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国家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8.1 法治国家
今年的“315”刚过,不少吃货又“塌房”了:劣质“槽头肉”摇身一变,化为外表光鲜的“梅菜扣肉”粉墨登场、淀粉肠“身世”成谜、螺蛳粉的臭味竟是勾兑而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三鹿“毒奶粉”事件轰动全国、“土坑酸菜”令人大倒胃口、香精大米让人直呼“上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第一目
食品安全岂能“无法无天”?
——法治国家是什么
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事业迈入法治快车道。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苏丹红鸭蛋、三鹿“毒奶粉”、“毒餐具”……这些事故严重危害了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侵害了公民合法权利。
在群众的呼声中,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等八个方面为食品安全做好法律保障。
不法分子如此嚣张,难道食品安全是“法外之地”?
非也!
食品安全问题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暴露了国家机关运行存在什么问题?
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法律更新的依据是什么呢?
食品安全问题侵害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暴露了国家机关运行存在什么问题?
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法律更新的依据是什么呢?
议一议
议题1结论
侵害了我国公民的知情权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议题2结论
国家机关监管不力
→解决措施: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
议题3结论
旧的食品卫生法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
人民群众的呼声
宪法的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总结:法治国家是什么?
内涵
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是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
特征
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原因:
法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应得到全社会尊重遵从。
要求: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制度保障(原因补充:P85 相关链接)
总结:法治国家是什么?
特征
二、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
良法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认同,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
要求:
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社会人民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如何制定良法?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总结:法治国家是什么?
特征
三、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要求: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注意: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总结:法治国家是什么?
特征
四、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原因:
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
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体制机制。
惩戒机制
保障机制
防范机制
补充: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
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
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
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三者各担其责、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食品安全绝非法外之地,不法分子也不可“无法无天”!
但是,一桩桩食品安全事故令人触目惊心,也为我国的法治化建设敲响警钟……
如何才能切实捍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必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
第二目
以法治捍卫舌尖安全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围绕“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做了哪些努力?
为了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和合法权益,在宪法精神指导下,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
各部门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卫生部)等在内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各地方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了地方性的食品安全条例。
结合教材P88,思考
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要构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建设法治国家,保障食品安全,仅仅做到“有法可依”就够了吗?
议题1结论
以宪法为核心,呈现出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特点。
拓展:关于我国的法律体系
成果:中国构建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内容: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议题2结论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议题3结论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总结:法治国家如何建设?
总要求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具体措施
一、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总结:法治国家如何建设?
具体措施
二、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总结:法治国家如何建设?
具体措施
三、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原因: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要求: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总结: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
对政府: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
推动实现国际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法治国家
为什么
怎么做
具体措施
推进宪法实施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是什么
内涵
特点
总要求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课堂总结
法治兴则国兴
法治强则国强
——2018年8月24日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学以致用
1.观察漫画,下列不支持漫画表达的观点的是()
①宪法至上,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障的
②法大于权,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③权大于法,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离不开国家强制力
④权力至上,宪法是由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漫画表达的是宪法法律至上,要坚持法大于人、法高于权,①②正确,但不符合题目逆向选择的要求。③④表述错误,违背了法治精神,不符合漫画主旨,符合题目逆向选择的要求。
2.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下列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所有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②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 
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使我国的各项生活有法可依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法律;④错误,我国法治建设正在进行,法律正在完备之中。
3.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确认和保障人们自由、平等地享有生存发展权利。下面体现我国保障人权的是
①进行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②民法总则规定,未出生胎儿依法享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
③警察在审讯中,为了防止刑讯逼供建立了全程录像录音备查制度
④改革监察体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和保护人权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①进行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说法体现保障人权的平等权;②民法总则规定,未出生胎儿依法享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体现保障人权财产权;③警察在审讯中,为了防止刑讯逼供建立了全程录像录音备查制度,体现保障人权政治权利;④改革监察体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体现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这是因为
①依宪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保证宪法实施,才能够发挥宪法至上的作用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保证宪法的实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必须保证宪法实施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宪法的地位。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这是因为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保证宪法实施,才能够发挥宪法至上的作用,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①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良法善治。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飞跃,更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归。
(1)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材料和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说明良法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
(2)结合材料和依法治国相关知识,分析人民为什么期盼良法?良法善治对国家立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参考答案】
(1)良法应具有以下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6.治"之"法"应是"良法"。北宋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明代张居正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它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助力新时代中国实现"良法善治",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里面找到依据,每一页都与你我相关。据此,小王同学认为"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良法之治,只要完善法律体系,就能实现善治"。
根据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相关知识,评析小王同学的观点。
【参考答案】小王的观点是片面的。
①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坚持良法之治。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②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③政府部门要依法履职,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要严格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或建设法治中国,除了科学立法,还需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④建设法治中国,还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