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教案)-【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教案)-【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10课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No.19-20
授课时间 11.4-11.8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80分钟
教材选择 《思想政治:基础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教育部组织编写.2023.8
教材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科书编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两个大局、中职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发挥思想政治关键课程作用,坚持通识性教育和职教特色相结合,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情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打人的时代新人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课 题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法治意识 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依法行使权力、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公共参与 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精神 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健全人格 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理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举措和意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感悟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明确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和原则,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教学难点 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关键 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榜样引领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实践调研法
教学用具 教材、学生学习用书、多媒体
教学流程 课程介绍→课前思政→导入→教学实施流程→总结→反思
教 学 实 施
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课前思政 三分钟 (红色歌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前十分钟调试多媒体设备。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播放相对应的红色歌曲,加强学生思政内容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 辽宁博物馆和沈阳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展览,展示了辽宁及沈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代表播放音乐 欣赏励志红色歌曲 《如愿》 检查班级通设备是否运行顺利,同时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学习氛围。 德育主题教育 结合辽宁省线下红色教育基地
习语金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认真听讲,参与讨论 集体诵读 学习习近平重要思想。
领读宣讲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坐到学生位置,与其他学生一起听发言学生宣讲,并用视频记录,期末汇总。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换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的角度呼唤,塑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签到) 同学们好!我是20级思政课——老师。本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程。今天学习课本中的第10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将共同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 互致问候 拿出课本,准备上课 德育渗透
讲授新课 知识学习一 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与思考】 讨论:谈谈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这些名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论语·里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论语·卫灵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 《论语·述而》 围绕教材已有素材进行延伸拓展,阅读经典著作,诵读名言、分类解读。层层深入, 感受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1 展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论语》、万里长城、舞狮、胡琴、古琴、四大发明等。 观看视频,认真听讲。 结合辽宁省沈阳“六地”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阅读课本,书画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相关链接2 观看视频《赤伶》 《赤伶》虽是一首歌,但也是一段往事;乱世戏子,犹如漂泊的浮萍,怎忍看烽火下狼烟四起的破碎山河。虽位卑,怎能忘记国仇家恨。世人皆道戏子无情,却怎知戏子也有心。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观看视频,感受我国人民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并于课后搜集类似的故事与爱国的诗歌,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故事背景:(1937年)7月7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2、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爱国之情。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播放视频:2022 年 11 月 20 日《新闻联播》节目《乌兰牧骑:把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百姓身边》。 【阅读与思考】 提问: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合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从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学习他们宣扬正能量,为群众服务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推动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创新精神,等等。 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
知识学习二 二、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1、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阅读与思考】 周杰伦歌曲《爷爷泡的茶》 北京冬奥会 不同国家文化元素也各不相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 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都有其独特意蕴, 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契机。北京冬奥会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素,从吉祥物、会徽和体育图标,到三个赛区的冬奥会场馆,以及火炬、奖牌,所有的设计细节都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让全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奖牌、颁奖花束、火炬、场馆、制服等,处处都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 【阅读与思考】 “筷子文化”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元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如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筷子文化逐渐加深了解,也能够逐渐明白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 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与世隔绝,都不能故步自封,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发展我国文化。 教师进行升华讲授,在讲授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平等相待,尊重包容” 原则: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运用教材中“阅读与思考” 的素材,结合时政要闻,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启思导行 (小组讨论) 听歌曲《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话》,讨论身边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 积极踊跃参加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加分鼓励。
课堂练习 请一名同学领读宣讲,代入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上课兴趣; 诵读习语金句,并录制成小视频; 通过聆听歌曲,寻找哪些歌曲中包含着浓烈的传统文化。
成果展示 演唱具有中国文化的歌曲片段。
总结与评价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和主要内容,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了解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感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熟练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卡片,复习之前学习内容,注意引导学生看新闻或在实际生活当中,这些关键词的出现,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 3、通过“班级小管家”小程序计算学生小组评分及学生课堂出勤与回答问题分数,对学生表现进行量化评价。
布置作业 《学生学习用书》+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
第10课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革命文化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1、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共同探讨了文化自信的定义,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石,只有在充分认同和珍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其他文明;而文明交流互鉴又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优秀作业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