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综合思维
结合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培养学生动态的、联系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
根据图像,识别不同河段的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人地协调观
描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交通方式的影响,根据当前人类活动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演示、实验等体验性活动,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地貌特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形成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方法
(一)地理实验法
采用地理实验法,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看得见也摸得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二)角色扮演法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来筹谋布局,以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讲授法
采用讲授法贯穿本节教学,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帮助学生更清楚的感知和接收知识,形成科学认知。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三则音频(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提问: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这三段声音有什么不同? 闭上眼睛认真聆听音频声音,并回答问题。 利用听觉,新颖别致的形式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 解 新 课 【承转】听到的水流声来自于我国第一长河——长江。它的声音是否悦耳?河流除了给我们悦耳的美声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看见的吗?进入今天的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起来看看河流带给我们的美景。 无 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听聚焦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呈现长江的上、中、下游的卫星地图,让学生估计测量不同河段的宽度,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认真观看地图,观察不同河段,思考原因。 利用卫星地图,帮助学生首先树立一条河流的整体认知,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地理中的技术应用。
侵蚀地貌实验 课前提前准备好材料(沙子、长方形水槽、小红旗、茶壶、水、一定硬度的空纸盒),将沙子倒入长方形水槽中铺平,保证其厚度约在6-8厘米左右,将空纸盒垫放在装有沙子的长方形水槽左侧,使得水槽与水平桌面夹角保持在35-45度,并在较高一侧靠边缘处插上小红旗。拿起有水的茶壶,从距离小红旗右侧(偏向较低一侧)的5厘米处,开始缓缓倒水。将水流经的地方作为河床,将开始倒水处作为河流源头,让学生观察,观察平坦的沙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河源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红旗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不同时间、不同河段,河床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同河段河流的流速会发生什么变化? 认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并结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33页内容,完成实验表格 化抽象、遥远、大尺度的河流侵蚀为具体、眼前、小模型,让学生看得到、摸得到,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本节课难点。
模拟实验中河流流经的河床较为笔直,但是实际生活当中的河流却有十分多的弯曲,这是为什么呢?呈现长江荆江段“九曲回肠”景观图片和地图,形成原因是什么?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从模拟实验走向真实世界,逐步增加考虑因素,利于学生学习。
播放河谷演变的动画,完整的呈现河谷在地理空间上上、中、下游,在地理过程中发育初期、中期到成熟期的演变,对河谷发育的过程进行总结。 认真观看动画,并根据总结补充自己的笔记。 完整过程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对在实验中未能观察到相关现象的同学提供再次观察的机会学习。
【过渡】我们知道了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对河谷产生不断的侵蚀作用,破坏并且搬运物质,以形成侵蚀地貌,那么这些物质被河流搬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思考问题 流畅过渡到堆积地貌,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堆积地貌实验 课前提前准备好材料(空纸盒、小米、大米、绿豆、书本),将小米、大米和绿豆混合在一起,把书本打开,空纸盒垫放在书本下面,书本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保持在35-45度左右,将混合物沿着书本中间凹陷夹缝缓缓进行倾倒(从高至低),让学生观察水平桌面上混合物堆积的情况是什么?沉积物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 真实小实验让学生理解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形成,突破本节知识难点。
在自然界的河流中,并不像我们所做的实验这么单纯,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不同的堆积现象,有不同的名称,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中是否有典型?有哪些? 自行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并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将目光回归教材,注重知识的挖掘。
播放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动画,将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如何形成、在何处形成呈现给学生,对冲积平原进行梳理。 认真观看动画,并勾画补充教材知识。 简短视频的直观呈现,有利于学生基于一条河流的空间来看冲积平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过渡】曾经我们知道河流给我们提供水,今天学习了河流在不断的侵蚀、堆积作用下,形成了多样的侵蚀和堆积地貌,这些地貌是否是河流给人类的另一份礼物呢?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索河流地貌和人类聚落之间的关系。 无 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假如你是市长 为了保护濒危动物,西红市人民原居住地被划定为了自然保护区,国家拟打算新建一座城市为西红市人民建造新家园,现在任命你为市长,在国家提供的地图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新城市的地址,并说明选择在哪?为什么这样选择? 根据所学的知识,仔细观察地图,认真思考问题,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同时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知识,符合学生认知。
和各位“市长”们的选择一样,其他城市的“市长”们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在大家都要一致性的选择下,就形成了城市和人口的密集区。呈现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图,让学生总结我国城镇分布的总特点是什么? 观看地图并总结特点。 由小分布到大总体,帮助学生由小见大,理解知识。
人类聚落大多是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平缓地带,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沿河分布的聚落上,思考在河流的流域中,人类聚落的分布有没有什么变化?呈现什么特点?(展示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山区聚落分布、江南水乡聚落分布的图片)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普遍规律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个别案例的存在,形成辩证的观点。
带领学生梳理在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对人类聚落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将其归纳成为一个表格。 梳理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将归纳表格补充到教材的37页。 知识的梳理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使知识条理化。
河流对人类聚落带来多方有利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呈现洪水泛滥、泥石流等灾害的图片。思考河流对聚落的不利影响有那些? 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理性看待,梳理辩证主义观念,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方面。
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行梳理,并把其利弊的对比用表格进行呈现。 跟随教师思路梳理知识脉络,并补充完善教材笔记。 表格呈现直观简洁,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记忆。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曾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多思多省。教学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长久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仔细的检查教学、深刻的剖析教学,才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的长短,以备未来更好的设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本节课,我做了以下教学反思:
1.对课标要深度挖掘,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研读和深刻理解,只有以课标为依据,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教学。
本节课我对课标进行了详细的觅根,本节课课标出处:本节知识点来自选择性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其课标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其地位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本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相辅相成,外力和内力的协调合作,促进地表形态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与“河流地貌的发育”有关内容的课标呈现我也进行了挖掘。如必修一内容要求有“1.4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有关内容要求是“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选修三《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要求“3.7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选修四《环境保护》内容要求“4.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性”;选修五《旅游地理》内容要求“5.2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等。
2.本节课在备考时我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研读,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有显性有隐性,需要认真钻研和解读,将教材作为参考,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对教材进行素养化处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教材素养化处理如下:
综合思维:在时间上,从河流发育的初期、中期至成熟期,从空间上,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流都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景观和特点,明显的体现出时空综合。河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如饮水、灌溉、运输等,但是在聚落布局时,既要考虑河流带来的利,也需考量河流的弊,体现出具体地方情况要具体分析的地方综合。
区域认知:教材内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区域:一是世界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如:日本四国岛四万十川的凹凸岸、法国卢瓦尔河的河漫滩平原,尼罗河三角洲等;二是身边熟悉的区域,如黄河山前冲积平原,金沙江虎跳峡等。大小、远近不同的两种区域在本节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让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具有显性的人地关系,即地对人的影响,同时也暗含这人对地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人类聚落的分布会对河流地貌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人与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类如何在河流地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实验法和角色扮演法。实验法以动态、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河谷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对于突破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想问题,活跃、开拓学生思维。
4.在本节课开展的过程中,因需课堂上开展切实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让所有学生看到实验全程(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的问题,不同学生观察角度、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观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同时,讲授本节内容需要完成两个实验,花费时间较多,在一节课时内难以完成内容讲授。
5.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预演,需要不断的打磨和修改。因教学实验经验有限,本教案在撰写实验部分不够完善,同时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渡自然程度有待提升。在未来的教案撰写中,我将多多学习和借鉴优秀教案的撰写亮点,不断的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案,做好上课前的“演练”,以实现真正的优秀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自省才能不断的清晰认知自己,只有认识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改进,在未来教师道路上,定时常反省反思,以求长足发展,成为更好传道授业解惑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