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西乐撷英》——《G弦上的咏叹调》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西乐撷英》——《G弦上的咏叹调》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习《G弦上的咏叹调》过程中,学生能够识别乐曲的演奏乐器,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教师的分段讲解和分析,学生学会从旋律线、力度变化、音色特点等方面对乐曲进行分析,提高音乐分析技能。 (3)在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激发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分析法
教学重点
(1)深入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体会其抒情性。 (2)了解作曲家巴赫及其音乐成就。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及《G弦上的咏叹调》中的抒情性。 (2)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力度变化和音色特点,感知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宣布上课。 面带微笑问候学生:同学们好!(全体学生起立,齐声回答:老师好!) 二、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亲爱的同学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有无数美妙的旋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特别的经典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教师边介绍边展示巴赫的画像) 问题引导: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吗?(学生纷纷举手,有人回答:巴赫) 教师肯定并补充:非常正确,正是巴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和他的作品。 三、欣赏音乐 第一次聆听:播放音乐(第1次听),直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并请他们思考:这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主要用了什么乐器演奏?(学生安静聆听,随着音乐的旋律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教师提问)这首曲子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生:外国乐曲)(教师追问)你们觉得这首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生:小提琴或大提琴) 了解乐曲背景: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详细介绍巴赫的成就和成长故事。巴赫是德国作曲家,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G弦上的咏叹调》是其代表作之一,最初是为乐队改编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一部分。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四、欣赏分析 分段赏析与讲解:第一段: 教师播放该部分音乐,提示学生注意旋律线条的变化。(教师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学生跟随教师的手势,尝试在空中模仿勾勒) (教师提问)这段旋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生:温柔、抒情) 第二段: 播放第二段音乐时,提醒学生留意力度与音色的变化特点。(学生仔细聆听,感知不同细节) (教师提问)这段音乐的力度是如何变化的?你能具体描述这种变化吗?(生:从柔和逐渐变得强烈,接着又慢慢减弱) 教师总结:通过对各段落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曲家通过不同的旋律线条、力度以及音色组合,创造出富有层次感且情感丰富的音乐氛围。 进一步解读乐曲情绪特点:综合感受:让孩子们再听完整版的《G弦上的咏叹调》,请他们集中精力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走向,并尝试绘制整首曲目的旋律起伏图示。 再次播放整个曲目时,学生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尝试着用笔在纸上描绘出他们所感知到的旋律轨迹。(教师提问)听完之后,你认为这首曲子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平静、温馨、充满爱意)教师总结:通过仔细剖析其中的旋律走向、强度转换及声音特质,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确实传递了一份宁静美好而又深情温暖的情愫,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平淡却无比珍贵的瞬间。 五、总结下课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领略到了这位大师非凡的艺术造诣与其作品背后蕴含的故事。希望大家今后也能继续探索更多经典名作,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 作业布置:各位同学可以回家后再多聆听几次这首曲子,并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比如绘画、撰写体会或者是编排一个小舞蹈等等形式皆可。 下课告别语:那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