B.豚栅鸡栖半掩扉 (关,合)
C.桑柘影斜春社散(由聚集而分开) D.家家扶得醉人归(回家)
3.下列适合用来概括第一、二句诗描述的景象的一项是(  )
A.风光秀丽 安居乐业 B.美丽富饶 景色宜人
C.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D.人丁兴旺 年年有余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 B.豚栅/鸡栖/半掩扉
C.桑柘/影斜/春社散 D.家家/扶得醉人/归
5.你从“家家扶得醉人归”联想到怎样的景象?请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分 )
6.在课外,你一定也积累了一些反映民风民俗的古诗词,请选一首写下来。
【答案】1.A 2.A 3.C 4.D 5. 夕阳映照着乡村, 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晒场上的人们端起盛满美酒的碗互相敬酒, 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嘴里离不开的是对六畜兴旺的赞美。 年长的,边浅酌,边逗弄子孙;年轻的,端着酒碗,提溜着酒坛,猜拳行令;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在旁边为男人们喝酒助 威。夕阳西坠,家人互相搀扶着,晃着蹒跚的脚步,朝家里走去。 6.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导语】《社日》一诗,以鹅湖山下村庄为背景,细腻描绘了丰收季节春社的欢庆场面。诗中用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的富足与宁静,末句“家家扶得醉人归”更添节日的喜庆与淳朴民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歌描述了鹅湖山下的乡村景象,稻粱丰收,豚栅鸡栖,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富饶的田园风光。诗的后两句提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里明确提到了“春社”,指出这是春季的祭祀活动。根据诗歌中的“春社”这一关键信息,我们可以确定诗中开展活动的季节是春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鹅湖山下稻粱肥:鹅湖山下稻谷和粮食丰收,庄稼长势喜人。这里的“肥”实际上是指稻谷和粟子长得茁壮、饱满,而不是指作为肥料的物质。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句概括理解。
首先,我们回顾诗句的第一、二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这两句诗描绘了鹅湖山下稻谷和粟子丰收,家禽家畜安然栖息的田园景象,透露出一种富饶与和谐。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风光秀丽”更多地强调自然景观的美丽,而“安居乐业”则侧重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诗句中的景象确实美丽,但“安居乐业”并未直接体现在第一、二句中。
B.“美丽富饶”和“景色宜人”都强调了美丽,但“景色宜人”更偏向于对自然景色的评价,而诗句中除了美丽的景色外,还着重描绘了富饶的田园生活。
C.“五谷丰登”直接对应了诗句中的“稻粱肥”,表示农作物丰收;“六畜兴旺”则对应了“豚栅鸡栖”,表示家禽家畜的繁衍和成长。这个选项非常贴切地概括了诗句第一、二句描述的景象。
D.“人丁兴旺”强调人口的增长和繁荣,而“年年有余”则通常用于形容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粮。这两个词语并未直接体现在诗句的第一、二句中。
故选C。
4.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D.“家家扶得醉人归”,在“家家”后停顿表示行为的主体,接着“扶得”是动作,在其后停顿,最后“醉人归”是结果,这样的节奏划分更能体现诗句的意境和表达逻辑。正确的划分为:家家/扶得/醉人归。
故选D。
5.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首先,要深入理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句诗的含义。体现出村民们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节日的欢乐氛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画面的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你所描绘的景象。这句诗描绘的是春社庆典结束后,村民们因欢庆而饮酒至醉,相互搀扶着回家的情景。它充满了乡村的淳朴气息和节日的欢乐氛围。
例如: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春社的庆典活动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他们或相互搀扶,或被家人朋友搀扶着,脚步略显踉跄但神情愉悦。在乡村的小路上,绿树成荫,稻田连绵,路灯或灯笼的微弱光芒在夜色中闪烁,为归家的人们指引方向。他们欢声笑语,相互诉说着今天的欢乐时光。
6.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古诗词中进行筛选,优先选择那些明确提到特定节日或习俗的诗词,然后分析诗词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具体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出来。
可以选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反映了重阳节的民风民俗。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诗人在诗中首先表达了自己独自在异乡的孤独之感,接着通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遥想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场景,侧面反映出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23-24六年级上·河北·期末)阅读。
江南春
______________,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______________。
7.请把这首诗补写完整。
8.读《江南春》的前两行,试着描写你想象出的画面。
9.读这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江南特有的地理风貌,充满了当地生活气息。 ( )
(2)诗中“四百八十”是确切数字,突出了寺庙数量之多。 ( )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 )
(4)这首诗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声色之美。 ( )
(5)《江南春》的作者与“诗仙”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 )
10.按提示,填写诗句。
《江南春》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独特的春日风光,让我们再读古诗继续沉醉于自然风景:读“野旷天低树, ”,欣赏建德江边与人亲近的皎皎明月;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欣赏西湖盛夏暴雨骤来的绮丽风光;读“ ,两山排闼送青来”,欣赏农家茅屋推门可见的绿水青山;读“ ,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泗水之滨焕然一新的春日美景;读“ ,浪淘风簸自天涯”,欣赏奔腾的黄河泥沙俱下的雄浑……
【答案】7.千里莺啼绿映红 多少楼台烟雨中 8.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9. √ × √ √ × 10. 江清月近人 卷地风来忽吹散 一水护田将绿绕 等闲识得东风面 九曲黄河万里沙
【解析】7.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书写时注意“莺”“啼”“绿”“楼”“烟”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画面描写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意思是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然后发挥想象,从视觉(看到的景物如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听觉(莺啼等声音)等方面进行描写,描绘出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
示例:在广阔的江南大地上,处处可以听到黄莺欢快的啼叫声。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歌唱着江南的春天。放眼望去,绿树与红花相互映衬,一片生机勃勃。远处,水村依水而建,山郭在山峦的环抱之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为这美丽的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9.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江南大地处处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如村庄依水而建、城郭傍山而立,酒旗在风中飘扬也充满了当地的生活气息。故该说法正确。
(2)“四百八十”是虚指,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并非确切数字,这里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寺庙数量众多。故该说法错误。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开篇就描绘了江南大地处处莺啼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村山郭酒旗飘扬的明丽春景,展现出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赞美之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描写江南春景的同时,又融入了历史的沧桑感。这些寺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增添了江南春景的朦胧美和神秘感,也让人对江南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无限遐想,表现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无限神往。故该说法正确。
(4)“千里莺啼绿映红”中,“莺啼”体现了声音之美,“绿映红”展现了绿树、红花的色彩之美;“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水村、山郭、酒旗等具有生活气息的景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和“多少楼台烟雨中”展现了众多寺庙在烟雨朦胧中的画面。整首诗确实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烟雨等景物,生动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声色之美。故该说法正确。
(5)“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被后人称为“李杜”,而杜牧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故该说法错误。
1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
书写时注意“清”“散”“绕”“等”“得”“黄”的正确写法。
(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诗歌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由两部分组成,其中, 是这首词的题目。
12.词的首句,是什么惊动喜鹊?作者写“惊鹊”“鸣蝉”意在突出什么?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分别从 、 两个感官写出:诗人的感受。通观词的上阕(第一节),我们能知道“说丰年”的是 。
14.词的末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答案】11.夜行黄沙道中 12.月亮。一方面突出了欢乐的气氛,一方面反衬出夏夜的寂静。 13. 嗅觉 听觉 蛙声 14.表现词人看到旧时用茅草盖的旅社的惊喜之情。 柳暗花明
【解析】11.本题考查诗词的标题。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韵律等要求;而“夜行黄沙道中”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或主题。
因此,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个整体中,“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1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词的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是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作者写“惊鹊”“鸣蝉”意在突出夏夜乡村的宁静与生机。通过“明月”与“清风”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幽静而充满生机的夜晚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的清凉与舒适,同时也陶醉于自然的和谐之中。鹊儿的惊飞和蝉儿的鸣叫,都是夏夜特有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的描绘,词人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动、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之中。这种动中寓静的描写手法,使得词中的景象更加鲜活,情感更加真挚,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夜晚,感受着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期待。
1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词中,分别从嗅觉和听觉两个感官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嗅觉上,诗人闻到了稻花的香气,这是丰收的象征;听觉上,诗人听到了青蛙的叫声,仿佛在预示着丰收的年景。通观词的上阕(第一节),我们能知道“说丰年”的是蛙声。这里的“说”字,实际上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蛙的叫声想象成它们在讨论或者宣告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
14.本题考查诗词主旨情感。
词的末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惊喜和愉悦心情。在沉浸于稻花香和蛙声的丰收喜悦之中,词人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当走过溪桥,转过一个弯,忽然看到了熟悉的旧时茅店,这种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最能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是“忽见”,它描绘了词人在期待中突然遇见旧时茅店的情景,体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与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①黄四娘: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的邻居。②蹊(xī):小路。③留连:舍不得离去。④娇:可爱的样子。⑤恰恰:形容鸟叫的声音和谐动听。
15.结合题目和诗句看,诗人寻花的地点是 ,季节是 。
16.“千朵万朵”形容 ,“压”和“低”两个字贴切生动地描绘了花 的样子。
17.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 的蝴蝶和 的黄莺,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答案】15. 江畔 春天 16. 花的数量多 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把枝条都压弯了 17. 飞舞 啼叫 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题目“江畔独步寻花”中,“江畔”的意思是江边,表示地点。由此可知,诗人寻花的地点是江畔。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意思是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由此可知,描写的季节是春天。
16.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意思是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由此可知,“钱多万多”形容花的数量多,“压”和“低”两个字写出鲜花把纸条都压得低垂了。由此可知,花儿的密密层层,又大又多。
1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后两句的意思是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通过“舞”和“啼”可知,这两句诗写了飞舞的蝴蝶和啼叫的黄莺。“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由此可知诗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心情。
(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阅读。
送二兄入蜀
(唐)卢照邻
关山①客子②路,花柳③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④怜无声。
【注释】①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②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③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④相顾:相看。
18.本诗诗题中的“ ”一词点明了二兄远行的目的地,第二句中“ ”则说明了出发的地点。“相顾怜无声”描绘了 的情景。
19.下面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0.请你用“/”划出诗句的停顿。(每句划1处)
此 中 一 分 手,相 顾 怜 无 声。
【答案】18. 蜀 帝王城 兄弟二人分别时无声相对 19.C 20.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解析】18.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送二兄入蜀:送二兄入蜀地。“蜀”一词点明了二兄远行的目的地。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帝王城”就是长安城,是出发的地点。
19.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这两句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死了也要让后代传达统一的盛世。
本诗最后两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意思: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表达了与朋友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故选C。
20.本题考查朗读停顿划分。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结合诗意,“此中”表示地点,“一分手”表示事件,故中间停顿。“相顾”是从视觉方面写的,“怜无声”是从情感方面写的,故中间停顿。
(23-24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1.根据词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奢靡环境,也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美。
B.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
C.这首诗的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
D.诗人表面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2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答案】21.A 22.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首诗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文并没有体现出湖阴先生的居所奢靡。
故选A。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即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示例: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的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23-24六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阅读课内古诗,完成以下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了细雨蒙蒙和疾风骤雨两种不同的西湖景象。
B.诗的前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天气骤然变化的紧张气氛。
C.诗人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西湖景象。
D.诗人从“翻墨、跳珠、忽吹散”等词语描写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象。
24.请你再写出一句和雨有关的诗句,并写明出处。
【答案】23.A 2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诗中描述的是疾风骤雨,“白雨跳珠乱入船”和“卷地风来忽吹散”所展现的那种瞬间大雨倾盆,随后风卷残云,雨过天晴的西湖景象。“细雨蒙蒙”并没有在诗中明确出现。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天气骤变时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富有动感的气氛。
C.诗中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大雨来临前的乌云密布,再写大雨倾盆而下,最后写风卷残云,雨过天晴。
D.诗人通过“翻墨、跳珠、忽吹散”等词语的巧妙运用,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象。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
故选A。
2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和雨有关的诗句: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瞑》)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3-24六年级上·重庆大足·期末)实验小学将在国庆节开展毛泽东诗词赏析会,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首诗词,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七律·长征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
。 谁持彩练当空舞?
五岭逶迤腾细浪 雨后复斜阳,
乌蒙磅礴走泥丸。 关山阵阵苍。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当年鏖战急
, 弹洞前村壁。
。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25.请将《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6.诗句中“彩练”指 ,“斜阳”指 。
27.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个事件?
事件一: 事件二:
2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七律·长征》是律诗,《菩萨蛮·大柏地》是词。( )
(2)“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很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
(3)两首诗词都表达了革命者英勇顽强、乐观豪迈的情怀。( )
(4)两首诗词都描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历程。( )
29.从以上两首诗词中,任选一句用“ ”画出来,从文字内容想开去,把从这句诗中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从诗句中我仿佛看到了
【答案】25.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6. 彩虹 夕阳 27.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28. √ × √ √ 2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拍到了岸上,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解析】25.本题考查了诗歌的默写。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诗作,诗歌的内容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故答案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6.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菩萨蛮·大伯地》是毛泽东的词作。《菩萨蛮·大伯地》全诗的译文: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想当年在此激战,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其中“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思是: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故其中的“彩练”是“彩虹”的意思;“雨后复斜阳”的意思是: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故其中的“斜阳”是“夕阳”的意思。
2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概括。
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 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畔。此处除几个渡口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金沙江,必须控制渡口和船只。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全为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起金沙江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阻止我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对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守,而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木板。红军二十二师为了夺取泸定桥,展开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故红军经历的事件一:巧渡金沙江;事件二:飞夺泸定桥。
2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1)《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它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震撼力。这首律诗通过56个字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所战胜的艰难险阻,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乐观主义精神。《菩萨蛮.大柏地》是现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词是长短句,通过词牌填写对应的字数、句数,句子不成双,不成联,不能形成起承转合。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所以题目给出的说法正确,故画“√”。
(2)“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这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就是一颗“泥丸”,表现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所以题目说法有误,故画“×”。
(3)《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七律诗,主要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豪迈的精神;《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创作的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两首诗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了革命者英勇顽强、乐观豪迈的情怀。所以题目给出的说法正确,故画“√”。
(4)《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豪迈潇洒的诗歌,描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乐观态度。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勇形象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展现了红军的壮丽历程和胜利的喜悦。《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这两首诗词都描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历程。所以题目说法正确,故画“√”。
2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可以从题目给出的两首诗中任选其中的一句,然后结合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发挥想象写出诗句所要表达出的情景即可。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从诗句中可以感觉到红军战胜种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23-24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0.《渔歌子》描写的季节是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 。
31.这两首词都采用了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答案】30. 春季 夏季 31. B 对大自然喜爱
【解析】30.本题考查诗词内容概括。
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可知,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可知是春季。从喜鹊的惊飞,蝉的鸣声、青蛙的叫声可知是夏季。
3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
《渔歌子》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景色,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22-23六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诗歌及图例,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2.诗人以“ ”、“ ”、“ ”代表“千山”,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种种困难。
33.阅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完成练习。
(1)将诗句中提及的事件,用“〇”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圈出。
(2)诗句中的“暖”和“寒”分别指什么?
34.“等闲”是“寻常”的意思,“五岭”和“乌蒙”真的“等闲”吗?为什么?
35.202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你的同学将在学校组织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朗诵会上朗诵本诗。请你给同学提两点朗诵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32. 五岭 乌蒙 岷山 33.(1)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2)“暖”指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寒”指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的惊心动魄。 34.不等闲 因为“逶迤、磅礴”写出了山势的险峻,这样写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3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朗诵时语调要相对高昂、欢快、流畅,速度应明显加快。因为这句描写长征即将胜利,人们眼前将呈现出一片光明,要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比欢快之情。
【解析】32.本题考查对诗内容的理解。
结合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可知,诗人以“五岭山”“乌蒙山”“岷山”代表了“千山”。
33.本题考查对诗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赏析。
(1)结合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和红军长征路线图,可知,诗句中提及的红军长征的事件是: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
(2)“水拍云崖”描绘了金沙江水流湍急,岩峻浪高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云崖暖”之“暖”,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3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知,五岭的特点是:逶迤,乌蒙的特点是:磅礴;这里写“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是为了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故它们不等闲。
35.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诗句的理解给同学提出朗诵的建议,再说说理由,答案不唯一。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朗诵时要用较高昂的语调,要用饱满的热情及略快的节奏来朗诵。因为诗歌首联是整首诗的总起部分,代表全诗的整体基调,也是全诗的着眼点,应表现出诗人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
(22-23六年级上·重庆璧山·期末)阅读理解。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②郭,野径入桑麻③。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④。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⑤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⑥。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带:近。③桑麻:这里指农作物。④著花:开花。⑤报道:回答道。⑥日斜:太阳将落山。
36.朗读全诗,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扣: 吠: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
37.读着画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8.关于知音的讨论,你赞成谁的意见?说说原因。
秦学:知音就是像锺子期那样不但能听懂琴声的描述,还能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郝思:知音又如作者皎然,寻访“茶神”陆鸿渐不遇,虽有些失落,但看到他的生活安静、充实。也暗自高兴。
【答案】36. 敲 狗叫声 回来 37.诗人的朋友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那是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38.我赞同秦学的意见。我认为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音之情就是志向相同,兴趣相投,心心相印,无需言语,就能心领神会。就像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他认为知音已去,留琴何用?有的人一生都遇不到自己的知音。这份真挚而又深厚的友谊,是让人刻骨铭心,不可取代的。
【解析】3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诗句“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的意思:敲门竟连一声狗叫声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扣”的意思是:敲;“吠”的意思是:狗叫声。
诗句“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的意思: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归”的意思:回来。
3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时,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诗意来想象画面,只要合理即可。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的意思: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结合诗意可知,是诗人的朋友把家迁到一个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篱笆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没有见到菊花开花。
3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时,先结合诗歌的理解,再针对“知音”这个话题回答即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我赞同郝思的意见。因为知音就是世上最好的朋友,只要看到对方过得好,内心为他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虽不能见面,但内心却是想到一起的。
(22-23六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
桑茶坑①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②水满溪。童子③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草满花提:即花草满堤。③童子:儿童。
苏幕遮①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②。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③。
黯乡魂④,追旅思⑤,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②“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③“芳草”二句: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④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⑤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菩萨蛮·大柏地①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②,谁持彩练③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④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⑤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①大柏地:乡名,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②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种颜色。③彩练:彩色绢带,喻彩虹。④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⑤弹洞:枪眼。
39.《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 )、( )。
40.《苏幕遮》这首词的开头抓住( )、( )、( )、( )等景物的特点,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41.解释下面的句子。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42.古诗词中有很多想象,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关山联想到雨后斜阳时“阵阵苍”。而他的《七律·长征》诗更是充满绝妙的想象,请写出其中相关的诗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3.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意象、“月亮”意象、“芳草”意象等。补充下面的诗句,体会意象的曼妙。
“野旷天低树, 。”“黑云翻墨未遮山, 。”“ , , ,听取蛙声一片。”
44.《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真正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想象一下作者描绘的意境,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39. 菩萨蛮 大柏地 卜算子 蝶恋花 西江月 40. 碧云 黄叶 寒波 翠烟 41.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4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3. 江清月近人 白雨跳珠乱入船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44.此词描绘大柏地雨后美丽诱人的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
【解析】3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时,注重积累文学常识,对诗词的体裁要明晰,准确地掌握。《菩萨蛮 大柏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菩萨蛮,题目是大柏地。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长相思、渔歌子、苏幕遮、永遇乐、虞美人、清平乐、采桑子等。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全词,理解诗词大意。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宽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阅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首词的开头抓住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等景物的特点,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41.本题考查翻译诗句。
阅读全词,理解大意,并用直译的方法将句子翻译过来。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思是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意思是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4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关山联想到雨后斜阳时“阵阵苍”。而他的《七律 长征》诗更是充满绝妙的想象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3.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与默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4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情感主旨。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意思: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谁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苍翠的群山仿如层层军阵。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战,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装扮得更加美丽。品读诗词内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示例:《菩萨蛮·大柏地》此词描绘大柏地雨后美丽诱人的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表达的感情是: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
(22-23六年级上·全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织女家,
45.《浪淘沙》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被称为“ 。”
4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涯”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话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47.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
【答案】45. 唐 刘禹锡 诗豪 46.B 47. 黄河 不复回
【解析】45.考查作家作品。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46.考查诗句理解。
B.错误,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天涯:来自天边。“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生动传神。
47.考查诗句默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意思是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19-20六年级上·湖南邵阳·期末)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48.“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49.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50.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51.《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答案】48.B 49.C 5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1.B
【解析】4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逊”,逊让,比不上。故选B。
4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故选C。
5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51.本题考查诗句的主题思想。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故选B。
(22-23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古诗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2.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歌中的“咬”字,把竹拟人化,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
B.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深山里的竹子。(石头缝)
C.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
5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案】52.B 53.这首诗借物抒情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解析】52.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能力。
A.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开头用“咬”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由此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B.结合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不是“生长在深山里石头缝中的竹子”。由此可知本项理解不正确。
C.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由此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D.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由此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故选:B。
53.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与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诗歌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面写竹子顽固执着,实际是在表明诗人自己正直顽强。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精准提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07 诗词曲鉴赏 15篇 期末专项真题分类汇编 学生版
(23-24六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古诗,完成26—31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②栅③鸡栖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⑤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祭。②豚:小猪。③栅:猪圈。④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子可养蚕。⑤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1.诗中开展活动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肥料) B.豚栅鸡栖半掩扉 (关,合)
C.桑柘影斜春社散(由聚集而分开) D.家家扶得醉人归(回家)
3.下列适合用来概括第一、二句诗描述的景象的一项是(  )
A.风光秀丽 安居乐业 B.美丽富饶 景色宜人
C.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D.人丁兴旺 年年有余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 B.豚栅/鸡栖/半掩扉
C.桑柘/影斜/春社散 D.家家/扶得醉人/归
5.你从“家家扶得醉人归”联想到怎样的景象?请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分 )
6.在课外,你一定也积累了一些反映民风民俗的古诗词,请选一首写下来。
(23-24六年级上·河北·期末)阅读。
江南春
______________,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______________。
7.请把这首诗补写完整。
8.读《江南春》的前两行,试着描写你想象出的画面。
9.读这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江南特有的地理风貌,充满了当地生活气息。 ( )
(2)诗中“四百八十”是确切数字,突出了寺庙数量之多。 ( )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 )
(4)这首诗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声色之美。 ( )
(5)《江南春》的作者与“诗仙”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 )
10.按提示,填写诗句。
《江南春》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独特的春日风光,让我们再读古诗继续沉醉于自然风景:读“野旷天低树, ”,欣赏建德江边与人亲近的皎皎明月;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欣赏西湖盛夏暴雨骤来的绮丽风光;读“ ,两山排闼送青来”,欣赏农家茅屋推门可见的绿水青山;读“ ,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泗水之滨焕然一新的春日美景;读“ ,浪淘风簸自天涯”,欣赏奔腾的黄河泥沙俱下的雄浑……
(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诗歌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由两部分组成,其中, 是这首词的题目。
12.词的首句,是什么惊动喜鹊?作者写“惊鹊”“鸣蝉”意在突出什么?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分别从 、 两个感官写出:诗人的感受。通观词的上阕(第一节),我们能知道“说丰年”的是 。
14.词的末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与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①黄四娘: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的邻居。②蹊(xī):小路。③留连:舍不得离去。④娇:可爱的样子。⑤恰恰:形容鸟叫的声音和谐动听。
15.结合题目和诗句看,诗人寻花的地点是 ,季节是 。
16.“千朵万朵”形容 ,“压”和“低”两个字贴切生动地描绘了花 的样子。
17.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 的蝴蝶和 的黄莺,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阅读。
送二兄入蜀
(唐)卢照邻
关山①客子②路,花柳③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④怜无声。
【注释】①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②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③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④相顾:相看。
18.本诗诗题中的“ ”一词点明了二兄远行的目的地,第二句中“ ”则说明了出发的地点。“相顾怜无声”描绘了 的情景。
19.下面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0.请你用“/”划出诗句的停顿。(每句划1处)
此 中 一 分 手,相 顾 怜 无 声。
(23-24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1.根据词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奢靡环境,也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美。
B.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
C.这首诗的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
D.诗人表面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2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23-24六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阅读课内古诗,完成以下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了细雨蒙蒙和疾风骤雨两种不同的西湖景象。
B.诗的前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天气骤然变化的紧张气氛。
C.诗人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西湖景象。
D.诗人从“翻墨、跳珠、忽吹散”等词语描写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象。
24.请你再写出一句和雨有关的诗句,并写明出处。
(23-24六年级上·重庆大足·期末)实验小学将在国庆节开展毛泽东诗词赏析会,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首诗词,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七律·长征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
。 谁持彩练当空舞?
五岭逶迤腾细浪 雨后复斜阳,
乌蒙磅礴走泥丸。 关山阵阵苍。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当年鏖战急
, 弹洞前村壁。
。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25.请将《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6.诗句中“彩练”指 ,“斜阳”指 。
27.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个事件?
事件一: 事件二:
2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七律·长征》是律诗,《菩萨蛮·大柏地》是词。( )
(2)“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很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
(3)两首诗词都表达了革命者英勇顽强、乐观豪迈的情怀。( )
(4)两首诗词都描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历程。( )
29.从以上两首诗词中,任选一句用“ ”画出来,从文字内容想开去,把从这句诗中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从诗句中我仿佛看到了
(23-24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0.《渔歌子》描写的季节是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 。
31.这两首词都采用了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22-23六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诗歌及图例,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2.诗人以“ ”、“ ”、“ ”代表“千山”,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种种困难。
33.阅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完成练习。
(1)将诗句中提及的事件,用“〇”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圈出。
(2)诗句中的“暖”和“寒”分别指什么?
34.“等闲”是“寻常”的意思,“五岭”和“乌蒙”真的“等闲”吗?为什么?
35.202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你的同学将在学校组织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朗诵会上朗诵本诗。请你给同学提两点朗诵建议,并说明理由。
(22-23六年级上·重庆璧山·期末)阅读理解。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②郭,野径入桑麻③。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④。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⑤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⑥。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带:近。③桑麻:这里指农作物。④著花:开花。⑤报道:回答道。⑥日斜:太阳将落山。
36.朗读全诗,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扣: 吠: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
37.读着画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8.关于知音的讨论,你赞成谁的意见?说说原因。
秦学:知音就是像锺子期那样不但能听懂琴声的描述,还能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郝思:知音又如作者皎然,寻访“茶神”陆鸿渐不遇,虽有些失落,但看到他的生活安静、充实。也暗自高兴。
(22-23六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
桑茶坑①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②水满溪。童子③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草满花提:即花草满堤。③童子:儿童。
苏幕遮①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②。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③。
黯乡魂④,追旅思⑤,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②“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③“芳草”二句: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④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⑤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菩萨蛮·大柏地①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②,谁持彩练③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④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⑤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①大柏地:乡名,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②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种颜色。③彩练:彩色绢带,喻彩虹。④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⑤弹洞:枪眼。
39.《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 )、( )。
40.《苏幕遮》这首词的开头抓住( )、( )、( )、( )等景物的特点,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41.解释下面的句子。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42.古诗词中有很多想象,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关山联想到雨后斜阳时“阵阵苍”。而他的《七律·长征》诗更是充满绝妙的想象,请写出其中相关的诗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3.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意象、“月亮”意象、“芳草”意象等。补充下面的诗句,体会意象的曼妙。
“野旷天低树, 。”“黑云翻墨未遮山, 。”“ , , ,听取蛙声一片。”
44.《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真正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想象一下作者描绘的意境,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2-23六年级上·全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织女家,
45.《浪淘沙》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被称为“ 。”
4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涯”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话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47.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
(19-20六年级上·湖南邵阳·期末)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48.“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49.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50.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51.《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2-23六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古诗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2.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歌中的“咬”字,把竹拟人化,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
B.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深山里的竹子。(石头缝)
C.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
5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