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共3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共3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自学指导
要求:先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做好标注,
然后同学相互交流,矫正、补充、完善答案
1.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促进文化交流的要求?
3.文化交融的作用?
文化交流的含义
文化交流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注意: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既要“引进来”,欢迎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又要坚持“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注意: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
在文化交流中要吸收和借鉴各国有益文化,;同时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落后腐朽的成分,警惕文化渗透。
补充:
①文化交流的途径(文化怎样传播)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包括旅游、聚会、政治、经济活动等②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文化靠什么传播)
口语--文字----大众传媒(例如: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
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 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介绍到印度。
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中外文化交流
利玛窦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期间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官员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与徐光启等人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带给中国许多科学知识,许多中文词汇,如点、直角、垂线、平行线、圆、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1405至1433年间,郑和前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亚非两大洲沿海的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传播的桥梁。把明代中国的历法、技术、习俗和书籍传播了所经各国,同时也引进了珍异动植物和名贵药材等,了解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利玛窦:沟通中西方文化第一人
1583年(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1552–1610)来华(明末西学东渐之始),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深受中国士大夫敬重。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期间,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利马窦绘制的献给明朝万历史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他出版《四书》的拉丁文译本,将孔子思想传入意大利。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与徐光启等人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直角、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圆、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带着传播福音的使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其最大成功却不在基督的事业,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的渊博学识和较系统的西学体系,为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见识近代科学的门户。
这条伟大的道路沟通了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全长7000多千米,东起西安,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经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极大促进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怎样促进文化交流?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BY YUSHEN
文化交融的含义
指两种不同文化接触后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与整合,进而形成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沈绣又名仿真绣,美术绣,是以沈寿命名的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在苏绣的基础上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BY YUSHEN
里有番茄丁、生菜丝、蛋黄沙拉酱和墨西哥风味莎拉酱。
老北京鸡肉卷里有黄瓜条、京葱丝、甜面酱和汉堡酱。
前提、基础
升华、发展
传入中国——文化交流
创造出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的含义
指两种不同文化接触后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与整合,进而形成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交融 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2、文化交融的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丰富本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繁荣世界文化
注意: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逐渐统一。
3.如何进行文化交融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P105)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补充)
项目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定义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即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侧重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发展的状态不同
意义不同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概念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前提
维护
文化的多样性
前提
必然结果
文化发展
动力
推动
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发展之间的的关系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基础
前提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要 求
有利于 维 护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前提
发展、升华
基础
必须
推动文化发展
知识回顾:
一. 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全盘西化论: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其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
情景探究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并思考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2)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之一
名词解释: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类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文化产业:以盈利性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注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原因
(1)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之二
2、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阅读与思考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
(1)王明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即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则、观点和方法。
(2)盲目照搬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2、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5、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知识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