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法治伞下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位14岁少年的死亡令河北省邯郸市陷入震动。3月11日,刚从山东工作地赶回肥乡区旧店村老家的王崇,就不得不面对儿子王子耀的死讯。当天,王子耀的尸体在肥乡区北营村南的一处蔬菜大棚被发现,而带警方到此处指认现场的,是王子耀的3名同班同学。校园霸凌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议题一人民共同盼望的结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邯郸市三名初中生杀人案是一起性质非常恶劣的故意杀人案件。一是受害人父亲自述,儿子是被三名嫌疑人活活打死,面目全非,手机钱被转空。二是受害人姑姑表示,孩子失踪后,家属曾经找到一个同学(后被证明为嫌疑人),他还在床上打游戏,给了误导信息影响找人,而直到其他2名同学松口,才说出受害人尸体被埋在了废弃蔬菜大棚内。三是受害人曾被3名嫌疑人多次欺凌,课余时间还被多次锁在厕所旁的劳动间小屋。 这三名加害者应当受到怎样的惩罚?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期盼的结果是什么? 结合本次案件,谈一谈你对“法治”的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 会 提 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报告 提 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 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7819971999201420172022探究:“法制”与“法治”有何区别?概念澄清——法治与法制法治 法制区别 内涵 “法治”即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司法及守法等活动,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侧重强调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是相对静态的;实践 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 法制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联系 (1)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制。(2)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实现法治。最高检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趋势。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七成,涉网络犯罪逐渐增多。此外,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也呈上升态势。2020年至2023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4.3万人。◇《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庇护伞?◇ 法治伞下,被保护的是谁?◇ 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P81上)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上)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下)◇目睹校园欺凌,你会选择沉默吗?◇遭遇校园欺凌,你又会怎么办?◇作为一名未成年人,你心中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法律规范体系②法治实施体系③法治监督体系④法治保障体系⑤党内法规体系完 备高 效严 密有 力完 善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难点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大基石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五大支柱①法律规范体系②法治实施体系③法治监督体系④法治保障体系⑤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施工方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效果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九课最根本的保证根本政治保障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知识拓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 内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产生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求:议题二刑事责任年龄的变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的态度是?◇ 刑事责任年龄的变化体现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什么样的原则?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回应民众呼声,党领导立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有条件地下调了刑事责任年龄至12岁。同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前者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正,条文数由72条增加到132条,在结构上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个专章。同时,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司法机关等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的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中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如何在惩罚与挽救之间寻求平衡点,因人因案而异。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原因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概念区分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区别 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各级政府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联系 ①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②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 ③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原因要求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原因要求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守法平等)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司法平等)平等原则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司法),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法律具有阶级性;机会均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权利是一样的,eg.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讨论:法律对于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是否违反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原因要求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法律能让人因自己的过失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却不能完全规避犯罪,法律能杀掉那些危害社会的人,却不能产生孔曾那样的圣人。)说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拓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作用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②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③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要求①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②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课堂总结(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2.总目标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是什么具体内容重要性必要性(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课堂练习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A.我国形成了以民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C.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持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D.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D2.习近平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文中,就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即“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对此要求理解正确的是( )①领导立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②保证执法--党和政府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共同行使行政执法权③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制度安排④带头守法--党引导公民做尊法、学法、守法的模范,增强法律意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3.自古以来,法律与道德约束和协调着民众的思想行为,所以法治与德治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这说明( )①讲道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需要②人民的日常生活应以“德治”为主,国家治理应以“法治”为主③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