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学习的认知层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函数学习的认知层次

资源简介

函数学习的认知层次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曾容老师认为:“中学数学以函数为纲”。许多代数问题可以纳入到函数层面进行理解。譬如解方程就是求函数值等于某一确定值时的自变量的值,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等等。学好了函数,就会用变化的观点分析世界,用对应的思想发现部分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函数难学,不少教师也认为函数难教,特别是学生遇有不懂的问题时,教师有时只能就题论题,下次学生遇到同类问题还是不懂。究其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函数学习有六个认知层次,学生未解决低层次的认知问题,必然会在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中遇到困难。 ????1、理解变量 ????问题:关于x的方程a-2x=0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不少学生对此问题无从下手,不能想到a是变量,变形为a=2x,a就是x的函数,从而a的范围就是2x的值域。暴露了学生对变量的理解不深刻。 ????在引入函数概念之前,需要完成从常量到变量的转变,物体运动涉及变量,但是,学生往往用常量观点去理解变量。比如问:“某物体以100m/min的速度前进,10min前进多少m?”小学生都会给出正确答案,但他们并没有注意一时间与路程都是变量,即使部分学生能给出“s=100t”,也只是文字代表“数”而已,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仅若将t看作运点沿数轴从0运动到10,列出相应的另一个变量S(t)的对应值,并在坐标系上描出这些点,这时学生才感受到变量的真实意义。 ????教学启示:数形结合是深化函数概念这习的重要手段,函数的图像一方面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函数建立了真观模型,从图像上更能看出函数作为运动过程的描述这一特征,因此,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在静止与运动、离散与连续之间进行转化,从观察静态的“照片”(例如常量、代数方程和算式),到认识动态过程的“录像”(如变量、函数),这是认识的飞跃。 ????2、突出“关系” ????问题:已知1≤x+y≤2,0≤2x-y≤1,求4x+y的取值范围。(答案:2≤4x+y≤5) 学生困惑:两条件相加得1/3≤x≤1,类似求得0≤y≤4/3,故4/3≤4x+y≤16/3,为什么不对? ????对此问题的困惑暴露出学生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理解的不深刻。 ????例如,表达式x+y=5,在学生已有的图式中就是两个定数相加为5,没有想到两个量之间此消彼长的内在联系;上述问题中的x,y之间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关系, x,y不能同时取到最大(最小)值。 ????认识变量和认识变量间的关系是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例如一位教师在函数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先举一个生活中遇到的在某过程中的变量,选一个字母表示,然后再想一想有没有另一个与前一个量有关的也在变化的量,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分别举了“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等,有一个学生说:“吹气球时气球的体积随时间变,但是关系不清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找变量容易,找关系难,找关系,实际上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吹气球时,时间和气球究竟有没有关系?学生的回答是有关系,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他已经知道了气球大小是时间的函数呢?老师和同学讨论的结果是:只要把各个时刻的气球半径大小记下来,就是一个函数了,有关系,可以是函数,把关系记录下来,才得到这个函数。 ????教学启示:函数教学中必须突出关系。为了使生个学生都获得必要的感知,引导学生多分析几个不同的实例,实行“函数建模”是十分必要的。 ????3、区别函数与算式 ????问题:把长为1的铁丝折成一边长为x的矩形,何时面积最大? ????矩形面积为x(1/2-x),这是算式,求其最大值需把它看作x的函数。 ????算式只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代数式可以看作带有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求代数式的值就是求特定的函数值;列表法、图像法都可以表示函数,报纸上天天刊载的“股票走势图”,就是一种函数模型,主要是找到算式表示,最终是用找到的函数关系去解决问题,因此,寻求算式,但不限于算式,是函数教学的目的之一。 ????4、紧扣“对应” ????问题:y=1是函数吗? ????学生困惑:y没有变化,怎么是函数? ????如果问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什么是函数?”回答往往是“函数是变量”,“函数是变化过程”,“y=kx是x的函数”,“函数是图像”等等,他们是大体地描述函数的外在特征,很少深入到抽象的层面;函数是对应关系,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理解y=1是函数。当然,把函数作为“变化过程”的描述和作为“对应关系”的描述是认识函数概念的不同的侧面,不能说成后者比前者更好,或者“对应说是现代化”,“变量说是陈旧的”等。 ????工程师、经济师等对函数的理解主要是“变量说”,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客观现象的规律,这种宏观的把握,对于科学发展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作为数学本身的进步而言,需要在宏观的基础上,微观地考虑函数:x的哪一个值和y的哪一个值对应?例如分段函数的端点的值,以及狄立克莱函数的定义等问题,就需要微观的观察和精细的判断。 ????在高中阶段,首先要使得学生在宏观地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抽象的需求,把“对应”关系凸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不能用算式表示的函数,更需要用对应思想进行理解,例如上例中的气球体积与时间的关系,虽然写不出算式关系,只要有数据的对应关系,仍旧是函数。 ????5、力求形式化 ????学生困惑: f和x是不是乘的关系? ????由此可见他们虽然背了定义,但没有理解函数的真实意义,这也是学习函数最困难的地方。 ????为何前者会有那样的错误理解?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对应关系认识不足;二是,函数的形式化表示不是用一个“记作”就能让人接受的;三是,从变量到函数抽象的符号表示突然跨了多个抽象层次,难怪学生产生了理解的障碍。教学中可以不直接说“通常我们把y是x的函数表示为:y=f(x)”,而是先说“f代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这时在黑板上写下‘x’),通过对应关系(在黑板上写出‘f( )’,刚才的x被括号括在内),对应出唯一的一个y(在黑板上刚才的式子前写下‘y=’)”,这样就写出了表达式y=f(x),后一种书写次序主要是突出了对应关系这个特征,而且与定义的描述次序相同,所以这样写的顺序应了学生意义建构的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 ????有些教材把函数比作“加工机”,给定一个就加工出一个f(x),复合函数就好比组合加工机,这种比喻很形象,一方面体现了对应的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过程的特征,这就奠定了函数模型,对于理解抽象的函数表示有较大的帮助。 ????函数的表示,最完整的是y=f(x),x∈D,可以简写为f(x),x∈D,又因为对应关系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不致混淆的时候,更可以简化为f(x),有时甚至简写为f。 ????6、当作对象 ????问题:已知f(x)+2f(-x)=x,求f(x)。 ????和数学的其它概念一样,函数概念具有二重性,既代表定义域的元素按对应法则与值域中元素作对应的过程,又代表特定对应的关系结构,所以认识这个概念也应分为两个侧面,即作为过程的一面和作为对象的一面,研究表明,形成一个概念,往往要经过由过程开始,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过程,掌握函数概念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把函数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来看待,对本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如此。 ????当我们进行思维的时候,最先在头脑里跳出的不是函数的某种定义,而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函数的图像,例如看到y=sinx,首先想到的不是对边与斜边的比,而是一条正弦曲线,由此就可以记忆起有关的有界性和周期性等性质,认识函数的图像也有不同水平的思维方式,例如,作函数y=2sin(x+ωx)+3的图像,如果用描点法,每给一个x,通过表达式计算出一个y,然后描点连线,,这是典型的过程性思维;如果是先画y=sinx的图像,再作平移和放缩等变换,也可得出图像,这就是结构性的思维方式。把函数作为对象是认识函数的综合表象阶段,并在表象之间可以转换,将函数概念的动态过程转变为抽象的结构对象便可整体掌握函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